實施草原生態補獎政策以來,四川省聚焦“草原增綠、牧業增效、牧民增收”目標,在保護好草原生態的前提下,按照發展現代草原畜牧業的思路,以補獎政策為載體,創新機制體制,轉變發展方式,努力推進生態、生産、生活協調發展。
草原生態補獎政策實施有力促進了畜牧業發展方式轉變,實現了提質增效。一是發展家庭牧場,推進標準化養殖。阿壩州小金縣馮大榮依託補獎政策發展家庭牧場,流轉草場5000畝,建暖棚1200平方米,開展牦牛標準化養殖。通過縮短牦牛出欄時間,有效提高了養殖效益,2017年純收入達103萬元。像這樣的家庭牧場,目前全省已發展了2539家。二是組建現代集體牧場,貧困戶抱團發展。川西北牧區通過規範草原承包經營權流轉,推廣“生産要素入股、集體統一經營、用工按勞取酬、收益按股分紅”的股份合作經營模式,發展集體牧場(聯戶牧場)197個。理塘縣2017年建設集體牧場4個,養殖牦牛1884頭、出欄300頭,出售牦牛奶3萬公斤,實現收益280萬元,貧困戶戶均分紅950元。三是建立專業合作社,提高組織化程度。紅原縣唐日牦牛養殖合作社,有社員121戶,通過建立基地、畜種改良、分區輪牧、冬季補飼的科學飼養模式發展牦牛奶産業,配套人工種草,拓展新型業態發展牧草産業。年實現牧草銷售收入30萬元,鮮奶及奶製品收入15.7萬元。目前,全省以優良草畜為基礎,建成畜牧專業合作社4163個。四是實行草牧旅結合,促進融合發展。理塘縣大河邊牧場和毛埡草原10戶牧戶集中連片打造“牧旅風情園”,建設優質人工草地4000余畝,飼養牦牛、馬等牲畜,積極培育以草原觀光、攝影、騎遊、放牧、住帳篷、吃藏餐、産品展銷為一體的産業園區,2017年總收入達60萬元。
草原生態補獎政策極大改善了高寒牧區畜牧業生産設施條件,提高了牲畜成活率。甘孜、阿壩兩州近三年牲畜因災死亡率平均降為3.3%-3.7%,僅有前10年牲畜因災死亡率的1/3。
通過實施草原生態補獎政策,四川草原生態環境持續改善,草原畜牧業發展在當地農牧民增收中作用越來越突出,初步形成了生産生態協調發展的新格局。2017年,草原植被蓋度達到85.2%,比2011年提高5.2個百分點;草畜平衡率88.4%,提高25.4個百分點。2017年,川西北牧區畜牧業産值佔農業總産值的比重42.5%,比2010年增長41.3%;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11308元,其中來自畜牧業收入3501元,增加2266元。
(原標題:四川:補獎政策好脫貧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