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綠色減貧發展報告:水土保持治理區收入更高

發佈時間:2018-08-09 21:59:14丨來源:中新網丨作者:馬海燕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北京師範大學與全國扶貧宣傳教育中心聯合發佈的《中國綠色減貧發展報告(2017)》指出,全國水土保持治理區每人平均純收入普遍比未治理區高出30%至50%,解決了2000多萬山區民眾的生計問題,有1.5億民眾直接受益。

北京師範大學與全國扶貧宣傳教育中心7月31日在北京聯合發佈《中國綠色減貧發展報告(2017)》。報告指出,全國水土保持治理區每人平均純收入普遍比未治理區高出30%至50%,解決了2000多萬山區民眾的生計問題,有1.5億民眾直接受益。

報告指出,中國在實踐中探索和形成了環境友好産業發展、貧困人口參與生態保護建設和維護、生態補償和移民等生態扶貧方式。自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中國政府實施了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還草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岩溶地區石漠化治理、青海三江源保護等重點生態工程。近十年來,過去的水土流失區已建成上百個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大示範區,培育了一大批水土保持産業基地。

在生態修復建設過程中,各地探索和總結了生態環境改善與扶貧協同推進的扶貧方式,主要包括:在生態治理中建設基本農田、組織動員貧困人口參與生態保護建設工程、結合國家重大生態工程建設、因地制宜發展舍飼圈養和設施農業,大力發展具有經濟效益的生態林業産業。

此外,還有一些新型扶貧實踐,如光伏扶貧、電商扶貧、易地扶貧搬遷也成為綠色減貧新途徑。“十三五”期間,中國將對22個省(區、市)約1400個縣(市、區)981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共安排各類易地扶貧搬遷資金約6000億元人民幣。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張琦表示,綠色生態是貧困地區最寶貴的資源、最核心的競爭力,要想讓“綠水青山”帶來“金山銀山”,關鍵在於要賦予綠色資源更長遠的意義和價值。未來的綠色減貧應調動政府、企業和社會各方面的力量,統籌開發與保護,引導企業和農戶建立多元化的利益共用機制,引導企業通過創新技術不斷提升市場競爭力和産業發展效益,帶動農戶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