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的藍天白雲、遼闊的山地草原,黃牛三兩成群、悠閒地啃著青草……這樣一幅優美的田園牧歌畫卷想必滿足了許多人對“詩和遠方”的嚮往。然而對於世代生活在這裡的200多戶牧民來説,生態優質的牧場和品質優良的肉牛不僅意味著食客們“舌尖上的美味”,更承載著他們脫貧致富的希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扎魯特旗東薩拉嘎查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瑪拉沁艾力養牛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吳雲波接受中國網草原頻道記者專訪(攝影:鷹鴿)
帶領當地牧民們養牛致富的“牛人”就是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扎魯特旗東薩拉嘎查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瑪拉沁艾力養牛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吳雲波,他成立的瑪拉沁艾力(牧人之家)養牛專業合作社自2014年1月9日註冊以來,已經帶動周邊22個嘎查村130戶貧困戶實現脫貧,吳雲波也因此榮獲2017年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並於2018年1月30日當選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吳雲波在合作社牧場中眺望豐美的水草和健壯的牛群(攝影:中國網記者 王金梅)
以“一生只做健康好牛肉”為追求的瑪拉沁艾力合作社,現有奶製品廠、餐飲服務公司、綠色牛肉直營中心、牛排店,形成了從養殖、育肥、屠宰、精加工、直營專賣到餐飲的全産業鏈格局。合作社以“黨支部+合作社”打造産業發展龍頭,以“上游+下游”延伸産業鏈,並探索出了“産業鏈+貧困戶”的扶貧模式,為精準脫貧趟出了一條新路子。
牛群徜徉在遼闊壯美的扎魯特草原(攝影:中國網記者 王金梅)
從嘎查到人民大會堂,把牧民心聲帶上全國兩會
2018年3月2日,首次以全國人大代表身份參加全國兩會的吳雲波來到北京。為此,他在赴京參會前一直忙著走訪牧民,蒐集整理大家的意見和建議,將基層農牧民的心聲帶到大會上來。
2018年3月2日,吳雲波隨全國人大內蒙古代表團到達首都北京參加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參會期間,吳雲波重點關注鄉村振興和精準扶貧,並且帶來了將肉牛保險納入國家農業政策性保險範圍的建議。他認為這有助於解決擴大肉牛養殖規模中的資金短缺和養殖風險,助力農牧民脫貧攻堅。
吳雲波希望通過擴大肉牛養殖規模、發展壯大農牧區合作社等方式,帶動全體農牧民,尤其是貧困農牧民普遍增收致富,共用新時代的發展成果。
參會期間最讓吳雲波難以忘懷的是,3月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他所在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參加審議。很快,吳雲波的家鄉父老們便從新聞中看到,帶領他們脫貧的黨支部書記吳雲波與習近平總書記“同框”,中間只隔了一個座位。
吳雲波等代表在人民大會堂前留影(圖片由本人提供)
回憶起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審議的場景,總書記對脫貧攻堅的高度關注令吳雲波印象深刻:“總書記對百姓脫貧致富、生活變化等方面十分關心,問得特別細緻。”
從北京回到草原,吳雲波再次投入繁忙的工作中,要將村裏的養牛産業鏈做大做全,讓更多村民從中受益。他表示,今後的奮鬥“更有方向、更有信心了”。
趟出脫貧路:趕著108頭牛帶領村民集體加入合作社
從貧困到脫貧,從單純放牧到多樣化經營,瑪拉沁艾力合作社給東薩拉嘎查帶來的變化離不開吳雲波的辛勤努力。
從扎魯特旗政府駐地魯北鎮到東薩拉嘎查,短短60多公里的路程就有40多道彎。由於交通不便、養殖規模不夠,牛販子都不願意到府收牛。即使偶爾有人到府,價格也壓得很低,村民們的生活一直沒有大的起色。2009年,村民集體推選頭腦靈活的吳雲波當了村主任,3年後他又被推選為黨支部書記,從此走上了帶領鄉親們一起脫貧增收的路。
瑪拉沁艾力合作社牛舍內景(攝影:中國網記者 蘇文彥)
吳雲波認識到,“單打獨鬥已經無法適應現代農牧業的發展,要想致富,必須轉型建立合作社,抱團發展。”從此,抱著“將我們的牛産業做大做強”信念的吳雲波嘗試用合作社組織助力農村經濟發展,探索出了一條“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扶貧模式。
2013年,著手組建合作社的吳雲波在父親多年栽種的1300多畝林地裏蓋起幾萬平方米的牛舍、倉庫,挖了水井,並率先把家裏的108頭牛趕進牛舍,第一個入股。之後十天內,全村207戶村民紛紛加入。2014年初,瑪拉沁艾力合作社正式成立。
吳雲波站在瑪拉沁艾力品牌直營總店門前(攝影:中國網記者 蘇文彥)
雖然名為“瑪拉沁艾力養牛專業合作社”,吳雲波卻很明白,要想致富,必須變單純養牛為産業深加工。在他的帶領下,合作社的發展一環扣一環:2014年建飼草料基地,2015年成立奶製品廠、餐飲公司和牛排店,2016年建立通遼直營店、寧波銷售處和合作社魯北分社,還做起了“網際網路+”網路電商平臺。
如今,深耕産業鏈的合作社已經在全國多個城市開設了直營店,銷售額直線上升。瑪拉沁艾力品牌牛肉打入了浙江、山東等沿海地區的市場。
瑪拉沁艾力直營總店中陳列的風乾牛肉(攝影:中國網記者 蘇文彥)
經過幾年的努力,截至2017年12月末,合作社的總資産已經從初創時的550萬元增長到了3200萬元。四年間,合作社為130戶貧困戶分錢分牛,折合現金共計140萬元,全村207戶股民累計分紅330萬元,共計470萬元,嘎查農牧民每人平均增收3200元。合作社也先後獲得全國就業扶貧示範基地、自治區民族事務委員會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單位、自治區專家服務基層試點基地等榮譽稱號。
在瑪拉沁艾力,一頭牛如何從草原走向餐桌
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歷來有著“黃牛之鄉”的美譽,通遼市扎魯特旗又以“最美山地草原”之名聞名全國,當“係出名門”的科爾沁黃牛遇到得天獨厚的草場,便有了“1+1>2”的效果。
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為瑪拉沁艾力合作社的肉牛提供了純天然無污染的牧草(攝影:中國網記者 蘇文彥)
在扎魯特旗巴彥塔拉蘇木東薩拉嘎查,名為“瑪拉沁艾力”、意為“牧人之家”的養牛專業合作社選擇在天然草牧場上,用最傳統、最生態的養殖方式全年散養肉牛。同時合作社堅持好草養好牛,用山地草原純天然無污染牧草和自己種植的青飼料、苜蓿草、玉米配合,為肉牛提供高品質的營養來源。牧場、3000畝人工種植優質苜蓿草面積、4000畝青飼料種植面積和4800平方米高標準牛捨得硬體支撐下,牛犢經過哺乳期、健胃期、成長期、穩固調理期共計18個月左右的成長,就能長到1300斤左右。
牛群在天然牧場上盡情奔跑(攝影:中國網記者 蘇文彥)
此時,合作社著力打造的産業鏈就開始發揮作用了:從牧場、育肥、屠宰、精加工、直營專賣到餐桌,合作社實現了從牧場到餐桌的一條龍服務,基於食品安全管理的全程追溯管理系統則能夠確保 “舌尖上的安全”,為廣大消費者提供更加健康、安全可追溯的牛肉産品,進而打造“瑪拉沁艾力”農牧産品品牌。
此外,合作社還創新理念,提出了“我在瑪拉沁艾力有一頭牛”的認養模式,用戶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服務窗口或線下等渠道進行認養,一人認養一頭牛、一人認養多頭牛、多人認養一頭牛均可。待認養的牛體重達到1000斤至1400斤,合作社負責將出欄的牛宰殺排酸、分割滅菌、打包寄出,還提供免費加工熟食服務。
直營店中售賣的瑪拉沁艾力品牌冷鮮牛肉(攝影:中國網記者 蘇文彥)
蒙古漢子的“野心”:讓一頭頭黃牛傳承扎魯特民俗文化
如今,瑪拉沁艾力養牛專業合作社通過牧民變成股東、股東再就業變成工人,以及合作社提供飼料和技術、吸納牧民代養牛等模式,整合了周邊的勞動力資源和原材料資源,輻射周邊鄉村200多戶農牧民。
合作社以多種形式吸納周邊牧民就業(攝影:中國網記者 蘇文彥)
經過不斷拓展,合作社的産業鏈也不斷延伸,目前已經成型的産品包括冷鮮肉、牛肉乾、奶製品,以及牛頭、牛蹄、醬牛肉等琳瑯滿目的熟食。合作社的奶、肉製品從飼料種植、肉牛養殖到屠宰、加工、銷售一體,一經上市便供不應求。
儘管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吳雲波還不滿足,這個蒙古族漢子有著更大的“野心”:把瑪拉沁艾力打造成扎魯特旗的品牌,結合旅遊挖掘和傳承民族傳統美食,讓一頭頭科爾沁黃牛承載、體現出扎魯特的民俗文化和民族美食,不僅僅帶動幾個村、而且是帶動全旗共同發展。
直營店中售賣的瑪拉沁艾力品牌奶製品(攝影:中國網記者 蘇文彥)
在進一步發展合作社的過程中,吳雲波也遇到了一些“瓶頸”,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人才的不足。未來,吳雲波打算更加注重人才的培養和品牌的宣傳,一方面激發年輕人在科技和發展思路等方面發揮作用,另一方面大力打造統一標識的系列産品,進一步打造産業發展龍頭,延伸上游+下游産業鏈,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傳承民族傳統文化。
扎魯特旗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圖為身穿盛裝參加那達慕的牧民(攝影:中國網記者 王金梅)
吳雲波表示,目前瑪拉沁艾力牛肉已經獲得了綠色認證,正在爭取有機認證,從源頭上保證安全。吳雲波説:“我們有多少牛就做多大的市場,而不是市場有多大就爭取做多大。我們一生只做好牛肉。”
科爾沁黃牛承載著當地牧民脫貧致富的希望(攝影:中國網記者 蘇文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