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蒙古族馴馬手的脫貧路

發佈時間:2018-08-02 09:08:45丨來源:新華社丨作者:柴海亮、勿日汗、魏婧宇丨責任編輯:阿藝思

遠方來的遊客聽説巴德瑪朝格圖是草原上出色的馴馬手,都去和他家的駿馬合影,觀賞他的馴馬表演。得知他通過馴馬脫了貧,紛紛向他豎起大拇指。這位憨厚的蒙古族青年不好意思地説:“也沒啥特別的,我就是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脫貧道路。”

落日的余暉灑在呼倫貝爾草原,牧家升起嫋嫋炊煙。“噠噠噠”,一位蒙古族小夥子策馬而來,到牧群旁猛地一拉韁繩,馬蹄高高抬起,劃出一道美麗的弧線。

在內蒙古自治區新巴爾虎左旗罕達蓋蘇木巴音布日德嘎查,29歲的巴德瑪朝格圖是遠近聞名的馴馬手。但他從來沒有想過,馴馬——這個從小玩到大的業餘愛好能幫助他擺脫貧困。

十三年前父親去世,巴德瑪朝格圖與母親相依為命,住在破舊的蒙古包裏,養著為數不多的牲畜。但生活再艱難,他家也沒有缺過馬。

在過去的十多年間,草原發生了巨變,人們邁著奔向小康生活的堅實步伐,但巴德瑪朝格圖家因底子薄、缺勞力,生活一直沒有得到很大改善,2014年被列入建檔立卡貧困戶。

扶貧工作助力貧困戶改善生産生活條件的同時,也給這位迷茫的青年指明瞭奮鬥的方向。在與扶貧幹部的頻繁交流中,他意識到,在馬文化重新流行起來的當今草原,馴馬成為新的生財之道。

在草原上,馴馬是勇敢者的“遊戲”。那些草原上最有膽量的年輕人將充滿野性的烈馬捕獲、馴服,短時間內調教成可以騎乘的馬。但熟練掌握這門古老技藝的青年牧民越來越少,在巴德瑪朝格圖所在的蘇木會馴馬的人不超過10個。

在馬蹄揚起的塵土中,巴德瑪朝格圖用套馬桿套住一匹生馬(未馴服的馬),一躍而上,此馬左衝右突,想擺脫束縛,巴德瑪朝格圖不斷改變騎法來應對。他多次被甩下馬背,但每次都迅速起身,又飛身開工。馴馬是耐力的對抗,人與馬連續幾個小時的搏鬥,馬精疲力竭,最終被制服。但這只是他工作的第一步,接下來,他還要用大量的心力和時間,將它訓練成兼具耐力和速度的賽馬。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作為草原上的交通工具,馬逐漸被摩托車和汽車所取代,草原上的馬少了,馴馬技藝也隨之淡出歷史舞臺。但近年來,以養馬、騎馬、賽馬等為主要標誌的馬文化重現繁榮,馴馬技藝也再現榮光。

巴德瑪朝格圖説,一匹訓練好的兩歲賽馬售價可達1.7萬元,而未經訓練的馬只能賣幾千元,他現在每年能賣二三匹賽馬。

巴德瑪朝格圖還經常帶著自己精心訓練的賽馬參加周邊地區的那達慕大會,在大小賽事上總能名列前茅,各種獎牌挂滿了臥室的一面墻,一年可得獎金累計2萬元左右,還有一些價值不菲的實物類獎品。

憑藉馴馬生財,巴德瑪朝格圖家的生活很快有了起色,2015年順利脫貧。他用馴馬掙來的錢逐步擴大畜牧業生産,目前他家養了50只羊、40多頭牛和18匹馬,而2014年,他家僅有30只羊、10頭牛、4匹馬。

巴德瑪朝格圖在草原各處參加那達慕時發現,這個盛會不再是當地牧民的“獨角戲”,各地的遊客蜂擁而至。他家的7000畝草場因靠近公路,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陌生人”。他和妻子決定開一個“牧家樂”,搭起了新蒙古包,用提供肉奶食、騎馬服務、馴馬表演等傳統的蒙古族文化招攬遊客。

2017年,巴德瑪朝格圖家的毛收入達到近20萬元,一家人還搬離居住了30年的蒙古包,住進了在扶貧政策支援下蓋起的50平方米磚瓦房。

遠方來的遊客聽説巴德瑪朝格圖是草原上出色的馴馬手,都去和他家的駿馬合影,觀賞他的馴馬表演。得知他通過馴馬脫了貧,紛紛向他豎起大拇指。這位憨厚的蒙古族青年不好意思地説:“也沒啥特別的,我就是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脫貧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