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風凈、鄉愁美、産業興——內蒙古科左後旗奏響鄉村振興進行曲

發佈時間:2018-08-01 20:27:32丨來源:新華社丨作者:王雨蕭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辦酒席的流動“五彩大棚”消失了,鄉村小路上,婉轉悠揚的馬頭琴聲在空中回蕩……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後旗如今正奏響鄉村振興的美麗樂章。

辦酒席的流動“五彩大棚”消失了,鄉村小路上,婉轉悠揚的馬頭琴聲在空中回蕩……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後旗如今正奏響鄉村振興的美麗樂章。

“五彩大棚”消失了 移風易俗育出文明鄉風

佟志輝拿出自己的“隨禮賬本”給記者看,小小的牛皮本上記滿了密密麻麻的“禮單”:老孫家孩子升學200元,老李家喬遷200元,老王頭兒子結婚500元……佟志輝是散都蘇木敖包嘎查的會計,前幾天他對著賬本攏了攏,吃驚地發現,過去十年自己花出的“份子錢”居然有21.3萬元。

佟志輝説,過去村裏升學、紅白喜事都興大操大辦,村民們互相攀比,看誰家排場大、禮金多,有的貧困戶甚至貸款去隨禮,“份子錢”成了村民沉重的負擔。

“大家心裏都反對,但礙于面子,沒人捅破這層窗戶紙。”散都蘇木黨委副書記吉如和説,近幾年科左後旗大力開展農村移風易俗,成立“紅白理事會”,制定“紅白喜事簡辦、升學宴不辦”等村規民約,有效剎住了大操大辦、鋪張浪費之風。今年各嘎查村更是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不少村民都簽訂了拒辦升學宴承諾書。

“往年這時候早就‘隨’出去好幾千了,今年到現在為止,一份兒都沒有,減輕很大負擔。”佟志輝説,自己的女兒今年也考上了大學,他沒有為女兒辦升學宴。老鄉們到村部坐在一起喝茶、嗑瓜子、拉家常,以“茶話會”的形式代替升學宴。

據當地村民介紹,過去每年一到七八月份,辦酒席的流動“五彩大棚”就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各嘎查村,而今年幾乎沒有看到一頂“五彩大棚”。

“除了不辦升學宴,旗裏還通過提倡‘零彩禮’婚禮、組織孝老愛親評比等舉措,開展農村移風易俗,讓文明鄉風在每個村民心中生根發芽。”旗委宣傳部長李淩芬説。

“民俗館”“宣傳隊”搞起來 聚住鄉情留住鄉愁

饸饹床子、奶食品模具、蒙古袍……走進常勝鎮地河村民俗館,承載著民俗文化和濃濃鄉情的老物件映入眼簾,每個展櫃旁都配有一段文字,向人們講述老物件背後的鄉村記憶。

“這些民俗物件都是從當地村民家收集的,把它們放到民俗館集中展示,傳承鄉村文化,留住鄉愁,記住鄉情。”常勝鎮黨委書記蔡樹郡説,鎮裏定期組織中小學生參觀民俗館,讓青少年了解家鄉的歷史和文化。

在科左後旗,提起茂道吐蘇木高井嘎查,人人豎起大拇指。近幾年,高井嘎查落實中央精神,大力開展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目前已成為全旗最具“文藝范兒”的嘎查村。這裡的百姓吹拉彈唱、“舞文弄墨”樣樣精通。去年,村裏請來兩位書法老師免費教村民寫毛筆字,如今高井嘎查已經有了十幾名“鄉土書法家”,文化活動室的墻上挂滿了村民們寫的蒙古文書法作品,村裏還為村民們舉辦了“故鄉情”主題書畫展。

除了蒙古文書法,四胡、馬頭琴、好來寶、廣場舞也都是高井嘎查村民的拿手項目,村裏成立了文藝宣傳隊,經常去周邊文藝展演。每年春節,村民還會自己編排節目,上演一場充滿鄉土特色的“農牧民春晚”。

高井嘎查黨支部書記文光説,村民們每天在一起排節目,相互間的感情越來越深厚,通過開展鄉村文化建設,不僅留住了美麗鄉愁,還凝聚了濃濃鄉情。

“馬文化”産業興起來 助力村民“既富口袋又富腦袋”

茂道吐蘇木巴首嘎查的馬頭琴製作車間裏,工人們正細緻地給馬頭琴打磨、雕刻、上漆,一把把精美的手工製作馬頭琴躍然眼前。

科左後旗被稱為“馬王之鄉”和“英雄開工的地方”。近幾年全旗依託“馬文化”打造民族特色文化産業,2017年,巴首嘎查與通遼市一家民族樂器公司合作,成立村辦企業“阿吉奈馬頭琴製作有限公司”,培訓當地村民馬頭琴製作技藝,為他們提供馬頭琴車間工人的崗位。由於製作工藝精美,巴首生産的馬頭琴在市場上一直供不應求。

35歲的張翠蓮是巴首嘎查建檔立卡貧困戶,弟弟有嚴重智力障礙,公公又得了腦血栓,兩個病人都需要她照顧。去年年底,張翠蓮來到村裏的馬頭琴製作車間做打磨工作,每月工資2400元。“就在家門口打工,不耽誤照顧病人,又不耽誤種地,這麼稱心的工作上哪兒找去?”張翠蓮説。在巴首嘎查,和張翠蓮一樣在這個車間工作的貧困戶還有3人。

工作之餘,村民們經常三三兩兩地湊到一起學習拉馬頭琴,車間不時傳出悠揚的琴聲。

巴首嘎查黨支部書記高興嘎説,為了更好地傳承民族文化,巴首嘎查在烏蘭敖道中心學校設立了馬頭琴特色藝術班,教學生們演奏馬頭琴,還在村裏建起蒙古族民俗館和演藝大廳,定期舉辦“鄉村馬頭琴音樂會”。“下一步我們打算整合旅遊資源,把巴首打造成‘馬頭琴文化特色旅遊村’,帶動全體村民致富奔小康。”

據通遼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王奎介紹,目前通遼市已有多個嘎查村打造馬頭琴等民族特色文化産業,與旅遊資源結合,創造經濟效益。“鄉村振興不能只富‘口袋’,不富‘腦袋’。發展文化産業,一方面能帶動村民脫貧致富,更重要的是弘揚和傳承中華文化,培育百姓文明的生活風尚,對助力鄉村振興具有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