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築九大主導産業鏈,綠色生態農牧業一馬當先。
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突出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三權分置”改革為突破口,以調整種養結構為抓手,全力推進節水農牧業、生態脆弱地區禁牧保護工程等,加快綠色生態農牧業升級改造,打造現代農牧業全産業鏈,全面推進農牧業高品質發展。
抓住“水”做好農牧業可持續文章
“澆苗不澆空地、苗眼見濕卻不見水流”,這是今年科爾沁區錢家店鎮項家村新的農業用水模式。在項家村國際高標準玉米種植示範區內,採用了精準滴灌、溫濕度控制等多種高效節水措施,節水達50%以上。
通遼市是全國重要的糧食主産區,也是糧食增産潛力最大的地區之一,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是強市富民的根本途徑。
為進一步明確農業節水灌溉發展的方向、方式、思路,通遼市制定了《通遼市2018——2020年高效節水農業三年發展規劃》。
通遼市以推動綠色生態農牧業建設為主線,以著力轉變發展方式和産業轉型升級為主攻方向,計劃用三年時間,建設1000萬畝農業高效節水工程,其中2018年完成400萬畝,2019年、2020年分別完成300萬畝。
此項目涉及通遼市8個旗縣區,其中重點是科爾沁區、開發區等地下水超採區以及開魯、科左中旗等産糧大縣,這幾個縣區建設任務佔全市總任務的69%。項目統一按照淺埋滴灌等精準高效節水標準實施,同步配套安裝水電智慧計量監測設施;大力實施水肥一體化和淺埋滴灌相配套的農藝農機生産管理技術,玉米一增四改、病蟲害綠色防控、水肥一體、機械化生産等技術整合配套、廣泛應用,2018年水肥一體化面積300萬畝以上,玉米的田間管理、單産水準和商品品質處於東北乃至全國領先水準。
目前,通遼市農業高效節水主體工程已完工427.9萬畝,完成年度任務的107%,各項目區按照節水工程標準要求完成播種418.3萬畝,其中淺埋滴灌310.5萬畝、膜下滴灌56.5萬畝、管道輸水2.9萬畝、噴灌48.4萬畝。各旗縣區在主要公路沿線和重點區域共規劃落實核心區30個,面積約183萬畝。
進一步優化糧、經、飼結構
在穩定糧食産量的基礎上,通遼市大力調整優化種養結構,大力推進糧改飼,加快轉變玉米“一糧獨大”的種植結構。引導農牧民大力推進糧改飼,發展整株青貯玉米,青貯玉米種植面積達590萬畝。引導農牧民發展甜菜、圓蔥等經濟作物,全市特色作物達324萬畝。擴大綠色、有機、高端産品種植面積,2016年種植紅幹椒45萬畝、蕎麥36萬畝、藥材7萬畝。調整優化養殖業結構。牢牢抓住糧改飼這個突破口,重點推進“增牛、穩羊、豬禽規模化養殖”,穩步擴大畜牧業比重。2017年牧業年度,全市牛存欄338萬頭、羊存欄1127萬隻,生豬存欄512萬口。全市牛、生豬存欄均位居全區第一位,已經成為自治區第一産肉大市。
大力發展品牌農牧業
品牌強農強牧是農牧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也是農牧業高品質發展的成果體現。
通遼市制定主導産業地方標準體系,建設標準化核心示範基地37個,建設國家級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基地45萬畝。積極發展“三品一標”農畜産品,全市“三品一標”有效用標企業總數796家,産量150萬噸。科爾沁牛、通遼黃玉米、開魯紅幹椒、庫倫蕎麥、扎魯特葵花籽獲國家農産品地理標誌認證。實施“網際網路+現代農牧業”行動,拓展農牧業功能,延伸産業鏈條。健全從農田牧場到餐桌的農畜産品品質安全全過程監管體系,年內實現10萬頭肉牛産品品質安全可追溯。
讓農村土地“活”起來
不斷完善土地承包制度,全面開展土地、草牧場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農牧民土地權益得到進一步保障。積極落實“三權分置”政策,建設農村牧區産權流轉交易市場試點建設,促進耕地規範流轉。2017年,全市流轉土地規模經營378萬畝。
專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日益發展壯大,帶動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促進了規模經營。全市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2萬多家,其中百畝以上種糧大戶9000多戶,養殖大戶5000多戶,家庭農牧場313家。創新利益聯結機制,百家龍頭企業與農牧民已建立起緊密型農企利益聯結,35萬戶農牧民實現了産業化增收,促進農村牧區一二三産融合發展。
築牢生態安全屏障
劃定草原生態紅線,通過區域禁牧和輪牧、休牧,推動北部草原保護工程。2018年以來,扎魯特旗全力推進千萬畝草原現代畜牧業示範工程。按照“南治沙、中節水、北禁牧”的總體部署,通過健全完善政策措施、紮實做好宣傳發動、持續調優畜群結構、廣泛開展科技培訓、加快推進産業化進程、全力落實扶持資金等措施,將全旗1828萬畝草原全部劃定為禁牧區,所有小畜實行全年禁牧、舍飼養殖,大畜實行舍飼或半舍飼、劃區輪牧,建設以現代生産經營方式為核心的畜牧業發展創新模式,沿304國道打造現代畜牧業示範帶,率先打造阿日昆都楞鎮西巴彥查幹嘎查現代畜牧業示範點,確保“禁牧不禁養、減畜不減收”。
(來源:通遼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