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立市 綠色發展 低碳創新
清晨的陽光,灑向美麗的罕山深處,照到廣袤的塔敏查幹沙漠,掠過盪漾的西遼河畔……
如今的通遼市,處處有美景,處處可聞鳥語花香。在這裡,無論你行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還是漫步于旗縣鄉鎮,處處能聆聽到綠色環保的音符。持之以恒的生態環境保護,使通遼脫下“黃”裝換“綠”裝,山綠了,水清了,天藍了,花開了,鳥多了,空氣清新了,人民生活更加幸福了。通遼,這座歷史上以風沙聞名的城市,擁有了“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等一個又一個閃光的頭銜,而這無一例外與生態保護緊密相連。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緊緊圍繞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落實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堅持綠色發展理念,著力改善生態環境;立足科學規劃,堅持保護優先的原則,實施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加快美麗通遼建設,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使老百姓的生活環境有了極大改善。
“綠”出新景象
每臨春夏時節,家住科爾沁區退休多年的劉一夫老人必攜著老伴,于傍晚時分來到遼河公園,漫步在西遼河畔,徜徉于林蔭中。老人感慨地説:“這些年,我們的城市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我每天都能享受杭州西湖一般的山水環境。”他清楚地記得,多年前,這裡還是一片灘塗荒涼之地。
如同劉一夫老人所言,如今的通遼在百花盛開的時節,處處生機盎然,而遍佈于城市中的大大小小的公園、遊園、廣場,就宛如一顆顆綠色的寶石熠熠生輝。人們無論是在公園中游覽,還是在路邊徜徉,都會感受到“城在林中、人在綠中、親近自然”的閒適。
為了讓這座城市綠意更濃、美景常在,市委、市政府將生態保護與建設作為一項重要的民心工程,精心謀劃,深入論證,著力提高生態環境品質和城市綠化規劃設計水準。2008年,我市成功邁入自治區級園林城市行列。此後,按照“高標準、有特色、創一流”的方針,我市更新園林綠化建設理念,突出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不斷推進國家園林城市創建工作。經過3年的奮鬥,2014年,從北京傳來的喜報讓我們歡呼雀躍——我市被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正式命名為國家園林城市。目前的旅遊人數增加到年10萬人次以上,寶古圖沙漠旅遊區名氣越來越大,也讓更多的當地牧民漸漸脫貧。
村民陳良告訴記者:“過去,我們一家三口住在很遠的牧鋪,家裏最值錢的就是一頭牛,孩子交學費都困難。自從這裡開發旅遊景區,政府幫助我們解決了很多困難,去年一年在旅遊區,我家的6峰駱駝就賺了8萬塊錢。”寶古圖嘎查駱駝達117峰,近30戶的駱駝養殖戶和陳良一樣,利用駱駝馱著遊客在沙漠中游玩。
幾年來,白音他拉蘇木因地制宜,不斷提高當地農牧民的市場化意識,鼓勵他們以多種方式從事嘎查村旅遊産業,涌現出多種新型旅遊發展模式。同時,2015年蘇木為改變寶古圖嘎查居住分散、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的現狀,採取村民生活區易地集中搬遷,建設寶古圖嘎查765畝移民新村,打造出一個宜居、宜業、宜遊的民族文化旅遊新村。
能力扶貧+群眾驅動,實現增強農牧民致富能力與強化基層民主管理同步
長久以來,白音他拉蘇木多日奔敖包嘎查土地沙漠化嚴重,生態環境惡劣,耕地面積少且土地貧瘠,種植業基礎條件差,投入高、收入低,投入和增收比例嚴重失調,養牛業是該嘎查的基礎産業,由於棚舍、窖池、飼草料基地等養殖業基礎條件差,養殖戶靠傳統的以放牧為主的粗放式經營,不但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而且對提高牛的配種率和繁殖成活率造成一定的影響。多年來,蘇木黨委、政府結合嘎查實際情況,組織村民代表會議研究,確定嘎查“三到村三到戶”項目建設內容為庭院養殖業基礎設施建設。2014年,在37戶貧困戶庭院內建設標準化牛舍1.134萬平方米,戶均210平方米。
嘎查貧困戶額爾敦道寶介紹,前年國家給蓋了210平米的標準化牛棚,以前在自己家搭的帳子裏養牛,冬天帳子裏冷,牛不愛吃東西,不長膘,賣不上價錢。現在搬進了標準化牛棚,地上鋪了磚,棚頂裝了彩鋼瓦,通風設施齊全。“牛也享福啦!”額爾敦道寶高興地説。除了養牛,額爾敦道寶去年還添了“新項目”。他在自家院子裏開墾出沙地,種植水稻。他給自己算了一筆賬:養牛每年收入8萬元左右,今年又在自家院子裏種了水稻,收入還會有增加。
機制創新+政策驅動,實現經濟效益與扶貧效益同步
2012年,白音他拉蘇木伊和烏素嘎查探索開展了土地流轉集約化經營試點工作,依法流轉土地570畝,由於當時沒有合作社,該村村民崔強以每畝800元承包費與農戶簽訂流轉合同,當年取得良好效益,農戶認識大幅提高。到2015年,流轉土地達到2300畝,佔全嘎查總耕地面積25.6%。蘇木政府不斷創新流轉機制和出臺相應政策,合作社帶動能力也逐年猛增,合作社規模化生産、集約化經營、産業化運作所創造的高效益讓加入流轉的農戶嘗到了甜頭。
今年年初,村裏的貧困戶陳小龍喜滋滋地領取了金額為8100元的土地流轉金。“土地流轉就是好,不用種地旱澇保收,還能出去打工賺錢。”陳小龍説。在春季種地之前,該村就發放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金,村裏10個村民小組的村民像陳小龍一樣,均領到了流轉金。崔強告訴記者:“參與流轉的農戶大部分都是村裏的貧困戶,把土地流轉到合作社,有的在本村發展養殖業,年每人平均收入1萬元;有的就在我們合作社務工,年每人平均收入1.5萬元。
收穫的喜悅讓全市幹部群眾在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道路上、在全面提升我市生態環境品質的道路上充滿信心。如今,我市在創建國家森林城市40項評價指標中已經達標31項,下一步將重點推進城區地面停車場綠化、村屯綠化、道路綠化、郊區森林自然度等4項量化指標達標和城市森林健康、生態文化方面5項指標的完善提高工作,力爭2016年基本達到國家森林城市評審要求並順利通過驗收,2017年授牌。與此同時,2015年8月我市還申報了“全國綠化模範城市”,經過自治區綠化委員會審定,國家綠化委員會、國家林業局驗收組現場評定,目前已被列入22個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候選名單。
“護”出新天地
包圖布信,科左中旗烏斯吐自然保護區管理所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員。自2008年成立保護區管理所,他便來到了這裡,日復一日地守護著這片土地。
初到保護區,包圖布信被這裡的美麗景色與清新空氣所吸引,即使連續多日在管護站執勤也未曾感覺乏味。每天一早,包圖布信檢查過監控設備之後,都要在保護區巡視一圈,防止周邊牧民將牲畜趕進保護區。巡視期間,他還擔任著“檢查員”的職責,若發現有林木破壞嚴重的區域,他都要記錄下林木的種類與位置,待回到管護站之後,與同事一起培育樹苗並對其進行補植補造。
包圖布信所在的烏斯吐自然保護區是內蒙古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以森林草原生態為主,總面積達6萬畝,是科爾沁沙地腹地保存較為完整的植物群落,具有科爾沁沙地自然植被的原始性和代表性,也是我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示範區之一。
市林業局局長姜曉東説:“‘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促進生態自然修復’是我市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的主要措施之一。”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升生物多樣性實體示範價值和示範效應,今年,我市要進一步抓好罕山、大青溝、烏斯吐、老哈河南岸沙帶4個生物多樣性示範區的補充完善和續建工程,啟動科左後旗烏旦塔拉生物多樣性示範區建設,同時對這幾個區開展動植物和昆蟲普查工作。
此外,為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我市全面落實自治區《林地保護利用規劃》,規範集體林權流轉,嚴格控制各類工程項目徵佔林地數量,林業用地控制在3500萬畝以上;嚴格執行林木採伐限額管理制度,全面禁止天然林採伐,補齊歷年採伐跡地更新欠賬;全面開展“三濫”治理,實行持證耕種和持證放牧制度,嚴厲打擊破壞生態犯罪行為;加強自然保護區和濕地保護工作,新建旗縣級自然保護小區及濕地自然保護小區20個、5萬畝。申報國家濕地公園1處,申報自治區雙合爾濕地保護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晉陞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1處,晉陞市級濕地自然保護區3處,完成濕地保護290萬畝,完成濕地退耕26.5萬畝、退牧65.1萬畝;全面加強林業防災減災能力建設,森林火災受害率穩定控制在3‰以下,主要林業有害生物成災率控制在4‰以下。
一幕幕篇章翻過,一個個為生態環境保護貢獻力量的故事在通遼延續。無論是為保護區默默奉獻的包圖布信,還是始終堅守綠色發展理念的全市幹部群眾,都是我市生態環境保護進程中的閃光點。正是這一個個閃光點匯聚成實現我市綠水長流的強大力量。
生態立市 綠色發展 低碳創新
清晨的陽光,灑向美麗的罕山深處,照到廣袤的塔敏查幹沙漠,掠過盪漾的西遼河畔……
如今的通遼市,處處有美景,處處可聞鳥語花香。在這裡,無論你行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還是漫步于旗縣鄉鎮,處處能聆聽到綠色環保的音符。持之以恒的生態環境保護,使通遼脫下“黃”裝換“綠”裝,山綠了,水清了,天藍了,花開了,鳥多了,空氣清新了,人民生活更加幸福了。通遼,這座歷史上以風沙聞名的城市,擁有了“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等一個又一個閃光的頭銜,而這無一例外與生態保護緊密相連。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緊緊圍繞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落實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堅持綠色發展理念,著力改善生態環境;立足科學規劃,堅持保護優先的原則,實施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加快美麗通遼建設,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使老百姓的生活環境有了極大改善。
“綠”出新景象
每臨春夏時節,家住科爾沁區退休多年的劉一夫老人必攜著老伴,于傍晚時分來到遼河公園,漫步在西遼河畔,徜徉于林蔭中。老人感慨地説:“這些年,我們的城市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我每天都能享受杭州西湖一般的山水環境。”他清楚地記得,多年前,這裡還是一片灘塗荒涼之地。
如同劉一夫老人所言,如今的通遼在百花盛開的時節,處處生機盎然,而遍佈于城市中的大大小小的公園、遊園、廣場,就宛如一顆顆綠色的寶石熠熠生輝。人們無論是在公園中游覽,還是在路邊徜徉,都會感受到“城在林中、人在綠中、親近自然”的閒適。
為了讓這座城市綠意更濃、美景常在,市委、市政府將生態保護與建設作為一項重要的民心工程,精心謀劃,深入論證,著力提高生態環境品質和城市綠化規劃設計水準。2008年,我市成功邁入自治區級園林城市行列。此後,按照“高標準、有特色、創一流”的方針,我市更新園林綠化建設理念,突出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不斷推進國家園林城市創建工作。經過3年的奮鬥,2014年,從北京傳來的喜報讓我們歡呼雀躍——我市被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正式命名為國家園林城市。目前的旅遊人數增加到年10萬人次以上,寶古圖沙漠旅遊區名氣越來越大,也讓更多的當地牧民漸漸脫貧。
村民陳良告訴記者:“過去,我們一家三口住在很遠的牧鋪,家裏最值錢的就是一頭牛,孩子交學費都困難。自從這裡開發旅遊景區,政府幫助我們解決了很多困難,去年一年在旅遊區,我家的6峰駱駝就賺了8萬塊錢。”寶古圖嘎查駱駝達117峰,近30戶的駱駝養殖戶和陳良一樣,利用駱駝馱著遊客在沙漠中游玩。
幾年來,白音他拉蘇木因地制宜,不斷提高當地農牧民的市場化意識,鼓勵他們以多種方式從事嘎查村旅遊産業,涌現出多種新型旅遊發展模式。同時,2015年蘇木為改變寶古圖嘎查居住分散、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的現狀,採取村民生活區易地集中搬遷,建設寶古圖嘎查765畝移民新村,打造出一個宜居、宜業、宜遊的民族文化旅遊新村。
能力扶貧+群眾驅動,實現增強農牧民致富能力與強化基層民主管理同步
長久以來,白音他拉蘇木多日奔敖包嘎查土地沙漠化嚴重,生態環境惡劣,耕地面積少且土地貧瘠,種植業基礎條件差,投入高、收入低,投入和增收比例嚴重失調,養牛業是該嘎查的基礎産業,由於棚舍、窖池、飼草料基地等養殖業基礎條件差,養殖戶靠傳統的以放牧為主的粗放式經營,不但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而且對提高牛的配種率和繁殖成活率造成一定的影響。多年來,蘇木黨委、政府結合嘎查實際情況,組織村民代表會議研究,確定嘎查“三到村三到戶”項目建設內容為庭院養殖業基礎設施建設。2014年,在37戶貧困戶庭院內建設標準化牛舍1.134萬平方米,戶均210平方米。
嘎查貧困戶額爾敦道寶介紹,前年國家給蓋了210平米的標準化牛棚,以前在自己家搭的帳子裏養牛,冬天帳子裏冷,牛不愛吃東西,不長膘,賣不上價錢。現在搬進了標準化牛棚,地上鋪了磚,棚頂裝了彩鋼瓦,通風設施齊全。“牛也享福啦!”額爾敦道寶高興地説。除了養牛,額爾敦道寶去年還添了“新項目”。他在自家院子裏開墾出沙地,種植水稻。他給自己算了一筆賬:養牛每年收入8萬元左右,今年又在自家院子裏種了水稻,收入還會有增加。
機制創新+政策驅動,實現經濟效益與扶貧效益同步
2012年,白音他拉蘇木伊和烏素嘎查探索開展了土地流轉集約化經營試點工作,依法流轉土地570畝,由於當時沒有合作社,該村村民崔強以每畝800元承包費與農戶簽訂流轉合同,當年取得良好效益,農戶認識大幅提高。到2015年,流轉土地達到2300畝,佔全嘎查總耕地面積25.6%。蘇木政府不斷創新流轉機制和出臺相應政策,合作社帶動能力也逐年猛增,合作社規模化生産、集約化經營、産業化運作所創造的高效益讓加入流轉的農戶嘗到了甜頭。
今年年初,村裏的貧困戶陳小龍喜滋滋地領取了金額為8100元的土地流轉金。“土地流轉就是好,不用種地旱澇保收,還能出去打工賺錢。”陳小龍説。在春季種地之前,該村就發放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金,村裏10個村民小組的村民像陳小龍一樣,均領到了流轉金。崔強告訴記者:“參與流轉的農戶大部分都是村裏的貧困戶,把土地流轉到合作社,有的在本村發展養殖業,年每人平均收入1萬元;有的就在我們合作社務工,年每人平均收入1.5萬元。
收穫的喜悅讓全市幹部群眾在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道路上、在全面提升我市生態環境品質的道路上充滿信心。如今,我市在創建國家森林城市40項評價指標中已經達標31項,下一步將重點推進城區地面停車場綠化、村屯綠化、道路綠化、郊區森林自然度等4項量化指標達標和城市森林健康、生態文化方面5項指標的完善提高工作,力爭2016年基本達到國家森林城市評審要求並順利通過驗收,2017年授牌。與此同時,2015年8月我市還申報了“全國綠化模範城市”,經過自治區綠化委員會審定,國家綠化委員會、國家林業局驗收組現場評定,目前已被列入22個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候選名單。
“護”出新天地
包圖布信,科左中旗烏斯吐自然保護區管理所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員。自2008年成立保護區管理所,他便來到了這裡,日復一日地守護著這片土地。
初到保護區,包圖布信被這裡的美麗景色與清新空氣所吸引,即使連續多日在管護站執勤也未曾感覺乏味。每天一早,包圖布信檢查過監控設備之後,都要在保護區巡視一圈,防止周邊牧民將牲畜趕進保護區。巡視期間,他還擔任著“檢查員”的職責,若發現有林木破壞嚴重的區域,他都要記錄下林木的種類與位置,待回到管護站之後,與同事一起培育樹苗並對其進行補植補造。
包圖布信所在的烏斯吐自然保護區是內蒙古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以森林草原生態為主,總面積達6萬畝,是科爾沁沙地腹地保存較為完整的植物群落,具有科爾沁沙地自然植被的原始性和代表性,也是我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示範區之一。
市林業局局長姜曉東説:“‘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促進生態自然修復’是我市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的主要措施之一。”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升生物多樣性實體示範價值和示範效應,今年,我市要進一步抓好罕山、大青溝、烏斯吐、老哈河南岸沙帶4個生物多樣性示範區的補充完善和續建工程,啟動科左後旗烏旦塔拉生物多樣性示範區建設,同時對這幾個區開展動植物和昆蟲普查工作。
此外,為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我市全面落實自治區《林地保護利用規劃》,規範集體林權流轉,嚴格控制各類工程項目徵佔林地數量,林業用地控制在3500萬畝以上;嚴格執行林木採伐限額管理制度,全面禁止天然林採伐,補齊歷年採伐跡地更新欠賬;全面開展“三濫”治理,實行持證耕種和持證放牧制度,嚴厲打擊破壞生態犯罪行為;加強自然保護區和濕地保護工作,新建旗縣級自然保護小區及濕地自然保護小區20個、5萬畝。申報國家濕地公園1處,申報自治區雙合爾濕地保護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晉陞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1處,晉陞市級濕地自然保護區3處,完成濕地保護290萬畝,完成濕地退耕26.5萬畝、退牧65.1萬畝;全面加強林業防災減災能力建設,森林火災受害率穩定控制在3‰以下,主要林業有害生物成災率控制在4‰以下。
一幕幕篇章翻過,一個個為生態環境保護貢獻力量的故事在通遼延續。無論是為保護區默默奉獻的包圖布信,還是始終堅守綠色發展理念的全市幹部群眾,都是我市生態環境保護進程中的閃光點。正是這一個個閃光點匯聚成實現我市綠水長流的強大力量。
(來源:通遼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