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精準脫貧:村村都有致富法 戶戶都有新變化

發佈時間:2018-07-30 19:02:04丨來源:內蒙古新聞網丨作者:包塔娜 王玉琢 趙娜 郝雪蓮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如今,鄂爾多斯市各地都亮出自己的“十八般武藝”,各辟蹊徑,整合聯動各方力量形成幫扶合力,因村施策,精準發力,大膽探索新思路、新模式,走出了一條條獨具特色的精準脫貧之路。

走進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巴拉貢鎮昌漢白村黨支部辦公室,看到一面墻都佈置成米、面、油、蛋等農特産品的展示櫃,幾十種配有創意布袋、編織竹籃等特色包裝的産品接地氣又吸引眼球。

原來,這裡是昌漢白村黨支部電商扶貧服務中心。該村構建的‘黨建+電商’扶貧新模式,積極推進農畜産品網上銷售與現代物流聯動發展,使電商成為提升貧困主體增收創業的新引擎,使電子商務真正成為農牧民群眾創業致富的新平臺。

如今,鄂爾多斯市各地都亮出自己的“十八般武藝”,各辟蹊徑,整合聯動各方力量形成幫扶合力,因村施策,精準發力,大膽探索新思路、新模式,走出了一條條獨具特色的精準脫貧之路。

“頭羊”引領抱團出擊

6月7日,記者趕往杭錦旗伊和烏素蘇木希日摩仁嘎查,遠遠就看到一戶人家院墻外的一群羊,“咩……咩……”的叫聲此起彼伏,一片羊聲鼎沸。

聽到車聲,一位中年婦女迎了出來,她就是2017年被認定為貧困戶的牧民杜秀梅。她丈夫因病去世,花費了30多萬,還欠下不少饑荒。談起自家的脫貧之路,她首先感謝國家的好政策,去年建起了新房,還享受到各類扶貧補助,同時還很感謝好鄰居蘇尼巴雅爾的幫扶。

杜秀梅不住誇讚的蘇尼巴雅爾,是土生土長的希日摩仁嘎查牧民,其熱情爽朗樂於助人的品行,贏得了嘎查農牧民的普遍認可。

2015年,蘇尼巴雅爾聯合周圍的牧戶共同成立了杭錦旗錫日牧仁養殖專業合作社,帶動周圍鄰里一起致富。

説到成立合作社的原因,蘇尼巴雅爾的臉上露出了樸實的笑容:“我困難的時候得到過鄰居的幫助,現在日子好過了也得幫幫其他人。”

錫日牧仁養殖專業合作社利用資金集中建設肉羊養殖基地,給20戶貧困戶每家10隻羊,自己不想養的,寄養在合作社養,到了年底還能得到1000元的收益。同時,合作社以高於市場價2元/公斤的價格收購貧困戶的牛羊肉産品,以高於市場價0.2元/公斤的價格收購牛羊奶。

牧民靠單打獨鬥的方式在市場上不佔優勢,好産品賣不出好價錢。認識到這一點,蘇尼巴雅爾發展起奶肉食品加工廠,並註冊了商標。同時還發展起牧家樂,多樣産業為周邊牧戶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

現如今,杭錦旗有許多像蘇尼巴雅爾一樣的致富“頭羊”,依靠當地資源優勢,幫扶貧困戶發展特色産業共同致富。

在杭錦旗錫尼鎮中圖村,秦文革、劉侯愛夫婦聯合村民成立的多豐長綠種植專業合作社,就把“小醬菜”做出了“大文章”。

秦文革介紹:“以前做醬腌菜都是小打小鬧的散戶經營模式。現如今,成立了合作社就開始‘抱團出擊’,走品牌經營的模式。2017年,加工了250萬斤的酸白菜和醬菜,實現利潤70萬元。”

合作社一方面和當地農戶簽訂訂單種植協議,以高於市場的價格收購農民種的菜;另一方面,雇傭當地農戶來合作社打工,這就為大家又提供了一份保障。

説起種菜和加工腌菜,中圖村村民劉在元深有感觸:“以前種地沒個譜,就知道種玉米,年年也賣不了幾個錢,閒的時候就喝酒。”説到這兒,劉在元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去年秦文革給大家弄好了籽種,還請來了技術員全程指導,要求大家全按照無公害品牌蔬菜種植要求種起了白菜、菊芋、圓白菜等。5畝多點兒的地就收入了3萬多塊錢,這對我來説就是個天文數字。我們兩口子還能在合作社打工,每天一人能有180來塊錢,自己又養了點兒羊,這生活一下子有了翻轉。現在我忙著種菜、打工、放羊,哪有時間去喝酒。我現在是富裕戶了,不用扶了!”

把貧困戶吸附在特色産業鏈上

走進伊金霍洛旗産業扶貧利益聯結機制示範園的內蒙古清研沙柳産業工程技術中心有限公司,看到車間的生産線上機器轟鳴,沙柳被加工成一張張厚厚的板材,一件件成品猶如精雕細琢的工藝品,完全看不到沙柳的影子。

該公司全面推進“政府+合作組織+龍頭企業+農牧戶+貧困戶”産業精準扶貧模式,完善農企利益連結機制,通過“股份合作”“訂單合同”“服務協作”“流轉聘用”“價格保護”“協會帶動”6種模式,把貧困戶緊緊吸附在特色産業鏈上。

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的貧困戶楊三小介紹:“自家的沙柳賣給企業能掙錢,還能到企業打工,到了年底還給我們這些貧困戶每戶分紅2000元。”依靠種植沙柳,老楊增加了收入,擺脫了貧困。

在伊金霍洛旗的紅慶河鎮,産業扶貧進行得如火如荼。該鎮結合各村産業發展方向,積極爭取扶貧項目資金330萬元。通過流轉土地、帶動參與種養殖、幫助解決農産品銷路、吸納貧困戶務工等方式,逐步形成了“支部+公司+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模式,有效帶動85戶193人參與到種養基地建設和産業發展中。

來到伊金霍洛旗隆揚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記者看到噴灌設備正在來回運作,種植好的蔬菜苗青翠欲滴。

隆揚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以企業支農帶動農牧民脫貧致富為宗旨,承租了紅慶河鎮3個村農牧民的5000畝土地,進行試點種植馬鈴薯、白菜等農作物。

現如今,該合作社不斷擴大生産規模,不但新建了馬鈴薯澱粉加工廠、飼料加工廠,還興建了食用油加工廠、酒廠等。這一系列的産業,正在逐步形成訂單式幫扶模式,貧困戶想種啥就種啥,合作社裏都能全部回收,真正起到了龍頭帶動作用,引領貧困戶脫貧,帶領農牧民發家致富。

據了解,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伊金霍洛旗緊鑼密鼓謀劃佈局,因地制宜培育産業,大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産業扶貧的蓬勃之力正在斬斷窮困之根。

開闢新路挑起增收“大梁”

記者走進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王愛召鎮王愛召村“田野三兄弟”合作社內,看到的畫面讓人眼前一亮。

此起彼伏的“嘎嘎”聲,大大小小的白鵝成群結隊,左搖右晃,追逐嬉鬧,憨態可掬。

“可千萬別小瞧了這些鵝,它們身上全都是寶!”合作社理事長連梁得意地説道:“這鵝肉1斤能賣9塊多,1顆鵝蛋能賣6塊,1隻鵝的鵝毛又能賣10來塊,銷售還供不應求。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我特別有信心。”

據了解,該合作社于2016年冬天正式落戶王愛召村,以鵝苗的孵化、養殖和銷售為主,初步形成了“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産業發展模式。經過2年的發展,王愛召村的肉蛋鵝養殖已經初具規模,帶領合作社成員和貧困戶摸索出一條養鵝致富路。

連梁説起養鵝滔滔不絕:“這養鵝利潤大,1隻鵝1天開支才3毛錢。現在,我們一共養了8000多只,肉鵝75天到90天就能出售。一年每個貧困戶分6000塊錢,絕對沒問題。”

在達拉特旗王愛召鎮楊家圪堵村,當地的農民告別了“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傳統農耕生産方式,過上了“有歇有空”的“上班族”生活。

這樣的變化主要得益於內蒙古天洲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推行的“代耕代種”新模式。

據該公司總經理王耀龍介紹,“代耕代種”模式是指農民每畝拿出600元的託管費,有了收成,收益全部分給農民。這樣就將過去農民的分散式、高成本、低效率種植,變成了企業的規模化、低成本、高效率經營。農民由種植主體變成了“甩手掌櫃”,企業當起了土地的“保姆”。

“看看這地裏到處都是新科技,聯上了物聯網,坐在辦公室裏就能實時檢測到地裏的情況。啥時候該澆水、澆多少,種啥能掙錢,人家都拿數據説話。我們不用貼人工,不用管是否風調雨順,也不用操心市場行情,等到了秋天人家全都保本兒讓我們掙錢。還能來企業打工,多掙一份工資,這樣的好事去哪找!”正在田間地頭開著大型機械設備的村民們高興地告訴記者。

65歲的郭虎元,身患眼疾,根本沒有勞動能力。考慮到這一情況,公司先給墊付了託管費,等到了秋天有了收益再補交。

提到這樣的好事兒老郭的妻子高興之情溢於言表:“人家幫忙種,減輕了我們的勞動負擔。我還能去地裏幫忙幹點兒輕活兒,活不累,一天能掙120塊錢,挺不錯的。”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達拉特旗委、政府圍繞資源優勢和特色産業,堅持引進與培育相結合,支援有實力的龍頭企業快速成長,打造了一批科技含量高、生産規模大、經營管理好、發展後勁足、帶動作用強的龍頭企業。

在有力的政策引導下,龍頭企業與貧困戶形成了服務協作型、價格保護型、規模經營型、流轉聘用型、訂單合同型、股份合作型等6種類型的合作幫扶模式,為産業扶貧鋪設了陽光大道。

從“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從“決戰決勝”到“決戰全勝”,鄂爾多斯市脫貧攻堅正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圍繞脫貧攻堅各顯神通,讓貧困群眾過上好日子。

(原標題:村村都有致富法 戶戶都有新變化——鄂爾多斯市精準脫貧攻堅工作紀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