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天白雲、冰天雪地、森林草場、高山峽谷——提到青藏高原這片區域,我們腦海中便會浮現這些“詩和遠方”的畫面,會聯想到“世界屋脊”“亞洲水塔”“地球第三極”這些重要的地理概念。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8日發表了《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白皮書,作為公認的“世界上最後一方凈土”,青藏高原的生態文明建設不僅關係到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對全球生態體系也會産生重要影響。
青藏高原草場中的動植物(攝影:楊悅笙)
中華民族的“傳家寶”
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戰略資源儲備基地”,“中華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護地”,是國家對青藏高原的定位,換句話説,青藏高原是中華民族的一塊“傳家寶”。
認識是實踐的前提,家裏有塊寶,要想把它守護好,首先要理性認知它的性質和狀態。習近平總書記曾在青海生態環境監測中心考察時強調,保護生態環境首先要摸清家底、掌握動態,要把建好用好生態環境監測網路這項基礎工作做好。青藏高原科學研究,就是守護青藏高原的“摸底工作”。
我國對青藏高原生態環境的關注古已有之。從漢文典籍《山海經》《後漢書•西羌傳》對高原山川、風土人情的粗略描繪到藏文典籍《西藏王臣記》中描述的“一片汪洋”變為“雪山環繞”的滄海桑田以及“仰臥魔女”的地形結構......古人很早就開始了對破解青藏高原生態“密碼”的嘗試,不過在古代,人們對青藏高原更多賦予了魔幻的想像,直到近代,陸續有國內外的科學家進入青藏高原考察,建國以後,我國的青藏高原研究才真正步入了科學的軌道。
珠穆朗瑪峰北坡,珠峰科考是青藏科考的重要內容(攝影:楊悅笙)
此次發表的《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白皮書表明:“新中國成立以來,青藏高原科學研究經歷了從局部到整體、從單學科研究到綜合研究、從國內合作到國際合作的發展過程,現已形成較高水準的科研力量,建成了較為完備的生態與環境監測體系。在青藏高原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中,科技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支撐作用。”也就是説,我國對青藏高原的科學研究自建國初就開始了,現在的研究已經處於“整體性、綜合性、國際性”的高水準。
艱辛起步
説起建國後的青藏高原研究,最早可追溯至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十七條協議”簽訂後,中央派出隨軍進藏的57位專家組成的西藏科學工作隊。1972年底青藏科學考察隊正式組建,並持續開展前後20餘年的科考行動。
那時的科考隊進入高原、進入無人區大部分時候還是“人挑馬馱”,面臨生命危險的時刻數不勝數,據著名作家馬麗華記述:“最初青藏隊員們的野外補貼每天僅有7毛錢,包括伙食費在內。1976年分赴阿裏、藏北的兩個小分隊也不過每天2.8元,因此被開玩笑稱作‘28軍’。個別抽煙的人只好買最低廉的工農牌香煙,高級一點的前門和鳳凰,那是招待民工的。”
然而,正是在艱苦的條件、惡劣的環境下,我國第一次青藏高原科考開展了水文、氣候、地貌、生物等多學科的研究,成為人類第一次對這塊神奇土地形成的系統科學的描述。正如《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白皮書所總結的:“中國科技工作者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對青藏高原局部地區開展短期、小範圍的科學考察。20世紀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持續開展了大規模的綜合科學考察,獲得了數百萬字的第一手科學考察資料,出版了包括43部專著的《青藏高原科學考察叢書》,成為第一套青藏高原百科全書。”
漸至大成
進入20世紀90年代,又結合青藏高原社會經濟發展、生態環境建設的需求,在前期科考的基礎上,我國科學家又開展了很多基礎性、應用性的研究。
2017年8月19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在拉薩啟動,將對青藏高原的水、生態、人類活動等環境問題進行考察研究,分析青藏高原環境變化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提出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功能保護和第三極國家公園建設方案。
中國半個多世紀的青藏高原科學研究,産生了大量高水準的研究成果,培育出一批又一批各學科的優秀專家,《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白皮書列舉的例子就是證明,從開拓性的研究來説,“劉東生院士在青藏高原隆起與東亞季風變化研究的基礎上,建立了構造-氣候科學學説;葉篤正院士提出青藏高原在夏季是熱源的見解,開拓了大地形熱力作用研究,創立了青藏高原氣象學。”從青藏高原科研對人才的成長、培養來説,“包括40多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100多名‘千人計劃’’和‘萬人計劃’入選者、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等領軍人才。其中,劉東生、葉篤正和吳徵鎰分別榮獲2003、2005和2007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孫鴻烈榮獲2009年‘艾托裏•馬約拉納-伊利斯科學和平獎’,姚檀棟榮獲2017年‘瑞典人類學和地理學會維加獎’,他們關於青藏高原的研究成就享譽國際。”
現實成效
青藏高原科研對現實的意義也已經呈現出來,從青藏鐵路建設過程中解決凍土消融、高寒缺氧、生態脆弱三大世界性工程難題,到三江源“黑土灘”退化草地的恢復,再到藏醫藥的種植研發,正是由於幾代中國科學工作者們的接力研究,才使得這些現實問題的解決成為了可能。
青海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攝影:孔夏)
目前,隨著青藏科學研究從科學大發現、專題研究、理性認識的階段,已經步入通過青藏研究解釋全球,通過基礎研究指導應用的階段,更好的保護和利用好青藏高原這塊中華民族的“傳家寶”,未來可期。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給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啟動的賀信中指出:“著力解決青藏高原資源環境承載力、災害風險、綠色發展途徑等方面的問題,為守護好世界上最後一方凈土、建設美麗的青藏高原作出新貢獻,讓青藏高原各族群眾生活更加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