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轉”字富了農業

發佈時間:2018-07-27 11:09:33丨來源:內蒙古日報丨作者:胡日查、高敏娜丨責任編輯:阿藝思

農民生活的變化總是與土地休戚相關。40年前,安徽小崗村農民在“包産到戶”契約上按下紅手印,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


2017年實現全程水稻機械化收割。(攝影:白玉亮)


上世紀90年代初期農民嘗試機械春播生産。(攝影:白玉亮)


全程機械化操作。(攝影:白玉亮)


扎賚特旗綽勒銀珠米業魚稻供養喜獲豐收。(攝影:白玉亮)

農民生活的變化總是與土地休戚相關。40年前,安徽小崗村農民在“包産到戶”契約上按下紅手印,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

曾幾何時,農業始終伴著一個“窮”字。40年來,扎賚特旗緊跟改革步伐,大力調整優化種植業結構,加快農業經營方式的轉變,提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能力,積極培育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使這裡的農業“富”了起來。

如今,這片地處大興安嶺南麓向松嫩平原延伸的過渡地帶的土地,成為了全國農業標準化生産示範縣、有機綠色無公害農産品示範縣,連續10年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産先進縣,更被人稱讚為“塞外糧倉”。

改革開放以來扎賚特旗的農業發展故事,也是杜文義和五道河子村的成長故事。

杜文義是扎賚特旗好力保鎮五道河子村黨支部書記,今年53歲的他,一直在這片土地上耕種。從“二牛抬杠”到現代農機,從貧困村到小康村,從種田能手到職業農民,在這40年點點滴滴的變遷中,他充分感受到了農業改革所帶來的紅利。

“我們家8口人,包産到戶一共分了40畝地。我從16歲就開始種地,那時候家裏除了靠馬拉犁杖,剩下的活都得人工。大家不懂化肥的作用,害怕化肥燒苗,就把生産隊送來的化肥都偷偷倒掉。”杜文義笑著回憶當年往事,他説那時候家裏沒有農機,基本都是靠天吃飯,大家也不包地,自己家地都種不過來,銷售的種子、化肥沒有人買,種出的苞米七高八低。

1985年前後,杜文義家裏花了1400元買了手扶拖拉機,告別了用牛馬耕作的歷史。同時,開始大面積使用化肥,土地收入眼瞅著提高了一大截,沒過兩年,他又換了一台小四輪拖拉機。

靠著這輛小四輪,杜文義成為了一名農村經紀人,每年秋收後,杜文義就用小四輪拖拉機收糧再賣到糧庫。耕作條件逐年變好,杜文義家裏糧食收入越來越多,1998年他又承包了200畝土地,成為全鄉種地最多的農民。

“那段時間還是靠著彎鉤犁和四輪車種地,每次播種需要六七個人一塊兒幹活。又過了兩年,就變成自動爬犁,還用上了播種箱,這一下就少用了5個人。後來,自動犁又更新了,馬力變大了,又有了精播犁。”杜文義回憶説,在他的種地生涯裏,家裏的農機換了六七批,每次更新都使種地成本有所降低。

如今,在五道河子農牧專業合作社高大寬敞的庫房內,一排排齊齊整整的農機具讓人震撼,頗有現代化大工廠的氣派。農業機械化迅速普及,推動扎賚特旗現代農業迅速奔跑。每年春耕秋收,大型播種機、聯合收割機跨區作業成了鄉村大地一大壯景,“鋤禾日當午”已經成為歷史。“過去靠人力,現在靠農機,糧食越收越多,農活越來越輕。”杜文義笑著説。

因為四處收糧,杜文義看到外地許多農民合作社、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迅速發展,帶動著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而自家從1998年到2011年的十幾年時間裏,土地收入基本沒有再發生太大變化,這讓他突然意識到,只靠自己“單打獨鬥”不行了,必須要向“抱團發展”轉變。2012年,杜文義當選新一任的村書記,這讓他有了膽量成立合作社,流轉群眾的土地集中進行耕作。

合作社剛成立時,群眾熱情不高,入股社員只有12戶,土地200畝。合作社成立後連續兩年種植玉米都賠了錢,杜文義像是被人兜頭潑了一盆冷水:“老百姓一家一戶自己種還勉強掙個四五百,合作社種地成本高,兩年賠了30萬,我當時壓力特別大。”

2014年,在扎賚特旗農業局的項目支撐和技術指導下,杜文義決心帶著大家進行産業結構調整,減少玉米種植面積,增加甜菊面積,喜獲大豐收,打了個漂亮的翻身仗,當年社員分到了每畝880元的保底分紅。

嘗到結構調整的甜頭,2015年,杜文義又開始嘗試旱改水,種植了5000畝水稻,2017年,五道河子又率先示範種植了2000畝旱作水稻。

如今,五道河子已經擁有2個萬畝基地,1萬畝是甜葉菊,1萬畝是綠色水稻,合作社成員達400余人。在合作社的帶動下,2017年末,五道河子村每人平均純收入突破了3萬元。

今年,五道河子村繼續採取“支部+合作社+農戶”的引領機制,發展甜葉菊1萬畝、旱稻3000畝、大豆1500畝、萬壽菊500畝、水稻7000畝。杜文義感慨地説:“以前靠經驗種地,現在澆水、施肥、打藥樣樣都講科技,還要緊跟國家政策形勢、補貼、市場資訊,不僅要講究高産、穩産,還要重視綠色有機。”在他看來,現在他的種地生涯正在面臨一個新的節點:要走出一條産出高效、産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杜文義和五道河子村的農業轉型之路,是扎賚特旗農業供給側改革駛入快車道的一個縮影。近年來,作為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現代農業改革與建設試點旗縣,扎賚特旗積極推進結構調整,通過政府引領、政策扶持、大戶帶動等措施,在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經營推動下,現代農業加快發展。

“近年來我們扎賚特旗持續不斷加大産業結構調整的力度,以政策為引導,以市場為導向,種植業逐漸由糧食等傳統農業向甜葉菊等經濟作物特色産業發展。”扎賚特旗政府副旗長劉海濤説,去年,扎賚特旗種植業結構調整‘3666’計劃全面完成,玉米種植面積調減至302萬畝,發展綠色水稻65萬畝,雜糧雜豆80萬畝,特色作物60萬畝,其中,甜菜和甜葉菊18萬畝,旱作水稻1萬畝,糧食産量穩定在35.3億斤。

今年,扎賚特旗繼續圍繞“穩糧增經擴飼草”進行結構調整,重點發展“兩稻兩甜”,種植水稻80萬畝、旱作水稻10萬畝、甜葉菊12萬畝、甜菜10萬畝。

在穩定糧食生産的基礎上,扎賚特旗正在積極引進先進的農業技術,加快土地流轉,推進農業生産規模化和産業化。

“現代農業發展,規模化和集約化是第一步,目前全旗575萬畝土地,通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已經有200萬畝土地進行了流轉,這為農業發展機械化、自動化和未來的科技化、現代化奠定了基礎。”劉海濤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