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甘肅永昌縣,但見西南部祁連山冷龍嶺雄偉挺拔,終年積雪,有“祁連近天都”之稱。山間天然森林、高山草甸交錯綿延,植被覆蓋率達75%以上,是金昌市重要的水源涵養區,也是久負盛名的天然牧場。中部綠洲區的農作物在夏日裏生機盎然,東北部遍佈廣袤的戈壁、沙丘、荒漠和半荒漠草原。
芒種剛過,永昌縣的田間地頭苜蓿流青溢翠,搖曳著紫色的花蕾,已到了頭茬苜蓿收割時節。永昌縣紫花苜蓿以其粗蛋白含量高達18%至22%,居國內優質苜蓿草前列,得到了國內各大奶牛養殖企業的普遍認可,成為牛羊適口性好、營養豐富的“漢堡”。
時下,一輛輛收割機賓士田間,苜蓿齊刷刷倒下,很規律地躺成一條寬寬的綠帶子,再經過翻曬機翻曬、打捆機收攏打捆,田間整齊擺放著一方方苜蓿捆。巨大的打捆收貯機前方立有一個明晃晃的電動叉,一次能將5捆苜蓿捆輕輕叉起來,放入收貯機,堆成約八九噸重的綠色“方山”,拉運到企業貯草棚。貯草棚裏再堆放成兩三千噸的巨大綠色“魔方”,成為飼養牛羊的飼料“貯備庫”。走進飼草車間,到處散發著馥鬱的青草清香,經過晾曬、打包或加工成草顆粒,源源不斷銷往全國各地,深受畜牧和乳品企業熱捧。
永昌縣種植苜蓿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漢武帝時,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從烏孫(今伊利河南岸)帶回大宛馬、汗血馬,同時帶回苜蓿種子,在建立山丹軍馬場時就在永昌進行栽培,作為軍馬最好的飼草。1944年,美國人華萊士帶來大量牧草種子,包括多個苜蓿品種,在永昌縣“西北羊毛改進處”研究推廣;1948年5月聯合國援華牧草專家麥康基在永昌縣建設牧草試驗總場。可見永昌縣是中國最早栽培苜蓿的地方,目前永昌縣苜蓿種植面積達20.5萬畝,是全省商品苜蓿面積最大的縣。
“永昌是歷史悠久的半農半牧縣,曾經牧草茂盛、水豐草綠。由於多年來氣候乾旱、超載過牧、不合理開發等因素,草原沙化退化嚴重。而建設優質苜蓿牧草基地,能夠較好地解決草畜不平衡問題,同時也為天然草場提供了休養生息的機會。”永昌縣草原監管站站長李興海認為,為了保護草原,永昌縣積極開展人工種草,引導農牧民舍飼圈養,促進“羊下山、草進川”,逐步緩解天然草場的放牧壓力。
“永昌縣苜蓿産業實現了農業現代化,從種植、翻曬到收割、打捆實現了全程機械化。就連打捆收貯的電動叉也是農民創造發明的,一次能叉5捆100斤的苜蓿捆。由於種植管理水準高,一年從收割3茬提高到4茬,單産達900公斤。今年草價1噸約1700元,比去年高400元。”甘肅省草産業協會秘書長賈涪鈞介紹。
永昌縣積極招商引資,通過出租、轉包、轉讓、入股等方式推進土地集約化經營,吸引了內蒙古聖牧高科集團、甘肅厚生、楊柳青、拓農農牧、新漠北等20多家草産品加工生産企業在此建立優質苜蓿基地,也吸引了蒙牛、伊利、夏進等知名乳品企業來此“搶”草。
“種苜蓿能讓土地休養生息,苜蓿耐旱、耐鹽鹼,其根瘤菌能有效改良土壤。通常澆4個水,畝需水約300至400方,是高效節水作物。”來自內蒙古聖牧高科集團在永昌縣落戶的永昌縣露源牧業有限公司經理郝瑞説:“收割頭茬苜蓿,澆第2個水後,能聽見苜蓿‘嚓嚓’瘋長的聲音,不出1個月就收割第二茬了。永昌縣光熱水土資源獨具優勢,收割時天氣乾燥,苜蓿品質好,提高了奶牛生産的鮮奶蛋白質、微生物、體細胞等重要指標,均為我們的下游奶企發展有機鮮奶提供了支撐。”
永昌縣苜蓿草産業方興未艾,天然草原保護力度逐年加強。近年來全縣實施草原獎補、天然草原植被恢復、草原圍欄、退牧還草、草鼠無害示範縣建設等生態保護項目,有效遏制了草原生態惡化的勢頭,草原植被覆蓋度明顯提高。據2017年草原生態監測結果顯示,永昌縣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為37.88%,草群自然平均高度為11.8釐米,比往年分別提高了15%和10%,平均鮮草産量為1507千克/公頃,提高了25%。牧草各項指標大幅好轉,植被群落結構也明顯改善,生物多樣性增加,草原生態環境正向著良性迴圈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