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林遮天蔽日,松濤光湧澎湃。站在庫都爾林業局鼻梁山上百萬畝人工林面前,我們不禁為育林人的執著精神和刻在骨子裏的綠色情懷而由衷感嘆!壯哉,興安嶺!美哉,庫都爾!頌哉,育林人!
66年彈指一揮間,而對於育林人來説,這百萬畝林木卻是他們一個春日接著一個春日,一代人牽著又一代人,經年累月久久為功造就的人間奇跡!
6月25日,我們“改革開放40週年·見證”採訪團林區之行首站到達的就是庫都爾林業局。這裡曾是第一代林區開發建設者最早到達的地方,他們的足跡涉過之地,一代又一代人用自己的雙手一邊砍伐,一邊播綠,到2010年再造了一個百萬新林區,這是林區人將綠色視為生命底色的生動寫照,更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生態文明思想在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管理局的具體實踐。
矢志不渝 守住青山不放鬆
解放思想、先行先試,在探索中發展、在實踐中總結、在改革中奮起。在改革開放40年的歲月裏,林區先後經歷過承包經營、抓大放小、二次創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施天保工程、剝離辦社會職能、輔業改制、全面停伐等一系列波瀾壯闊的改革,不斷積累從量變到質變的能量。
時代在變、宗旨未變、情懷未變、責任未變。站在百萬畝人工林面前,聽著老一輩務林人的故事,幾代務林人艱苦奮鬥、無私奉獻,挑戰惡劣環境、克服簡陋生産條件,種下棵棵希望、守住株株綠色的場面鮮活起來。
庫都爾林業局黨委書記董曉斌介紹,在開發建設之初,林場黨員幹部和職工就秉承著時任國務院副總理、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烏蘭夫提出的“一手栽樹、一手砍樹,右手栽樹、左手砍樹”的精神,將守住北方生態屏障、造福子孫為己任,在極其惡劣的自然環境下,先生産、後建設,邊生産、邊建設,造出了百萬畝人工林。截至2009年,這裡擁有123萬畝人工林。
百萬畝是什麼概念?百萬畝就是10萬個標準的足球場。百萬畝是什麼比例?人工林的面積是庫都爾林業局生態功能區總面積50.2萬公頃的16.4%,近五分之一。
有經驗的務林人告訴記者,小工隊上山植樹時,好手每天能植樹兩畝,每年種植一個月,每人平均600畝,短時間內上萬人齊上陣也未必能完成這項工程,這上百萬畝的人工林絕對可以稱之為綠色奇跡。
艱苦奮鬥 世代無悔築長城
庫都爾林業局位於興安嶺腹地主脈東西兩側,冬長夏短,即便夏至已過,依舊要比城市低十幾度。這裡的冬季長達7個月以上,而日照時間非常短,夏季只有2個月左右,年平均氣溫為零下4℃,冬季溫度超過零下40℃,無霜期僅有90-120天。代代務林人都體驗過北緯50度的“冷”,冬季進山撫育樹苗要趟著齊腰深的雪徒步前行。他們穿著大棉襖、大棉褲、外加一件大皮襖、棉靰鞡、手悶子、狗皮帽子,爬冰臥雪地趕到小工隊集合地後,要把樹苗儲存好,以便春季栽種。
庫都爾林業業局屬於生産局,要為祖國建設提供支援,從建局至2015年,為國家提供商品材1447萬立方米,鋸材、整合材、纖維板等林木産品20.3萬立方米,實現利稅2.61億元。若不是代代務林人傳承著“一手栽樹、一手砍樹,右手栽樹、左手砍樹”的精神,座座青山早已成為荒山禿嶺。
在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開發建設前,這裡曾由歷史原因被瘋狂採伐過,務林人看著被毀的林地,瘡痍滿地、立志要將採伐跡地進行恢復。截至 1995 年,庫都爾林業局實現了營林百萬畝。務林人用“採一造二、造三、造五、造十”(即採一棵樹木要在附近區域栽二、三、五、十棵樹苗,植樹造林的面積要超過採伐的面積)的工作方法,一邊為祖國建設提供著保障,一邊實現了造林多於砍樹的目標。2010年,第七次全國森林資源連續清查結果顯示,森林資源超過開發建設初期的森林資源總量水準。半個多世紀以來,相當於再造了一座大興安嶺。
庫都爾林業局森林資源管理處黨支部書記遊文革出生於1966年,父親就是老一輩務林人,兒時的玩具是植樹工具、兒時的生活也是跟著父親上山務林。許是受父親影響,遊文革讀了林校,學了技術,成為場裏第二代技術員。1987 年開始,他就跟著小工隊上山生産,住工棚、喝雪水、啃鹹菜、吃冷飯;秋天挖坑、冬季運苗、春季植樹、夏季撫育;蚊蟲叮咬、牛虻蜱蟲,盛夏在森林裏工作時一巴掌拍在後背上能拍死五六十隻蟲子。艱苦的環境中,老一代務林人的榜樣力量是他堅持下來的最大動力。
遊文革介紹説,經過幾十年的播種,現如今,庫都爾林業局已沒有大塊可造林的荒山荒地。目前,每年按國家要求在林間空地、樹林稀疏的林地補植補造。
無私奉獻 松柏濃情鋪底色
採訪中記者發現,這裡的人喜歡用“林、松、柏”取名,他們心中有綠色,綠色是他們的生命底色。在林業工作一輩子的孫亞林是庫都爾林業局副局長,他至今都記得小學時老師傳授的植樹口訣“三埋兩踩一提苗”。“那時候,無論是林業職工、地方幹部,還是教師、學生,都扛著工具、頂著寒風上山植樹,這是林區人春季的必修課。”代代務林人躬耕于林,韶華過後,迎山而立、抬眼望去,祖國北方築起的這萬里綠色長城是務林人的財富,是務林人的驕傲。
歷史,總是在一些重要時間節點上更能勾起人們的回憶和反思。回溯過往,總有一些特殊的地點、人物和事件,如璀璨的星星在歷史的長河閃耀,提醒人們鑒往知來、勇往直前。
40年風雲變幻,滄海桑田,從建國前被掠後的斑駁瘡痍到百萬畝新林蔥蘢豐茂、從生産輸出原材到造林撫育幼苗、從天保大計到封鋸停伐,林區的發展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奮鬥史,林區人傳承的精神是守望相助的紅色精神,林區人築就的生態屏障是地球上“綠色”的傳奇。
在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大興安嶺這座聞名遐邇的綠色寶藏,正煥發著勃勃生機,以其亮麗的姿態和優越的生態價值屹立於祖國的北疆,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齊發展。林區在回望、林區在堅守,祝福林區在新時代的歷史舞臺上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來源:呼倫貝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