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採訪了內蒙古興安盟烏蘭浩特市義勒力特鎮民生嘎查的王志春。彼時的老王通過政府兩年多“功能表式扶貧”日子有了起色。可是,剛剛拔了窮根的一家人擔心有隨時返貧的可能,還有一身外債壓著,明顯底氣不足。
一年後,記者重訪老王。這時的老王剛剛還完去年的貸款,又貸下來一筆錢。兒子的理髮店選好了地址,準備掛牌營業。站在整潔院落裏迎接我們,老王穿著棕色皮鞋、條紋T恤、藍牛仔褲,面色紅潤、説話有力。
産業興了,家底厚了
窮怕了!就怕剛剛到手的好日子沒了。時隔1年,我們再次相視而坐,雖然老王嘴上又憶起過去的苦日子,但臉上卻一掃愁眉,目光溫和。與初次相見時比,他明顯健談、從容多了。
老伴高血壓、兒子糖尿病、自己心臟病,比疾病更可怕的是苦日子何時才能到頭?直到2016年,精準扶貧工作隊的幫扶幹部帶著“大禮包”來到他家,要幫他脫貧致富。還記得上次採訪時他説,當時心裏一直犯嘀咕:不指望能幫出什麼樣。
隨著扶貧項目落地、真金白銀到位、牛羊領進棚圈,幫扶幹部住進家中,他才慢慢相信這次幫扶是動真格的。儘管很快積累了家底,但畢竟底子薄,老王怕脫貧後政策跟著結束,一家人的生活回到“解放前”,他過得有點忐忑。
“今年我家新抓了6頭豬,頭政府補貼400元呢。”一進院子,老王就帶我們看新建的豬圈和幾頭小豬。他説,一年多的工夫,眼瞅著家底就起來了。去年他家用政府補貼4.5萬元買了100隻羊、4頭豬,在親戚處賒了10頭牛。今年根據市場行情調整養殖結構,羊只剩下30來只,增加了10頭牛,還準備用新貸下來的5萬元繼續購置7頭育肥牛。
讓一家人最踏實的是拔了窮根,但幫扶力度卻沒減。村裏的第一書記調走後,很快又來了新的第一書記,幫扶幹部王文海、徐建民還是三天兩頭過來,家裏的大事小情比老王掌握得還清楚。
外債還了,有奔頭了
“我把去年的4萬多買飼草料貸的款都還上,新貸的5萬元這兩天就下來了。”老王著急告訴我們他家的新變化。
“能還貸款,是有進賬了吧?”記者話音一落,老王抿嘴笑著連説“嗯吶,嗯吶”。他指著墻上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收入賬”明白卡介紹:養殖業收入近5萬元、父子倆打工賺27000多元,再加上低保、農業補貼、林業補貼、農機具補貼等,每人平均收入有33000多元呢。手裏有了現錢,老王趕緊還了一部分外債——政府無息貸款以及教職中心職工借給他的錢。
第一書記劉洪波説,去年全村26戶脫貧戶每人平均收入平均在8000元在10000元之間,高的達到兩三萬元,主要增收手段是靠發展養殖業、庭院經濟。“扶貧在過了鞏固提升階段之後,現在重點是雙扶雙長,增強群眾的內生動力,提起致富的精神來。”
老農民的願望現實樸素,喜怒哀樂也最容易寫在臉上。再訪老王,從大門口見面開始,他一直都是笑盈盈的,臉上的光亮,更讓人感受到他心裏的踏實。而這份踏實,似乎遠比挂在墻上那張收入表還要緊,讓他們一家人都感覺有奔頭。
老王與我們侃侃而談,站在旁邊的妻子羅金花,不見了去年病怏怏的樣子。我們説:“你們這身體狀況也好了很多呢。”“那可不!吃藥管事,心情好更管事。”羅金花説,以前習慣溜墻根走,現在也願意在人多的地方侃上幾句。
長本事了,幹勁足了
老王興致勃勃地介紹了今年以來家裏的幾件新事:主動增加種植畝數,原來只圍著6畝多地轉,今年承包20畝地,全種了玉米用來作為飼草料;主動參加職教中心在村裏舉辦的技能培訓班,他選擇的是砌築班。拿到了培訓證書身份大變,從以前端泥的力工變成了砌墻的技工,每天的工資也從150元漲到260元,今年在種地間隙不到20天時間裏,打零工賺了3000多元錢。
這種主動性在老王的兒子身上表現更為明顯。21歲的兒子王敬宇曾一度是壓在老兩口心口的一塊大石頭。王敬宇5年前得了病,上不成學,幹不了活,無所事事,成天悶頭躺在床上。而在去年,幫扶幹部徐建民把孩子推薦到職業培訓中心培訓介紹到一家理髮店打工,能自己養活自己了。
我們還記得當時老王特意把兒子獲得的“男士無縫推剪二等獎”大紅證書拿給我們,展示證書時喜得合不攏嘴。今年老王又給我們展示了新的寶貝——兒子和女朋友的合影。照片上,兒子和女友相偎在一起,甜蜜恩愛。“去年春節和今年端午節,女孩都來我們家了。”老王滿臉喜悅。他説,不僅是因為家裏脫貧,兒子才引來金鳳凰,最主要是兒子長志氣有本事——小夥子馬上就有自己的店舖了。
在一個尚未掛牌、正在裝修的60平方米的小店裏,王敬宇給我們講著他的規劃,他準備招一個師傅一個學員,經營好了年純收入能達到四五萬元,比打工要賺得多。這個穿著打扮時尚的90後大男孩特別懂事。他説,政府幫了一把,後面得自己往前跑。儘管現在還沒完全撒手,比如,他的店舖租金還是幫扶幹部想辦法湊份子先墊付的錢,但他相信自己能把這個店經營好,有能力儘快還清外債。
拔掉了窮根,長出了富苗。但願來年再訪時,老王家的日子更好,更多像老王一樣的貧困戶富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