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歲的蒙古族牧民小榮從地裏幹活回來,擔心把泥帶進屋裏,小榮在門口搓了半天鞋才進去。坐在新買的沙發上,小榮忍不住再次打量起“新家”:锃亮的地磚,雪白的墻面,嶄新的櫥櫃……搬進新房一個多月,小榮終於能夠説服自己眼前的一切不是在做夢。
小榮所在的南烏恩查幹嘎查位於內蒙古通遼市科左中旗,是一個由蒙古族農牧民組成的村落,全村有101戶農牧民,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87戶,327口人中279人是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達到85.3%,是通遼市貧困發生率最高的行政村。過去這裡的村民都住著土房,村屯面積4000多畝,村民又居住得分散,有時走上十幾裏路都看不見一戶人家。村裏不通水泥路,每逢下雨天一片泥濘,根本出不了門。
1998年,小榮和丈夫在村南買了兩間土房,一住就是20年。由於年久失修,房子嚴重漏雨,屋頂的木頭椽子都被雨水泡爛了。小榮做夢都想換個新房,可錢去哪找?一家人守著30畝草場和20畝鹽鹼地,靠天吃飯的日子並不容易。趕上乾旱的年頭,年近七十的老母親就天天坐在炕沿上抹淚。
和小榮一樣有著“新房夢”的,還有57歲的包紮木蘇。過去33年,包紮木蘇一家4口一直住在兩間土房裏,眼看兒子到了找對象的年紀,包紮木蘇開始為蓋房的事發愁,“家裏土房又破又矮的,連個像樣的傢具都沒有,可咋讓人家閨女過來!”包紮木蘇攤著手説。
2017年,駐村工作隊來到村民家裏,給大夥帶來了易地搬遷的好政策:把原來分散居住的100多戶村民集中搬遷安置,國家出錢給蓋房,自己掏1萬元就能住進80平方米的新磚房!
今年5月,小榮一家搬進了新房,新房寬敞明亮,帶著800平方米的大院子、60平方米的牛舍和20平方米的倉房。“屋裏還通自來水哩,再也不用大冬天去外面壓井了!”小榮美滋滋地告訴記者。
100米之外就是包紮木蘇的新家,新家客廳裏挂著嶄新的窗簾,沙發、電冰箱、液晶電視全部置辦齊全。“這些都是閨女給買的,俺閨女説了,搬了新房,以前的舊傢具都不配套了!”包紮木蘇一臉幸福地説。搬家那天,他還在院子裏放了兩挂鞭炮。
南烏恩查幹嘎查的其餘99戶村民也在今年春天陸續搬進了新村。當地政府給村裏4000多畝耕地配套淺埋滴灌設備,不僅節省了過去人工澆水的費用,水肥一體技術還讓産量提高了不少。住上新房,村民們幹勁更足了,每天早早起來喂牛、種地、打掃庭院,村裏的水泥路也正在加緊修著。
經過悉心飼養,小榮現在已經有了8頭牛,“住上這麼好的房子,國家還扶持我們貧困戶養牛,日子一天比一天亮堂,自己更要好好幹!”小榮拍著胸脯説。
夏風拂過,昔日的“土房村”如今儼然變成充滿民族風情的新鄉村,一間間黃墻青瓦的磚房整齊排列,外墻畫著蒙古族“吉祥結”圖案,道路兩旁種著柳樹、榆樹和丁香樹,共同繪成一幅美麗的鄉村畫卷。
(原標題:易地搬遷圓了蒙古族農牧民的“新房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