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不鬆勁 克難戰猶酣——呼倫貝爾市脫貧攻堅工作紀實

發佈時間:2018-06-05 14:47:27丨來源:內蒙古日報丨作者:馬少林 蘇永生 李玉琢 張文強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布裏亞特蒙古族牧民家家都會製作民族食品,通過建立食品廠,把民族食品規模化、産業化、標準化,不僅做大了産業,也弘揚了民族文化。

初夏的呼倫貝爾大草原,滿目蔥蘢,煥發著勃勃生機。

在這片神奇而美麗的土地上,一場精準脫貧攻堅戰已經緊鑼密鼓打響。

截至2018年初,呼倫貝爾市有貧困嘎查村106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1056人,貧困發生率2.4%。

確保脫貧1.4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0.77%;確保扎蘭屯市、阿榮旗、鄂溫克族自治旗、新巴爾虎左旗4個區貧旗市摘帽。

這是呼倫貝爾市今年脫貧攻堅的目標。

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呼倫貝爾市緊緊抓住提高脫貧品質、攻堅深度貧困這兩個重點,聚力推進産業扶貧攻堅、住房安全攻堅、健康扶貧攻堅,強化責任落實、資金投入、精準意識、社會合力、監督管理、內生動力、教育培訓、考核督導8項工作,正向著貧困旗市摘帽、貧困村出列、貧困戶脫貧的目標衝刺。

抓好發展産業這個根本之策,精準有效地把貧困群眾緊緊嵌入到産業鏈中,增強內生動力和造血功能

“要採取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精細的工作,瞄準貧困人口集中的鄉(蘇木)村(嘎查),重點解決好産業發展、務工就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醫療保障等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為內蒙古打贏脫貧攻堅戰指明瞭方向。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十屆六次全會提出,要突出抓好産業扶貧,發展一批貧困人口參與度高、脫貧增收帶動力強的特色産業項目和基地,增強脫貧內生動力和造血功能。

走進呼倫貝爾市金棘草布裏亞特食品廠,身穿白色工作服的工人們正在車間裏製作布裏亞特包子、藍莓派等食品。

食品廠黨支部書記朝勒門介紹説:“今年是鄂溫克族自治旗成立60週年,我們準備借助這個契機,在首府舉辦美食節,把廠裏生産的布裏亞特包子和特色糕點推介出去。”

朝勒門是鄂溫克族自治旗錫尼河西蘇木博爾翰嘎查嘎查達。2017年,為幫助西蘇木4個嘎查的87戶貧困戶脫貧,鄂溫克族自治旗把240萬元少數民族發展資金採用託管的方式注入到食品廠,幫助食品廠發展生産,食品廠從2017年到2021年連續5年為87戶貧困戶分紅。

“前兩年,我們給87戶貧困戶每戶分紅3300元,後3年每戶分紅6000元。5年後,我們將拿出凈利潤的5%設立扶貧和教育基金。”朝勒門説。

鄂溫克族自治旗委副書記李志東説:“西蘇木是布裏亞特蒙古族聚居地,一家一戶分散養殖牛羊的方式已經難以承載産業發展。布裏亞特蒙古族牧民家家都會製作民族食品,通過建立食品廠,把民族食品規模化、産業化、標準化,不僅做大了産業,也弘揚了民族文化。現在,食品廠製作的布裏亞特包子已經走進北京的內蒙古大廈和呼和浩特的內蒙古飯店。”

“食品廠還聯合以養牛為主的輝騰合作社,由該合作社提供優質肉源,解決了當地群眾的肉牛銷售和就業問題。” 李志東説。

鄂溫克族自治旗在推出的67項精準扶貧措施中,産業扶貧措施就佔到了18項。通過實施産業扶貧,實現了每個貧困嘎查都有主導産業和集體經濟,每個貧困戶都有增收項目,為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脫貧奠定了堅實基礎。

位於扎蘭屯市南木鄂倫春民族鄉大興村的龍翔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通過土地流轉、土地託管等方式,輻射帶動362戶貧困戶。

公司總經理龐龍説:“農民種植水果玉米,我們的回收價玉米鮮棒每斤0.4元,玉米秸稈每斤0.1元,按畝産3000斤鮮棒、3000到4000斤秸稈計算,每畝地農戶可以收入1500元左右。我們還以每畝500元的價格流轉貧困戶的土地,貧困戶流轉土地後,可以在公司打工掙工資。”

發展産業不僅要有龍頭企業帶動,而且離不開貧困戶的自強不息。

走進扎蘭屯市河西街道回民村,64歲的張秀榮大媽正在自家院子裏種植黑木耳的大棚內忙碌。今年她家兩個大棚共種植了1.5萬棒黑木耳,按每棒每年産一兩幹木耳計算,今年純收入可達3萬多元。

現在,張大媽的黑木耳農業種植社帶動著6戶貧困戶。張大媽除了教給他們種植技術外,還幫助他們通過電商銷售木耳。63歲的劉國患氣管炎、肺心病,老伴曾經腦出血,家庭生活困難。張大媽吸收劉國加入種植社,幫助他種植了 8000棒黑木耳。

“有黨的好政策,只要好好幹,貧困戶肯定能脫貧。自己能造血就不要等著輸血,能站起來就別躺在地上不起來。”張大媽説。

扶持龍頭企業發展、培育專業合作社,幫助貧困戶養豬養雞養大鵝、種植食用菌、中草藥,呼倫貝爾市從資金支援到技術培訓,採用一項項紮實有效的扶貧措施,帶動著貧困戶擺脫貧困。

深入推進健康扶貧,實施“三個一批”行動計劃,建立防止因病致貧返貧長效機制

疾病是貧困群眾致貧返貧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他們不可承受之重。

呼倫貝爾市扶貧辦黨組書記、主任肖國忠介紹説:“為解決因病因殘致貧群眾的脫貧問題,呼倫貝爾市設立了大病保障基金,建立了大病保障長效機制,貧困人口全部參保醫療補充保險、大病保險,對因病因殘致貧的貧困戶,根據致貧原因落實健康扶貧措施,實現了健康扶貧制度化和常態化。”

“要不是政府幫扶,我們一家人真不知道該怎麼過!” 鄂溫克族自治旗巴彥嵯崗蘇木莫和爾圖嘎查59歲的牧民孟和巴雅爾與女兒珍珍都患有心臟病,2017年,孟和巴雅爾在呼倫貝爾市人民醫院和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看病分別花費11930元和95083元,報銷後自己分別花了954元和5606元。珍珍在北京安貞醫院治療花費113429元,報銷後自負7074元。鄂溫克族自治旗民政局、紅十字會、工會還為他家提供了更多救助。

“今年,我們養了兩頭奶牛、兩口豬,還有20隻羊,兩頭奶牛産下兩個牛犢,羊也産下了10個羊羔。相信在政府的幫助下,我們的日子一定會好起來。”孟和巴雅爾的妻子説。

直面因病因殘致貧群眾的脫貧問題,鄂溫克族自治旗去年從財政自有資金中拿出450萬元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和低保戶購買再保險,使貧困戶報銷比例由原來的68%提高到92%。今年又出臺政策,對貧困戶看病自己承擔的8%超出2000元外的部分,由大病救助資金保障。對貧困戶大病患者治療費用預計達到5萬元的,該旗醫療保障部門先把錢直接打到治療醫院的賬戶,方便困難群眾及時接受治療。

戰勝疾病,實現脫貧,不僅要靠國家的幫扶,也需要患病群眾樹立信心,走出脫貧致富的希望之路。

見到鄂倫春自治旗阿裏河鎮齊奇嶺村46歲的劉景雙時,他正在自家大棚裏檢查蘑菇菌絲發育情況。

劉景雙患股骨頭壞死五六年了,3個月前剛做完左腿的股關節置換手術,報銷後自己只花了3000多元。“前兩年我種植蘑菇不到1萬盆,現在種到了3萬盆,今年我還種了1萬棒黑木耳。黨的扶貧政策讓我得到了實惠,鎮裏、村裏的幹部也經常到府服務,幫助我跑貸款,為我解決困難。有這麼好的政策,不趕緊發展等什麼。”劉景雙滿懷感激。

鄂倫春自治旗扶貧辦主任馬艾飛介紹,作為自治區健康扶貧示範旗,鄂倫春自治旗實現了受益人群和醫療政策兩個全覆蓋。先診療後付費、慢性病病種由9種增加到43種,將9種大病之外可一次或多次手術治愈的大病納入集中救治範圍。對醫療負擔重、患有重病的貧困人口實行“五保障一兜底”政策,確保貧困人口年度住院費用個人自付部分累計不超過5000元。

對患病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呼倫貝爾市在推進健康扶貧工作中精準到戶、精準到人,認真實施“三個一批”行動計劃,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簽約服務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建立了防止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長效機制。

壓實脫貧攻堅主體責任,以作風實、責任實保障脫貧攻堅過程實、結果實

打贏脫貧攻堅戰,是黨和政府向廣大人民群眾作出的莊嚴承諾。廣大黨員幹部只有把責任扛起來,讓作風實起來 ,拿出實招、硬招、管用的招,才能打贏這場硬仗。

迷彩褲、黑雨靴、黑半袖,再配上曬黑的臉和胳膊,管宗連看起來更像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他是鄂倫春自治旗大楊樹鎮副鎮長,負責民政和農業工作,他包扶著鎮裏3個村的脫貧攻堅任務。

夏日午後的太陽很毒,在大楊樹鎮四平山村一處種植基地裏,十來個人正在栽種蒲公英。先用小四輪松土,再用鋤頭挖溝、擺苗、覆土,大家幹得非常認真。

“這些幹活的人都是村幹部和駐村工作隊員。在這個基地,我們建了10個270平方米的大棚,嘗試種植枸杞、山芹菜等。我們搞示範種植,目的就是壯大集體經濟、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四平山村第一書記、鄂倫春自治旗機關事務管理局幹部徐成説。

“我們在這裡包村,鎮上的工作也不能耽誤。我每天都是提前一小時到單位辦公,然後再來村裏工作。現在我們的幹部都動起來了。”管宗連説。

大楊樹鎮北郊村村民梁延軍的妻子張亞凡患心臟病、高血壓,政府補貼5000元幫他家建了大棚,再過幾天大棚裏種植的乳瓜就可以出售了。

“幫扶幹部對我家可好了。幫扶幹部韓靖虢幫扶我家時,我建房子缺錢他借給3萬元,建豬圈時幫了我3000塊磚,還幫我家建了30米的鐵柵欄。我有病給他打電話,他每次都熱情幫忙。就衝這,今年我也要好好幹,爭取早日脫貧。”張亞凡説。

記者一行在扎蘭屯市採訪時,扎蘭屯市扶貧辦副主任李海龍説,你們應該見見成吉思汗鎮奮鬥村幫扶幹部、扎蘭屯市社保局局長楊靈芝。

見到楊靈芝時,她正和奮鬥村兩委班子討論發展集體經濟的事兒。

來到奮鬥村駐村後,楊靈芝帶領工作隊員走村入戶宣傳扶貧政策,幫助村裏通過“一事一議”資金硬化了廣場,協調交通局硬化村道2.15公里。現在,她正在協調市開發辦和水務局,打算將村裏的1000畝大田改造為水田。

“這1000畝旱田改造成水田後,如果種植水稻,每畝水稻可收入2000元,比種玉米收入翻倍,每人平均可增收1000元。楊局長在我們這兒工作3年,不僅貧困戶認可,大家都認可。”奮鬥村黨支部書記王洪福説。

楊靈芝説:“駐村工作,主要就是要沉下來,與貧困戶處好感情、建立信任,掌握貧困戶致貧原因,提出脫貧思路,做到一戶一策精準發力,拿出操作性強的措施。在幫扶工作中不能僅僅局限于一家的事,要立足村裏的大事,依靠産業支撐,引導貧困戶走造血的路子。”

奮鬥村村民高旭梅家3口人只有6畝地,女兒在上高中,她自己患心臟病,今年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為了幫助高旭梅家早日脫貧,楊靈芝鼓勵高旭梅承包10畝土地,為她家爭取“三到村三到戶”資金入股分紅款2000元,申請了3000元的臨時救助,還為她家購買了價值1000多元的化肥。楊靈芝還介紹高旭梅的丈夫到呼倫貝爾東北阜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使他有了穩定的收入。

“感謝政府和楊局長的幫助,我現在孩子上學不愁了,吃藥也不愁了。我要把病看好,通過自身努力早日脫貧,把日子過好。”高旭梅説。

壓實責任,真扶貧、扶真貧。在呼倫貝爾市,一大批像楊靈芝這樣的幹部駐村入戶,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用心用情幫貧困戶出主意、想辦法、謀發展。他們在脫貧攻堅的實踐中,鍛鍊了品質和意志,深化了同群眾的血肉聯繫,增長了從事基層工作的知識和本領,為最終打贏脫貧攻堅戰打下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