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蒙古族詞作家熙明朝魯

發佈時間:2018-05-31 21:26:46丨來源:蒙古音樂網丨作者: 丨責任編輯:阿藝思

用心書寫民族音樂的“詩”與“歌” —— 對話中國音樂“金鐘獎”獲得者、蒙古族詞作家熙明朝魯

近日,由國家民委主管的雜誌《中國民族》2018年第5期出版發行。雜誌對中國音樂“金鐘獎”獲得者、蒙古族詞作家熙明朝魯進行了專訪。熙明朝魯曾創作《走咧走咧去寧夏》、《都説變了樣》、《情歌草原》、《瑪奈烏蘭牧騎》等廣受歡迎的音樂作品。採訪過程中,熙明朝魯談了部分音樂作品創作背後的故事,以及在歌詞創作過程中的理念、思想等內容。

在北京草長鶯飛的春日,《中國民族》記者專訪了熙明朝魯。

記者:您曾創作了大量成功的民族風格作品,比如《走咧走咧去寧夏》曾榮獲2015年第十屆中國音樂“金鐘獎”。您的創作理念是什麼?詞中蘊含有哪些民族故事和情感?

熙明朝魯:關於歌詞創作,我認為要把握好“四個度":

一是維度,即完整度。我會注重歌詞的結構是否完整合理。歌詞的意境、遣詞造句、啟承轉合、敘事和抒情是否到位等。

二是角度,即主題切人的角度。我會思考歌詞在確定主題後,需要從哪個角度切入,才能使全篇佈局出新出彩,引人入勝。一般來説,我會選擇從“新”、“小”、“巧”、“貼”幾個角度切入。

三是深度,即思想深度。我創作歌詞的主題思想和所表達的意境,都注重展現“愛國、愛家、勵志”等家國情懷和人文關懷。

四是溫度,即情感的溫度。情感是一首歌詞的氣血,非常重要,含情量的高低和情感的真偽度,直接影響著作品的成功與否。

可以説,我所有的作品,都是遵循這個原則創作的。同時,我也努力做到每一首作品既不重復別人,也不重復自己,最終效果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

一首動聽的歌曲,會讓人愛上一個地方。在寧夏采風時,我們用心感受大漠黃河的雄渾、黃土丘陵的蒼茫、塞上江南的靈秀。通過深入基層、貼近 群眾並查閱史地資料,我希望能寫出代表寧夏名片的寧夏人自己的歌曲。

當地人們的熱情、淳樸,回漢各族群眾的團結和睦,讓我深深震撼。《走咧走咧去寧夏》中“不等天亮就出發“等歌詞讓整首歌更加接地氣,主動“俘獲“聽眾的心,反映了大家迫不及待要去寧夏、了解寧夏的心情。寧夏各族同胞厚重和不張揚,只有踏上這片土地才能有所感悟。“紅黃藍白都是歌“這句話看似描述的是顏色,其實更蘊含了不同民族和諧相處的深意。

記者:您的作品《夢想起飛的地方》曾獲2014年中宣部“中國夢”推薦展播音樂作品三等獎。您覺得少數民族群眾的夢想是什麼,如何才能讓夢想起飛?

熙明朝魯:中華民族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中國夢”是56個民族的夢,是13億中華兒女的夢。為中國夢奮鬥就是為各民族自己的夢想而奮鬥。無論哪個民族,都是祖國母親的兒女。心手相牽、守望相助,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團結奮進,這才是大家共同的追求。咱們56個民族必須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共同把人心和力量凝聚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上來。

記者:聽説您為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創作了作品。請您簡單介紹一下。

熙明朝魯:黨的十九大召開前後,我相維創作了兩首歌曲,都是聚焦精準扶貧題材的。歌詞《都説變了樣》,經過青年作曲家鄂矛譜曲和著名歌唱家劉媛媛演唱後,進一步豐滿了作品的內涵和表現力,已被國務院扶貧辦選用並拍成MV在全國宣傳推廣。

眾所週知, 自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11月3日在湖南湘西州提出要實施“精準扶貧”指示5年來,全國各地積極貫徹落實,碩果纍纍。縱觀相關歌曲創作,不少仍停留在“精準扶貧”如何行動上,而對扶貧成果則鮮有反映。因此,我將創作視角轉到了扶貧取得的成效方面,以期通過對扶貧成果的描述,反映鄉親們精神風貌的巨變,這也是“精準扶貧” 的初心和目的。這就是《都説變了樣》的創作源泉。

2018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四川貧困地區的新聞一經播出,作為一名黨員,我內心感觸很深,在幾天內就創作了歌詞《一個都不能少》。總書記關懷貧困地區各族老百姓,用實際行動踐行了共産黨人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極大地激發了各族幹部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實現中國夢的熱情和信心。

記者:您的代表作《情歌草原》如何將民族元素與內地樂壇流行歌曲風格結合起來?在作品中如何表達自己的民族情感?

熙明朝魯:《情歌草原》是我參加2009年全國優秀流行歌曲創作大賽獲得優秀獎的作品。我從小生長在草原,聽著草原情歌長大,愉悅了身心,陶冶了情操。許多年以後,我突然感悟:為什麼草原産生了那麼多的情歌?是因為她的遼闊、她的博大。草原就像額吉(母親)一樣,每首情歌都是她的孩子,盛産情歌的草原就是情歌草原。這首歌曲又加入了流行語境和旋律,很好地表達了作品的情緒和意境,這可能也是獲獎和廣為流傳的額主要原因。

這些年,我經常回到草原回到故鄉,所以在作品中都有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所思所想。我也經常到不同的民族地區采風,吸收各民族音樂的豐富營養,創作出一些不同題材和風格的作品。

記者:您是如何走上歌詞創作這條道路的?

熙明朝魯:我的家鄉在內蒙古科爾沁,那裏有生我養我、疼我愛我的大草原。由於工作關係,我來到了北京。多年來身在北京,可思念的夢永遠是家鄉,也總想著為家鄉做點什麼。因為我愛我的民族,我愛我的家鄉,我愛我的草原!

至於為什麼選擇歌詞創作?可能是因為我從小就喜歡唱歌,又會幾種樂器,對歌曲有一種天然的親切感。加之我本科專業是中文,在專業的熏陶中,對歌詞創作情有獨鍾。而且歌詞篇幅大多短小精悍,能夠在工作之餘有所創作。

記者:多年來,您與廖昌永、劉媛媛、蔡國慶等知名歌唱演員及降央卓瑪、烏蘭托婭、雲飛等歌手合作中,碰撞出何種火花?

熙明朝魯:國內許多著名歌唱家和流行歌手都演唱過我的作品,大家合作非常愉快,並成了好朋友。在他們身上,我也受益匪淺:有的給予我創意靈感,有的豐富了我的作品風格。加上編曲和製作的各位師友的幫助,讓我的作品更立體、豐滿。借此機會,一併向他們表示真誠的感謝!

記者:您是“文化中國”公益基金首席專家,也是活躍的文化項目策劃人。近年來,您策劃並參與實施了哪些推廣少數民族文化的國際文化交流活動?

熙明朝魯:“文化中國”公益基金是基於“講好中國故事”、“扶持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初衷而創建的一個平臺。我曾參與策劃了大型非遺創意秀《Memory5D +》全球巡演項目,用外國人聽得懂的語言講中國故事。首站設在美國.當期就取得了轟動效果。2018年元日期間,該創意秀還在北京北展劇場連演四場,場場爆滿。今後,我還將進一步挖掘整理各民族的經典文化項目,助其推向國際市場。

熱點資訊
草原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