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熱點新聞>

改革開放40年 內蒙古藝術評論與藝術研究概述

2018-05-07 10:16:49 | 來源:內蒙古日報 | 作者:宋生貴 | 責任編輯:蘇文彥
摘要:改革開放後近40年來,內蒙古民族藝術研究成就顯著。如蒙古族民族民間音樂研究、蒙古族樂器改革研究、蒙古舞研究、草原畫派研究、草原電影研究等,從民間形態到專業創作與表演,從資料蒐集到學術梳理,都有紮實而系統的研究成果。

“改革開放”是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具有特定內涵與特殊意義的概念。從改革開放的大幕拉開到2018年,已走過40年的歷程;40年來,中國大地上發生了巨大變化,眾多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足以令每個中國人為之深感自豪。我們這代人是改革開放的親歷者,同時也是伴隨著這激越的旋律奮力向前的踐行者與獲益者,因此,必然會有許多切身體會,尤其對自己所熟悉的領域。

筆者從1980年讀大學時開始寫作併發表文藝評論文章,至今逾38年,其間一直從事文藝評論與文藝理論研究工作,期間認真關注中國文藝現象的現時狀況及本領域的學術前沿,其中內蒙古的文藝創作、文藝評論與研究,自然是重點之所在。現在,筆者擬將話題聚焦在內蒙古的藝術評論和藝術研究上來,看看近40年來伴隨著改革開放春風時雨,這個領域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一、從數字看起

2012年,筆者與時任內蒙古自治區文聯主席巴特爾先生共同主持內蒙古文聯重大項目“草原藝術研究工程”,這項工程的完整設計包括3個層次:資料層、史觀層與藝術哲學層(美學層),其架構呈金字塔形。其中,資料層是基礎,冠以“當代草原藝術年譜”之名編出版其成果。筆者主編的《當代草原藝術年譜·理論與評論卷》,即以摘要的方式彙編了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2012年期間,內蒙古的藝術評論和藝術研究(注:不包括文學評論與文學研究部分)的文章與著作——蒙古文寫作的與漢文寫作的都在內。筆者以為,由此能夠看出1949年以來內蒙古藝術評論與藝術研究的基本面貌及發展趨勢。

從數字統計中可以看出,蒙漢兩種文字的藝術評論與藝術研究的文章與著作在數量趨勢上是一致的,即新中國成立之初的10年數量少;60、70年代仍處於低谷狀態,特別是蒙古文文章與著作幾乎空缺;從70年代末、80年代初開始,以後則是漸次增量的態勢,而且幅度較大,而這恰恰正是在改革開放40年的時期之內。需要特別説明的是,由於“年譜”的資料收集截止時間為2012年(蒙古文作品為2010年),所以,漢文部分2013年、蒙古文部分2011年以來的成果未能統計在內,但就筆者在持續關注中所掌握的基本情況而判斷,近些年近內,內蒙古的藝術評論與藝術研究成果數量依然在增長,對此在下面的分析中將會有所提及。

二、成果呈現分類比較

20世紀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近30年的成果,明顯少於20世紀80年初以來這近40年的成果,這個量上的懸殊是顯而易見。在看到了其量的變化之後,我們進一步對這些成果進行閱覽、分析與比較,發現其內容和表現形式也是有所變化的。我們對改革開放後近40年與改革開放前近30年內蒙古的藝術評論與藝術研究成果進行分析、比較,發現有如下不同與變化:

其一,文章類成果中,改革開放前的近30年的藝術評論,以對某一具體作品或藝術活動的評論居多,學理性研究幾乎沒有,而且其評論文章多為“一事一議”式的,以對評論對象基本情況的介紹為主,篇幅一般較為短小。改革開放後近40年,則是評論與學理研究並重,而且是既各顯其長,又相得益彰。單就這個階段的評論而言,較前一階段有很大不同,即有對某一作品的評論,有對某一藝術家的評論,有對某一藝術現象的綜合評論等等,可謂多種多樣,不一而足。

其二,文章類成果中,改革開放前近30年的藝術評論,多為經驗式的梳理、總結及評價,視角和方法比較單一,即主要是社會學的方法,而且具有十分鮮明的時代特點。改革開放後近40年的藝術評論,一方面有一部分依然是屬於經驗式與描述性的,而另一方面則逐漸出現了更具有專業性與學理意識的評論,這些評論往往是評論者在藝術感受和體驗的基礎上,運用哲學、藝術學、美學、心理學、文化學等理論視野或方法論,對於藝術作品、藝術家或藝術活動現象進行分析研究,並做出具有學理性的判斷與評價。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藝術活動的豐富多樣,這個階段內蒙古的藝術評論在“解放思想”的大背景下,藝術評論的方法也在發展變化。

其三,改革開放前的近30年,有少量關於藝術方面的著作,從《當代草原藝術年譜·理論與評論卷》所提供的資料看,這些著作中,除了《內蒙古文藝評論選集》這部多人合集之外(注:其中包括文學評論文章,而且居多數),其他則為資料彙編與教材。改革開放後的近40年中,藝術評論與藝術研究方面的著作在數量上顯著大增的同時,其成果的總體構成與學術內涵方面也較前發生了很大變化。一是改革開放初期幾年內,為適應當時的藝術教育之需,編寫出版了一些相關的教材及藝術類常識性讀本,其中蒙文方面的較多;二是關於不同藝術門類研究的專著問世,在著作類成果中,這方面的數量最大;三是藝術學、美學學術專著出版,這批成果的顯著特點是學理性強;四是部分門類藝術史與“整合”“內蒙古卷”出版。

三、變化趨勢及成就特點

由數字統計到成果的分類比較,應該説,一個基本事實已經清晰可見,即改革開放後近40年內蒙古的藝術評論與藝術研究,較之於改革開放前的近30年發生了很大變化。如果我們對此變化先做一個粗線條的描述,那就是:經歷了20世紀50年代初的起始,繼而在1966年到1976年10年間,原本尚未形成氣候的藝術評論與藝術研究基本處於停滯甚至凋敝狀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在改革開放、解放思想的背景下,內蒙古的藝術評論與藝術研究由復蘇逐步走向勃興。內蒙古的藝術評論與藝術研究近40年來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為自治區藝術事業發展發揮重要推動作用的同時,其自身在學術領域的存在價值與地位得到顯著提升。關於改革開放近40年內蒙古藝術評論與藝術研究的變化趨勢與主要成就特點,筆者以為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作為專業領域存在的藝術評論與藝術研究的獨立性逐漸凸現出來,正在形成同文學評論與文學研究並行齊觀的狀態。筆者曾發現,過去較長時期,在“文藝評論”“文藝研究”的概念中,事實上是文學評論與文學研究在“演主角”,相比之下,藝術評論與藝術研究獨立存在的主體身份卻不夠明顯。關於這個現象,只要將改革開放前近30年內兩方面的成果及作者隊伍情況對比一下,便清晰可見。這是一個全國性的現象,內蒙古當然不在例外。筆者曾于2000年主持選編《走進花的原野——內蒙古新時期文藝理論評論選集(第一輯)》,在收集以往的作品時即發現了這方面的問題。令人可喜的是,這種情況在改革開放後的近40年來逐步在改變,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藝術評論與藝術研究發展的步伐愈見其快。

這個變化的出現,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筆者認為最主要的有如下3點:一是與全社會對藝術的重視以及藝術領域所取得的不俗的成果有關。改革開放以來,藝術創造的重要成就,藝術教育的後髮式快速發展,隨之而來的藝術形態、藝術個性、藝術境界令人耳目一新的變化,以及與之相關聯的藝術觀念變革和審美趨向的演變等,都為藝術評論與藝術研究的獨特作用的發揮與獨立地位的確立,提供了現實依據與必要的準備;二是社會對專門化、系統性藝術評論與藝術研究的廣泛需求,及其本身所發揮的實際作用,形成了在中國文化系統中的角色昇華與影響力提升;三是包括藝術在內的文化建設,已明確列入國家發展的戰略之中,越來越受到重視。

二、藝術評論與藝術研究的學理自覺逐漸增強,成果的專業性與學術水準不斷提高。藝術評論與藝術研究是實踐的産物,但同時也是具有其自身學理自覺與超越性的思想的結晶。改革開放近40年來,內蒙古的藝術評論與藝術研究在此方面有長足的進步,其主要體現為:一是越來越多的藝術評論與藝術研究者具有較為明晰的學術自覺意識以及與相應的專業積累和理論準備,因此,其評論與研究較之以往顯得視野更為開闊,而且更有學術內涵;二是評論者或研究者的主體意識逐漸不同程度地有所體現,以致越來越多的藝術評論與藝術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學術個性;三是學術上的創新意識有所提升,部分藝術理論家不斷追求新的學術目標,吸取與消化本民族以外健康而有益的東西,在橫向上拓展視野,並不斷跨向新的境界,同時植根于傳統優勢而又有所突破、有所推進,進而實現縱向上的逐步提升。

三、藝術評論與藝術研究隊伍發展壯大,本領域人員的專業化程度與藝術修養及審美水準不斷提高。在內蒙古的眾多學科之中,藝術評論與藝術研究領域隊伍的壯大與層次的提高是十分顯著的。從20世紀50年代初到改革開放之前,那些撰寫可以稱作“藝術評論”的作者中,有藝術家、教師、文化部門的工作人員等,因為他們都另有其本職工作,所以從事藝術評論只是兼而為之,甚或是偶然為之,至於潛心於系統性藝術研究的人員,則更為少見。改革開放之後——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藝術評論與藝術研究隊伍的情況逐步發生變化:其一,專門的藝術研究機構有所增加,除了文化部門已設有的藝術研究所之外,自治區多所大學相繼設置藝術研究機構,並設有專職崗位,立有專門項目;其二,有了相關的組織,2000年,內蒙古文聯文藝評論家協會正式成立,對於吸引並匯聚藝術評論與藝術研究隊伍,有組織地推動全區藝術評論與藝術研究的開展,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其三,藝術教育的發展與提升,為藝術評論與藝術研究人才培養創造了良好條件。這樣便形成了區內一支結構合理、專業突出、富有生機,並且相對穩定的藝術評論與藝術研究隊伍。這支隊伍的形成,對於全區藝術評論與研究工作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四、密切關注自治區藝術創作現狀,發現新人,舉薦力作,發現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良方,這是改革開放之後內蒙古藝術評論逐步受到重視的良好舉措。一方面藝術評論家在與藝術家平等對話基礎上,相互間溝通、對話,既從藝術創作的規律審視與分析,又設身處地地從創作者的角度考慮問題,以使藝術評論在有效與和諧中展開。另一方面,特別關注當下藝術門類中的重要項目與重要活動。為此,評論家不僅及時關注併發出自己的聲音與見識,還能夠積極參與其中,主動出謀劃策,正因如此,使得一些藝術評論不僅中肯,而且更加鮮活並富有特點。

五、門類藝術研究逐步形成系統,綜合研究突顯良好勢頭。從發展態勢看,內蒙古的藝術研究經歷了兩個方面的明顯變化:由依附於某種政治性話語並側重於宣傳化的評析與闡述,到突出藝術本體的自主性研究;由比較簡單化地依重於傳統藝術現象與具體藝術作品而進行經驗性描述,到突出門類藝術自身形態特徵的具有學理體系的研究。在這樣的變化中,使得關於音樂、舞蹈、戲劇、電影等門類藝術的研究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系統性。與此同時,隨著門類藝術研究的推進,綜合性藝術研究呈現良好勢頭,起步較高,並産生較大影響。這些研究,普遍具有豐厚的積累,宏觀的視野,深入的探討,體系化與學術性強。

六、民族藝術研究成就顯著。如蒙古族民族民間音樂研究、蒙古族樂器改革研究、蒙古舞研究、草原畫派研究、草原電影研究、烏蘭牧騎研究等等,從民間形態到專業創作與表演,從資料蒐集到學術梳理,都有紮實而系統的研究成果。其中,有的研究屬於開創性的,有的成果達到國內先進水準。特別需要指出的是,進入21世紀以後,圍繞建設民族文化強區和草原文化學術研究,深入探索民族文化與民族藝術的內在聯繫,科學地總結內蒙古自治區藝術創作實踐和藝術發展的內在規律及個性特點,這些研究與評論多半都深深地烙上了“草原”的印記,具有獨特的學理個性和特點。同時,立足於全球化背景下的大視野,在當今劇烈的世界文化衝突中,科學地研究並論證民族藝術的歷史價值與現實意義,明確其自身的學術價值以及在人類發展史上的獨特作用,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堅守民族文化的自覺性。

七、依託重大項目或課題匯聚研究力量,形成重要成果。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立足於自治區實際,先後提出了建設民族文化大區和民族文化強區的戰略目標,並制定和採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切實推動了文化事業的快速發展。其中“草原文化研究工程”的實施,不僅直接而有力地推動了藝術研究,而且草原文化的研究成果已成為提出並進而系統研究“草原藝術”的重要文化依據與背景,同時也對草原藝術學理建構起到至關重要的支援作用。

四、余論

改革開放40年間,內蒙古的藝術評論與藝術研究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取得了令人稱道的成果,同時也收穫了多方面的經驗與啟迪。對此進行認真梳理與總結,特別是切實把握其發展變化的規律性與付諸實踐的有效性,將對以後更好地推進本領域事業的發展與提升,必然有積極意義。藝術評論與藝術研究是一項發展中的事業,一方面,在已然存在的豐富的藝術文化資源中,尚有許多值得關注與研究的內容,另一方面,新的藝術創作成果與新的藝術現象不斷出現,新的課題也必然不斷出現,加之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人們自然會對藝術産生新的審美認識與審美需求,因此,對於從事藝術評論與藝術研究工作者而言,其面前既是事業空間十分寬廣,同時也是責任艱巨而有待擔當。(作者為內蒙古文聯副主席、內蒙古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