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態>焦點關注>

青海木格灘:沙漠穿上“綠衣裳”

2018-05-02 16:51:27 | 來源:青海日報 | 作者:鹹文靜 | 責任編輯:蘇文彥
摘要:30公里外的黃沙頭曾經狂風肆虐,大風吹起的沙土經常將公路掩埋,周邊農牧民的生産生活曾受到巨大威脅。然而,生活在那裏的黨員幹部和群眾,發揚不屈的治沙精神,依託“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等生態治理工程,愣是建起了一條綠色的防風林帶,緊緊地鎖住了黃沙頭。

4月25日,經歷多日的雨雪交加後,難得的好天氣。

一大早,在村裏集合完畢,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南縣茫曲鎮氈匠村的100多位村民朝著木格灘浩浩蕩蕩地出發了。

挖坑、放苗、培土……一到目的地,大家按照之前的分組,抄起鐵鍬就幹了起來。

“有經驗了,去年就開始種了!”灘上風大,46歲的蔣福梅包著頭巾、戴著口罩,一邊説,一邊熟練地把樹苗放到坑裏。

“再不治理,這片草場就沒了”

村民自發種樹,育苗、運輸、栽種、看護“一條龍”,茫曲鎮這個做法是從2017年開始的。

“就拿我們村來説,原本在木格灘有600多公頃的草場,十幾年下來,現在就剩460多公頃。”氈匠村黨支部書記馬全錄説,“主要是沙丘,一年年往前移,把草場都埋了。”

木格灘位於貴南縣中部,西至龍羊峽庫區,北至沙溝河岸,南至茫拉河,是貴南縣最大的灘地,屬半荒漠化草原,自古素有“沙洲”之稱。

近幾十年來,隨著生態治理和防沙治沙工程的實施,貴南縣黃沙頭地區呈現出沙退綠進良好態勢,而木格灘上的情況卻不容樂觀,由於人為、自然、氣候等因素影響,出現了沙進綠退現象。

保護生態,勢在必行!

眼看黃沙的面積越來越大,茫曲鎮11個村的村民是看在眼裏急在心裏。

“2015年我釘在地邊的木樁,短短一年時間已經被沙子‘甩’出10米遠了。”昂索村的原村支部書記秦玉海心急如焚。

可是,正如群眾們説得那樣,“想不出好辦法,難不成要在沙漠裏種樹?”

2016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視察指導工作,提出扎紮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的重大要求。如何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寫在貴南大地,茫曲鎮上的領導幹部在心裏琢磨起來。

“我們一合計,為啥不從老百姓最關注的這個問題入手呢?黃沙頭能變綠,木格灘也能!”

就這樣,經過調研,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吳得慶發現,茫曲鎮11個村的村民對於治理沙漠積極性都很高。就這樣,去年春節過後,一場治沙大戰在木格灘和龍羊峽庫區邊上拉開了序幕。來自全鎮11個村的六七千名群眾自帶乾糧,在種樹點“安營紮寨”整整5天后,種下66萬株樹苗,為這片荒漠披上220公頃的綠裝。

“有了經驗,今年幹得更起勁兒”

今年春節一過完,茫曲鎮的村民們又為種樹忙活起來。

“我們全村100戶、478人。今年我們規定每戶準備500株樹苗。為了提高成活率,我們組織村民統一選擇苗木,2月下旬,讓大家把苗子都拉到河灘,進行苗木浸泡,對樹苗的品質進行嚴格把關。”馬全錄説,有了去年的經驗,今年他們要求樹苗至少達到1.2米,一旦驗收不合格,村民必須重新提供。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4月20日,11個村的村民再次向沙漠宣戰。

不到八點,各個村的村民都已經在浸泡苗木的河灘集合,男女老幼齊出動,三輪車、摩托車齊上陣。山路好走,沙漠難行。一到沙漠邊上,村民們把車停好,手提肩扛,把一捆捆樹苗運到了自己的片區。

“一捆樹苗少説也有30株,幾趟下來肩膀都磨破皮了。可是植樹造林是利在韆鞦的好事情,一想到能為子孫後代留下一片樹林,心裏充滿了榮譽感。”憑藉這種信念,家住加土乎村的李建軍和村民們扛起樹苗就往前走。

多旦是鎮林業站的技術人員。去年開始,他就和同事一起指導村民種樹。

“我們準備的樹苗還是以楊樹為主,在栽種方式上,依舊採取楊樹深栽的辦法,保證每一棵樹苗至少有80釐米埋進沙地裏。樹苗都是村民自己準備的,適應本地的氣候,成活率更高。”

有了去年的經驗,村民們幹起來也更加得心應手。一人挖好樹坑,另一人放進樹苗,緊接著二人合力將樹種好,“流水線”作業不僅提高了效率,也讓村民之間變得更加團結。

“現在組織集體活動十分難得,今年我們把全村200多戶分成10個組,一是種樹,二是凝聚人心,增進大家的感情。種完樹,再吃上一碗大鍋飯,村民間的感情又拉近了。”加土乎村一社社長河生錄笑著説。

“種樹治沙,關鍵在堅持,一年接著一年幹!”

除了苗子的品質比去年好,還有一點變化是主管林業的副鎮長李文玉沒有想到的。

“去年群眾的積極性都很高,種樹當天,每家每戶都有一名群眾參與。今年,一家能來兩三個人。”

“李鎮長説得沒錯,別説群眾,去年種樹時我心裏都有些懷疑:這沙漠裏種樹,能活嗎?可沒想到一年下來,成活率至少達到了80%。這樣一來,大家的積極性就更高了,雖説20號才開始種樹,可幾天前,村民們就開始給我打電話打聽具體時間了。”一旁的河州村村委會主任陳鋼接過話茬。

這樣的成活率除了自然原因外,也離不開管護人員的日常管護。

今年30多歲的張振山是河州村的林管員之一。去年一選上,他就接手了一個大難題——看護新種植的這片林地。這一年來,他自己都記不清往返了木格灘多少次。

“每天都得上來看一看,有沒有羊群進入林地,有沒有被吹倒的樹苗,檢查完了就拍個小視頻發到村委會的微信群裏,也讓大家監督我的工作。全村人辛辛苦苦種下這麼多樹,我得負責任!”張振山説。

何建勇是氈匠村“民兵突擊隊”的一員。今年除了他和媳婦,弟弟和弟媳也參與了進來。提起這個活動,老何放下鐵鍬豎起了大拇指。

“在沙漠裏種樹以前想都不敢想,可看到去年種下的這些樹都活下來,心裏別提多高興了。風沙固定住了,生態環境變好了,受益的還是我們。俗話説,人心齊泰山移,我們有信心!”

經過計算,今年茫曲鎮動員6800多名各族黨員、群眾、機關及鎮屬單位幹部職工在龍羊峽庫區南岸及木格灘開展春季義務植樹活動。90萬餘株樹苗被錯落有致的種植在荒灘沙漠之中,栽植面積達300多公頃。

李文玉算了筆經濟賬,一株樹苗的價格為1.5元,種植一株樹苗需要3元的人工費。照此計算,栽下一株樹苗的成本就得4.5元。

“90萬株可不是一個小數目,如果不是村民們自願參與,單靠我們政府的力量,需要投入太多資金了。”

30公里外的黃沙頭曾經狂風肆虐,大風吹起的沙土經常將公路掩埋,周邊農牧民的生産生活曾受到巨大威脅。然而,生活在那裏的黨員幹部和群眾,發揚不屈的治沙精神,依託“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等生態治理工程,愣是建起了一條綠色的防風林帶,緊緊地鎖住了黃沙頭。

如今,黃沙頭成為茫曲鎮幹部群眾心中的一個目標。

“我們這項工作三年五年看不出效果,就得十年八年的幹,一班人接著一班人的幹,終有一年,能夠染綠木格灘!”鎮黨委副書記海買堅定地説。

從一棵樹到一片林,我們期待著“不生草木,蕩然黃沙,周回數百里”的木格灘迎來一個鬱鬱蔥蔥的春天……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