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態>焦點關注>

“南草北牧”的林周樣本:利用低産田發展訂單草業

2018-04-24 15:53:36 | 來源:西藏新聞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蘇文彥
摘要:而在當雄高寒草原南側,100余公里外的農業大縣林周,青飼玉米、紫花苜蓿、燕麥等優質牧草如今已遍佈澎波河谷,曾經的澎波農場現今利用低産田,大力發展訂單草業,為探索“南草北牧”路子提供了示範。

“過去我們一直想的是‘牛’,卻沒有想到‘草’先成了問題。”

遼闊的當雄草原平均海拔4200米,飼草種植面積少之又少,近年來,規模養殖、短期育肥促進了當地牦牛産業的發展,不料卻面臨著飼草短缺的發展難題。

“要實現短期育肥,每頭牦牛每天要補飼3—4公斤飼草,連續補飼3個月才能出欄。我們統計了一下,當雄縣一年短期育肥的飼草需求在500噸以上。”西藏自治區拉薩市當雄縣委常委、副縣長文林在縣裏主抓畜牧業,他告訴記者,按照當雄縣牦牛産業規劃,提升牦牛出欄率至20%,飼草缺口將達上萬噸。

不只是在當雄,如今飼草短缺已開始成為制約西藏畜牧業發展的首要問題。

“就全區來説,草畜矛盾比較突出,據測算,全區飼草缺口在28萬噸上下。”西藏自治區農牧廳草原處處長曹仲華説。

而在當雄高寒草原南側,100余公里外的農業大縣林周,青飼玉米、紫花苜蓿、燕麥等優質牧草如今已遍佈澎波河谷,曾經的澎波農場現今利用低産田,大力發展訂單草業,為西藏探索“南草北牧”路子提供了示範。

“林周縣作為農業大縣,發展飼草業是有優勢的。”拉薩市林周縣副縣長陳實表示,近年來林周加大低産田、新開墾耕地改造力度,大力發展人工種草。在保證19.02萬畝基本農田外,剩餘的耕地、新開墾耕地均以種草為主。

“到了飼草銷售旺季,通過公司搭建的銷售平臺,我們優先對合作社、村集體、農牧民的飼草進行銷售。”林周縣凈土公司項目部負責人黃義奎介紹,2017年全縣種植飼草9.01萬畝,比去年增加45%,全年飼草總産量達4.34萬噸,銷售總額近1000萬元。

據了解,目前林周縣已經形成區域性飼草供應基地,成為當雄縣飼草主要供應方。陳實説:“守住中間、前後發展,在穩定飼草面積的同時,加強優勢草種繁育,延伸草産品加工鏈,拓展銷售平臺,加強草牧連結,是草牧業發展的方向。”投資1.9億元,佔地630畝的格桑塘現代牧業示範園區項目已完成規劃,明年上半年將開工建設,屆時將形成年加工能力10萬噸的飼草加工基地,輻射帶動藏東北和藏東南草牧業一體化發展。

以林周、當雄為代表的“南草北牧、區域聯動”草牧業發展模式,在補足區域短板、破解區域草畜不平衡矛盾、解決不平衡發展問題上進行了探索。

據了解,林周縣與當雄縣建立飼草供銷聯營關係,簽訂了飼草保障框架協議,市縣還出臺了扶持政策:拉薩市出臺凈土健康産業奶業發展扶持補貼,對規模飼草種植給予補貼,鼓勵飼草種植;當雄縣出臺政策對牧民購置飼草給予補助,草牧業呈現出種養共贏、協調發展的局面。

林周縣通過“企業+基地+合作社+村集體+農戶”的模式,打造林周草業品牌,又解決了飼草貯存、銷售難題。黃義奎説:“除了供應當雄牦牛育肥基地,我們還與林芝市、那曲地區、墨竹工卡縣等簽訂了飼草購銷協議。”

“2017年我們村賣了300噸飼草,不僅增加了農牧民現金收入,村集體資産也從2013年的1萬多元,發展到現在的500多萬元。”林周縣強嘎鄉曲嘎強村村委會主任索朗平措進一步舉例説:“聯戶長丹增曲珍帶著10戶貧困戶,來找我們主動要求種草,大概種了200多畝,收入有20多萬元。”

草牧業在補足區域短板、有效破解區域草畜不平衡發展矛盾、解決不平衡發展問題上已初見成效。當雄牦牛短期育肥有了飼草供給,提高了牦牛出欄率,育肥牦牛平均增重70多斤,平均每頭增收1200多元,飼草過腹增值近4倍。

當雄縣寧中鄉堆靈村經營家庭牧場的曲嘎告訴記者:“牦牛冬天也能吃飽了,本來明年才能出欄的牦牛,今年就能出欄,每頭能增收近2000多元。”同時,這也轉變了傳統牲畜養殖方式,草原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

在加大飼草種植過程中,林周縣堅持與脫貧攻堅結合起來,做到群眾不離家、不離土就能融入産業發展,真正讓飼草種植帶動一方發展、富裕一方群眾。在飼草種植環節,各類經營主體帶動當地群眾2.4萬人次,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7000人次、每人平均增收300元。另一方面,通過土地流轉促增收,全縣飼草種植土地流轉金達1159.44萬元,既提升了規模化經營程度,又促進了農牧民群眾增收。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