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生生不息》是一部反映半個多世紀以來,烏審旗人民防沙治沙、進行生態保護建設的影片。影片主要講述了一個普通的蒙古族家庭三代人建設綠色家園、讓沙漠披上綠裝的動人故事,反映了烏審人守護生態文明、實踐綠色崛起的精神追求,反映了生態脆弱地區人民對綠色生態的渴望。
影片于去年6月在烏審旗舉行了啟動儀式。長期以來,烏審旗委、政府把生態建設作為立旗之本、生存之基、發展之要常抓不懈,在“綠色烏審”發展理念的引領下,以寶日勒岱、殷玉珍為代表的烏審兒女,在廣袤的荒漠上掀起了一場綠色革命,譜寫了一曲曲動人的綠色讚歌,凝聚起了聞名全國的烏審召精神。在這種強大精神力量的感召下,烏審人懷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夢想,用心血和汗水澆灌著腳下的每一寸土地,讓沙漠變成了綠洲。
據了解,電影《生生不息》改編自青年作家肖睿的長篇小説《生生不息》(原小説刊載于《十月》),由伊·呼和擔任導演,著名作家肖亦農擔任文學顧問,小説作者肖睿擔任編劇,著名影視表演藝術家斯琴高娃、巴德瑪主演。
影片將以烏審旗毛烏素沙地為拍攝背景,充分展現烏審人民戰沙鬥沙的無畏品質和改天換地的豪情壯志,是烏審旗人民在逆境中求生存、謀發展的集中體現。
該部電影計劃2019年完成拍攝。影片由中共烏審旗委、烏審旗人民政府,內蒙古電影家協會,內蒙古治沙協會,內蒙古伊禾影視文化有限責任公司共同組織拍攝。
今日本版刊發著名作家、文藝評論家仲呈祥、王朝柱、康建民在電影《生生不息》劇本研討會上的發言摘錄,與讀者分享。
——編者
仲呈祥:
電影《生生不息》題材極好,寶日勒岱豐富的社會實踐為這次文藝創作增添不少色彩。沒有寶日勒岱的社會實踐,就沒有我們這次文藝創作。相信這次文藝創作,會極大地開拓我們的精神世界。中華文明匯聚了56個民族的文明,而內蒙古在民族團結上作出了非常突出的貢獻。這部戲就是描寫蒙古族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民族命運共同體過程中所作出的重大貢獻,這也將會為中國電影作出積極貢獻。
我們現在看到的只是文學大綱,一定要深刻認識到文學思維和電影思維的不同之處。電影是靠視聽語言刺激觀眾的視聽感官,而小説靠的是激發讀者的聯想。因此首先要明確電影的視覺構思,怎樣將幾十年的故事容納在短短的90分鐘內。同時,要弄清楚拍的是電影,必須要從中體現出幾個主要人物的心靈史和情感史。我們要開拓思維,思考如何讓精神內涵在電影中得以體現。還需確定影片裏的精神制高點,比如,如果是展現阿茹娜這個人物,就必須刻畫出她是如何面對自然、面對歷史的。
藝術性、思想性及價值取向是一部作品的重中之重,而觀賞性次之。一部好作品必須要經得起美學考驗和藝術分型。因此,我們更要把握好每個細節,不建議把三代人之間的愛情糾結放在一起,一定要安排好人物設置,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上要做減法,做到托物言志,言簡意賅,天人合一,厚德載物,做好了這些將是一部非常好的詩歌電影。
王朝柱:
來到鄂爾多斯就好像來到了自己家鄉,感慨萬千。每當拿出半個世紀之前我和寶日勒岱大姐的合影照片,仿佛又回到了那段崢嶸歲月。我曾經在那裏住過兩個月,對寶日勒岱和她的事跡很有感情,當時我就下定決心,想以寶日勒岱和她的事跡創作一部作品。有人説要創作好這部作品,一定要有蒙古族思維,為此,我為這部作品前前後後忙碌了8個多月。
和寶日勒岱大姐相處的那一段時間讓我有了蒙古族情結。為創作好這部治沙題材的作品我深刻思索過。但是中間也遇到過很多問題,比如寫人與自然的矛盾,永遠寫不好。所以必須換個角度去寫,轉換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所以這部作品的重點在“生生不息”上,生生不息又是自然規律,也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寫照。我個人認為《巴頓將軍》是英模類電影中寫得最好的,因為它忠於歷史,對於巴頓來説,他一生的宿命就在於戰爭。當戰爭結束了,他的人生意義也就不復存在了。在那麼大的一個戰爭格局中,作品主要寫的卻是人駕馭戰爭和人與戰爭的關係。所以《生生不息》應突出沙漠,沒有沙漠就沒有寶日勒岱,一定要突出人物,突出人的思想境界,是人在駕馭沙漠。記得當年,沙塵暴來時,寶日勒岱家沙子堆積以致于門打不開,得從窗戶跳出來,把門前的沙子鏟掉,非常辛苦。後來我想,“主角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我要是編劇,我會不斷思索這件事。所以一部作品一定要把主人公人物形象塑造好,電影才能成功。在創作過程中,要寫出人的真實性、豐富性和複雜性,要尊重歷史,忠於歷史,要把《生生不息》這部作品寫得有血有肉。
這部作品一定要寫出民族團結,寶日勒岱治沙,這就體現出民族團結。作品裏的歌曲要用鄂爾多斯民歌、用短調,要融入鄂爾多斯原汁原味的音樂,體現出鄂爾多斯人民戰天鬥地的精神風貌。
康建民:
現在拍電影是很難的事情,尤其是處理這樣的題材更難。首先對於這個題材我非常滿意,團隊在還沒有開拍之前就做了關於電影和文學的一個研討會,很有意義。前期的基礎工作準備得很充分,小説中的人物關係以及對草原的感情都很好,從電影的角度來説,它的立意很好。故事梗概能和當代年輕人發生關係,看電影是需要做出選擇的事情,誰在做貢獻,是年輕人在做貢獻。這個小説是能夠和當代年輕觀眾搭上關係的,我們的命題再大、格局再大,都不能缺失和青年溝通的心態。
目前大綱的故事性比較強,它的人物關係是有火花的,電影永遠是要説故事的。《一棵樹》《巴頓將軍》《楊善州》等作品都是在用電影的方式來講述一個故事。而《生生不息》這部劇作的故事原型和地域都是獨特的。做電影必須要明確一點,你拍電影幹什麼。要拍一部和觀眾有關的電影。治沙看似和我們無關,但是要從故事裏去找到和你的生活甚至生命相關的意境。比如影片《唐山大地震》這個例子,不可能誰都經歷一場大地震,但誰都會經歷悲歡離合。這個梗概能夠觸動我們的生活經驗,和我們的生活閱歷息息相關。像這種影片,就是在寫人物的命運,很多過程幾乎是不展現出來的,只展現矛盾最激烈的地方,然後人生的很多過程在矛盾中讓觀眾自己去補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