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熱點新聞>

陳月喜的43年腦閣歲月

2018-03-07 10:58:26 | 來源:新華網 | 作者:李倩 | 責任編輯:蘇文彥
摘要:內蒙古土默特左旗畢克齊鎮臘鋪村是有名的“腦閣村”。腦閣是集戲劇、雜技為一體的綜合藝術。自記事以來,陳月喜就盼著過正月。爺爺和父親都是腦閣表演藝人,耳濡目染,幼時的他對腦閣産生了濃厚的興趣。

正月十四,65歲的陳月喜“就著”熹微的晨光趕到內蒙古土默特左旗畢克齊鎮臘鋪村活動室為當天的腦閣表演做準備。

當地是有名的“腦閣村”。腦閣是集戲劇、雜技為一體的綜合藝術。“腦”是內蒙古中西部方言,是把東西扛在肩上高過頭頂的意思。“閣”就是一個捆綁焊接得結結實實的特製鐵架子,演出時要將它固定在1名成年男子身上,架上表演者1至3人,一般為8歲以下的兒童,每一成人與兒童的組合稱為“一架”,演出時上下互動。


2月25日,民間藝人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區大召廣場進行腦閣表演。元宵節將至,各地舉行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展演活動,熱熱鬧鬧迎佳節。 新華社發(丁根厚 攝)

自記事以來,陳月喜就盼著過正月。爺爺和父親都是腦閣表演藝人,耳濡目染,幼時的他對腦閣産生了濃厚的興趣。

22歲那年,自己試著將父親演出時的“閣”固定在身上,學著父親有模有樣的走起步子。父親在一旁看到後將他推薦給了演出團隊。至此,陳月喜正式成為一名腦閣表演藝人,一“腦”就是四十多年,到現在還沒有放下。




國家級非遺項目土默川腦閣呼和浩特市級代表性傳承人陳月喜。(資料圖)

因為喜愛,陳月喜從爺爺和父親的肩膀上下來後又“腦”起了兒子和女兒,現在,65歲的他又“腦”起了外孫。

與父親“同臺”表演的時光,是他最願意回憶的畫面。每每表演,他總能聽到圍觀的人群中傳出稱讚他的聲音:“瞧,人家是父子上陣,真厲害……”對當時年輕的他來説,這既是他力量的象徵,也是觀眾對他表演技術的肯定。

“我覺得這就是一種傳承吧,我願意繼續幹下去,直到‘腦’不動為止。”通常腦閣表演的成年男子要扛起200斤的重量,這就要求表演藝人最佳年齡應介於30歲—50歲之間。“還是因為喜歡,一提到腦閣就渾身有勁兒。”如今,“超齡”的陳月喜仍沒有要“退休”的想法,每一次表演在他心中一如當初。

 陳月喜平日務農,只要有演出邀請,不論是農忙還是農閒,他都會擠出時間參加,43年來從未缺席。他給了他摯愛的腦閣幾十年的光陰,腦閣也回饋了陳月喜和整個團隊榮譽。

 1992年,畢克齊鎮的腦閣隊在深圳錦繡中華“中國民俗文化村”表演中榮獲“弘揚民族文化”優秀獎;2006年,畢克齊鎮民間腦閣舞蹈隊應邀赴廣州參加第八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暨中國首屆民間飄色(抬閣)藝術展演榮獲腦閣表演一等獎……腦閣這顆非遺文化明珠正在閃耀著無限的光芒。

眼下,正值腦閣被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第10個年頭,未來如何傳承發展,牽動著每一位“陳月喜們”。

作為土默川腦閣的呼和浩特市級代表性傳承人,除了傳承,他和團隊也琢磨著如何創新。

一架腦閣一台戲,每架都有它的主題和故事。“腦”架子的成人要根據不同主題調整步伐和擺動幅度,以保證架上表演者生動的表現人物和主題。

近年來,腦閣選材上融入了許多時代的文化元素、表現民族團結互助進步的新形式和新內容,充分體現出民間藝術與時俱進的時代感和創新性,為腦閣增強了生機與活力。

“這幾年,我們常常受到演出邀請,我每次都參加。腦閣受到大家的歡迎,我們都很開心。”2014年臘鋪村與企業合作組建了公司,正式將腦閣帶上了市場化運作的道路,努力讓這項民間藝術走出去,走上更大的舞臺。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