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兒女>草原驕子>

牧民中的詩人 詩人中的牧民

2016-03-14 14:19:43 | 來源:正北方網-內蒙古日報 | 作者:賽男 | 責任編輯:許浩成
摘要:一提到納·賽音朝克圖的文學作品,不少受過他教導和熏染的人,都會滿懷深情地如數家珍。納·賽音朝克圖以他的文學天賦和豐富閱歷,成就了在內蒙古文學史和民族文化事業上的卓越地位。

昭示今天的一座豐碑

2014年7月25日,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宣傳部、自治區文聯、內蒙古作家協會在呼和浩特市舉辦紀念納·賽音朝克圖誕辰100週年座談會。自治區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烏蘭出席會議並講話,號召我區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學習和發揚納·賽音朝克圖忠於黨和祖國、關注民族命運、投身進步事業的堅定信仰和奮鬥精神,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承擔起繁榮發展民族文化的歷史使命。

近幾年,以草原文化建設為代表的自治區文化強區建設正在有序展開,各個層面的建設成果不斷展現,正在改變著人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一座文學豐碑,成了時代文明的永遠昭示。讓我們來聽聽了解納·賽音朝克圖的有識之士的肯切言辭吧。他們都是時下內蒙古自治區的文化名人,他們的真知灼見,是我們從思想上深刻領略納·賽音朝克圖的一把把鑰匙。舉辦納·賽音朝克圖誕辰100週年的紀念活動,也是一種重塑經典、重解經典的活動。因此其意義重大,它能給我們以很多思想上的啟示和精神上的支撐。

我區著名作家內蒙古文聯名譽主席阿雲嘎説,我認為,我們今天紀念納賽音朝克圖,其實是在回顧內蒙古文學歷史上一個輝煌的時期。納·賽音朝克圖他們那一代內蒙古老作家們的創作鼎盛時期,也是內蒙古文學在全國文壇上大放光彩的時期,是內蒙古文學史上的一個高峰期。他們那一代作家確實為我們提供了好多寶貴的經驗。我們通過紀念納·賽音朝克圖這麼一個具體的形式,來重溫那個時期的經驗,無疑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納·賽音朝克圖那一代作家活躍于全國文壇的時期,是內蒙古作家深入基層,深入第一線最多的時期。哪有重大的建設項目,哪出現了先進典型和英雄模範人物,哪就肯定有作家的身影出現。巴彥鄂博礦區有他們,包鋼建設工地有他們,錫林郭勒草原有他們,“牧區大寨——烏審召”有他們。他們的足跡遍佈了草原、沙漠、林區、礦區和軍營,有的作家在基層一待就是好幾年。根據納·賽音朝克圖日記記載,他就帶著家人到草原上住在蒙古包裏,工作、生活了很長時間。那時候的作品不僅表現出了真誠、熱情、樸實、健康向上的共同的基調,而且在藝術表現手法上也達到了很高的水準。這是作家們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的表現,是作家的責任感與使命感的表現。

內蒙古作家協會主席特·官布扎布説,不論從文化流傳的角度,還是從影響後代的力量來看,只有經典的作品才能成為一個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産,才能成為不斷陶冶大眾心靈的精神産品。

對蒙古族文學和大眾讀者來説,納·賽音朝克圖的人和作品無疑都是經典的。納·賽音朝克圖出生在舊中國黑暗的天空下,目睹了當時中國政治的昏暗、社會的落後和生活的貧窮。在那個時代,他是“被壓在籬笆下的小草”。但這個小草有對光明的無限嚮往,有對自由的無限渴望,有對美好的不懈追求。

納·賽音朝克圖成長的那個年代是蒙古族人民為改變貧窮落後狀況而苦苦思索和尋找出路的年代。他不僅熱情參與了民族復興這個夢想的追尋,而且作為一個智者,進行了深入的思考,他在《努力知和行》一文中説道:“必須以自己的智慧、雙手和體力去創造自己的文化”,在《文化與生活》一文中又説到:“無須為過去感傷,而應努力創造未來,應該以創造未來的雄心壯志,衝散過去那種蒙昧的烏雲”。應該説,作者這個時代的作品充分體現和表達了那個時代精神追求的體貌。

內蒙古自治區的成立和新中國的誕生,使“被壓在籬笆下的小草”獲得了解放,見到了光明,得到了自由。這時的納·賽音朝克圖一改過去那種苦悶、壓抑的寫作風格,而以熱情奔放的旋律開始歌唱社會主義新生活。作者引吭高歌,響徹在他《我們雄莊的聲音》《狂歡之歌》《藍旗散歌》等所有後期作品之中。

王海梅對納·賽音朝克圖帶給我們今天的現實意義發表了自己的見解:上世紀末開始,人們對經典的認識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對新的經典期盼産生了焦慮,直接引發了重塑經典的話題。由此可以説這個時代是經典焦慮的時代,也是一個重塑經典的時代,即重新建立一個民族經典的時代。

我們正在努力建構一種新型的蒙古族文化,有人稱這種文化為草原文化。這種新型的蒙古族文化不僅包括物質文化,更應該具有精神的內涵或精神傳統,這樣才能變成一種有靈魂的文化。納·賽音朝克圖就是這種精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他本身也構建了一個傳統,即,將傳統與革新、民族性與世界性、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相結合的傳統。這便是他的作品所映照的現實意義。

一代蒙古族文學巨匠納·賽音朝克圖的精神和作品,永遠給我們以啟明星一樣的昭示。

採訪納·賽音朝克圖,是發自內心的情感趨動,因為兒時就常常聽到長輩們對納·賽音朝克圖的推崇,不知多少回地訴説著這位蒙古族文學大師撼人心魄的創作經歷和對文學真諦的苦苦追求。

納·賽音朝克圖于1973年5月,不到60歲就離開了我們,今年正是他百年誕辰紀念。對這位蒙古族現代文學奠基人最好的祭奠,莫過於深切緬懷他的光輝人生和文學創作歷程,細細品讀他留給我們的一篇篇閃光的文學精品,探究以他為標誌的蒙古族文學的時代特徵和對中華文化的偉大貢獻。

納·賽音朝克圖詩集。

  納·賽音朝克圖文化館。

家人眼中的納·賽音朝克圖

對於家人來講,納·賽音朝克圖是慈祥的長輩,賢孝的後代,勤勉善良的伴侶。納·賽音朝克圖的精神和業績同樣激勵著家人對真善美的追求。

納·賽音朝克圖的外孫烏·納欽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博士,他深情地介紹了家人對這位文學大師的緬懷。他説,姥爺優美的詩篇、樸實的作風、完美的人格,同樣激勵著家族後人,早已成為家族後人精神的圖騰。於是家族後人們高舉起納·賽音朝克圖事業的火把,從上一代傳遞到下一代,努力地傳承著納·賽音朝克圖精神衣缽。

納·賽音朝克圖的兒子,原錫林郭勒盟政法委副書記烏恩奇為8卷本《納·賽音朝克圖全集》蒐集並提供了大量資料,接著組織出版了迄今最權威的兩卷本《納·賽音朝克圖研究論文集》;納·賽音朝克圖的女兒女婿發表了20余篇納·賽音朝克圖研究論文和文章,並聯手撰寫出版了第一部《納·賽音朝克圖年譜》。

作為家族的第三代文人,在長輩們耳濡目染的影響下,烏·納欽開始從人類學與民俗學新視野研究納·賽音朝克圖,出版了70萬字的學術專著《納·賽音朝克圖研究——人類學與民俗學視野中的作家新闡釋與研究詞典》,得到了學界的認可與社會媒體的關注。

直到今天,關於納·賽音朝克圖的研究論著已近200篇,研究視野覆蓋了文學、美學、人類學、民俗學、教育學等多學科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而且有著繼續深入和擴展的潛能。

1  2  3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