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的一個符號
每一個人的成長歷程大抵一樣,這就是人生道路的坎坷中有順遂,失敗中有勝出,歷經千迴百折,無數歷練,才會有經典佳作問世。納·賽音朝克圖亦不例外。
1914年2月23日,納·賽音朝克圖出生在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少年時代的納·賽音朝克圖溫和而又細心,他對母親非常體貼,就像女孩兒一樣幫助母親照顧弟妹、分擔家務。舊中國的科學、文化十分落後,尤其是在偏僻遙遠的牧區。儘管如此,正藍旗公署還是在公署所在地那日圖設立了一所小學。納·賽音朝克圖請求父母,不要讓他去當喇嘛,他想去唸書。經過多次商議,父親終於答應了他的請求。15歲這年,納·賽音朝克圖走進了正藍旗小學,接受啟蒙教育。4年後,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之後在正藍旗公署做了3年文書。這段時間,他知曉了封建官僚的腐朽,後來,他在詩集《蒙古興盛之歌》的《書信之五》中,運用書信的手法,發出了自己的憤慨和抨擊。
1936年,納·賽音朝克圖被旗裏選送到張北察哈爾蒙古青年學院學習。這是他第一次走出渾善達克沙地,對詩人來講,是一次思想意識上的飛躍。在學院學習不到半年時間裏,他就寫出了《文化與生活》等7篇散文。1936年12月,納·賽音朝克圖在《丙寅》雜誌上發表歷史小説《六盤山》,這是他第一篇公開發表的作品,也是他的成名作,1944年入選蒙文學會編輯出版的《古今蒙古故事》一書。期間,納·賽音朝克圖接觸了許多進步書籍。1937年4月,他去日本早稻田大學師範係學習,想通過文化教育挽救民族。在日本留學期間,寫了大量的詩歌和散文,對《成吉思汗聖訓集》《蒙古青旗》等蒙古族古典名著進行了研究,編輯了中外名人格言錄《心靈之光》。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從青年時代起,納·賽音朝克圖在為民族的解放和振興而苦苦求索的同時,開始文學創作,期盼用自己的作品喚起民族覺醒。
1941年,納·賽音朝克圖回國後,出版了第一部抒情詩集《心侶集》。這是蒙古族現代文學史上受外國詩歌影響並與西方現代詩歌交流、融合,産生的第一部蒙古族現代抒情詩集。此後,納·賽音朝克圖回到蘇尼特右旗的家政實習女子學校任教,期間創作了關注蒙古族婦女命運、提倡解放婦女的詩集《蒙古興盛之歌》。
解放前的納·賽音朝克圖,與其説他是詩人,還不如説他是民族文化心理的積極疏導者。1942年至1945年,納·賽音朝克圖在女子學校從事教育工作,在師生中頗有影響,同年8月,蘇聯紅軍向日本軍國主義宣戰後進駐察哈爾,納·賽音朝克圖熱情地迎接和協助紅軍工作,被委任為察哈爾盟(現錫林郭勒盟)臨時革命政府盟長。9月,他經蘇聯紅軍介紹赴蒙古人民共和國蘇赫巴托黨校學習,在那裏,他接觸並認識了中國共産黨及其所領導的革命,走上了內蒙古民族解放和興盛繁榮之路,開始了他新的航程。1946年1月,納·賽音朝克圖在蒙古國用筆名烏·朝洛蒙發表了長詩《烏蘭巴托》。
用詩歌表達對世界的認識,一直是納·賽音朝克圖的執著追求。1948年,納·賽音朝克圖回國後,接受黨組織分配,到剛成立的內蒙古日報社工作。1950年,內蒙古自治區政府由烏蘭浩特遷到了呼和浩特,他的工作也從內蒙古日報社調到內蒙古出版社,後又調到內蒙古黨委宣傳部工作,一直到1955年。這個階段,他一邊工作,一邊不間斷地從事詩歌創作。1956年1月,納·賽音朝克圖以文藝工作者的身份到北京參加全國政協第四屆會議。2月3日,在中南海懷仁堂與老舍、侯寶林等藝術家受到毛澤東主席的接見,即席創作詩歌《握著敬愛的毛澤東主席的巨手》在宴會上朗誦,並同毛主席親切擁抱。
從1955年到“文革”前夕,他連續出版了《我們的雄壯呼聲》《狂歡之歌》《正藍旗組歌》等多部詩集,同時有小説、散文、文藝評論等大量作品問世。與此同時,他在翻譯和學術研究方面也頗有建樹,先後參與了《毛澤東選集》和重要時政文獻的翻譯工作,對內蒙古的社會文化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1973年5月13日,納·賽音朝克圖在上海病逝,終年59歲。1999年8月,正藍旗黨委、政府隆重舉行了紀念納·賽音朝克圖誕辰85週年活動,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屆時推出了《納·賽音朝克圖全集》共8卷150萬字,他成為我國第一位出版全集的蒙古族作家。
納·賽音朝克圖以他的文學天賦和豐富閱歷,成就了在內蒙古文學史和民族文化事業上的卓越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