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草原旅遊> 草原音樂

蒙古舞舞出草原精神

2015-11-05 11:57:31 | 來源: 正北方網-內蒙古日報 | 作者: 章奎 霍佳茜 | 責任編輯: 許浩成
摘要:       在蒙古族舞蹈中,大多有馬的舞蹈造型。舞者通過肩部的動作和上身的動態展示出來。

草原氣派的地氣熏陶

表現胡楊“鐵骨錚錚千年鑄”精神的群舞《胡楊》。 (圖片均由本報記者 安寅東 攝)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生産生活環境的改變,蒙古族牧民有了相對穩定的遊牧點,逐漸改變了“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狀況,民間舞蹈的動作也隨之有所改變。為了保護傳承好蒙古舞,我區廣大舞蹈工作者深入牧區采風學習,蒐集各種民間舞蹈,整理蒙古族民間舞蹈基訓教材,創作多樣的新型舞蹈節目。而草原上的文藝輕騎兵烏蘭牧騎的出現,又使蒙古舞的傳承發展實現了新的飛躍。

趙林平説,當代蒙古舞更加貼近時代精神,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以民族文化為底蘊,民族情感為基石,科學運用編舞技法使作品在空間與時間的交錯中盡顯舞臺藝術的絢爛多彩,能産生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具有很強的時代感,受到國內外觀眾的喜愛和好評。近10多年來,蒙古舞作品層出不窮,數量多、品質高,在全國各類大賽中摘金奪銀,幾度颳起強勁的“蒙古舞風”。《頂碗舞》《盛裝舞》《草原酒歌》《馬背上的女人》《盅·碗·筷》等在中央電視臺CCTV舞蹈大賽和中國舞蹈“荷花獎”民族民間舞比賽中屢獲大獎。

巴特爾認為,儘管目前蒙古族舞蹈事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要心懷憂患意識。上世紀90年代,蒙古族舞蹈的發展曾經一度陷入低谷,直到《塔林畢斯貴》《草原酒歌》《盛裝舞》等一批優秀作品獲獎,蒙古舞才開始重拾輝煌。“我們應該保持持續的傳承和創新,同時在傳承中不斷提升教育理念。我們不僅要把民族的傳統發揚光大,而且還要走出去多交流,以此來了解世界不同的文化、了解舞蹈的多樣性,把握世界舞蹈發展的趨向,這個過程也是傳播民族舞蹈文化最好的方式,同時要警惕閉門造車給舞蹈藝術傳承帶來的影響。”

這種“閉門造車”存在的問題在王景志看來,首先是有廣度,缺深度。草原文化的很多主題都可以用舞蹈表現,從事物到情景再到人物的心理活動,都可以用舞蹈來表現。舞蹈藝術要與時俱進,要表現感受到的草原現實生活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及在這種變化中人們的心理變化。但目前真正能深入反映這種變化的舞蹈作品很少。其次就是一些文藝團體的舞蹈編導們掌握了一定的編舞技法,卻往往脫離了基層的生活,缺少對生活的感悟,對民族文化的理解不透徹,而基層的舞蹈工作者對生活感受很深,但是缺乏舞蹈的編舞技法,這樣的矛盾導致舞臺上缺少真正接地氣的舞蹈作品。

蒙古舞的地氣不足在呼和浩特市民周秦廣看來就是看不懂。周秦廣喜歡蒙古族文化,不管是草原文化節上的蒙古族舞蹈,還是第四屆中國蒙古舞舞蹈大賽上的節目,他都不願意錯過。但是,“很多時候我純粹是看熱鬧。”周秦廣説,他認為一部真正接地氣的好作品應該能夠讓非專業人士一樣能夠看明白,能夠被打動。

興安盟科爾沁右翼前旗烏蘭牧騎隊長陳大偉這次也帶隊前來參加第四屆中國蒙古舞舞蹈大賽,他説:“群眾很喜歡看我們的表演,但我們只能排練經典作品,因為我們缺少創作人員,希望更多的專家能夠到基層指導我們的舞蹈創作。”文藝志願者走訪基層活動如今正在深入開展。2013年,自治區文聯成立了文藝志願者服務中心,目前,全區文藝志願者已經超過1萬人。自治區文聯副主席吳迎春説:“文藝家走訪基層,在提供志願服務的同時,也可以從百姓生活中汲取營養和素材用於創作。我們期待在不久的將來,越來越多更接地氣的蒙古舞作品能夠呈現在舞臺上。”



 

   上一頁   1   2   3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