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6月8日)上午,富士康工業網際網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稱工業富聯)在上交所迎來敲鐘時刻,正式宣告登陸A股。
現年68歲的富士康集團總裁郭臺銘此前奔波于深圳、北京、天津等城市,在大學、機構、論壇上,反覆講著他的工業網際網路夢想。一直以來,“世界代工廠”是他最想從富士康身上撕掉的標簽。如今,超級獨角獸富士康登陸A股,郭臺銘距離他的工業網際網路夢還有多遠?

富士康集團總裁郭臺銘 中新社記者 杜洋 攝
用工業網際網路重新定義富士康
全球最大代工廠,這是富士康最難撕掉卻也是郭臺銘最想撕掉的標簽。他曾在多個場合強調,富士康二十多年前就已經不是只有代工了,他希望大家不要説富士康是工廠。
為什麼執著于摘掉“世界代工廠”的帽子?在獨立TMT分析師付亮看來,主要基於以下原因:1、勞動力成本、土地成本上漲;2、龐大數量的員工難以管理;3、代工業務帶來的經濟收益較低,且已到天花板。
公開資料顯示,富士康員工峰值人數達到120余萬。同時,招股書顯示,富士康的代工業務發展的確受到了毛利率低下的挑戰。2017 年,工業富聯通信網路設備、雲服務設備、精密工具和工業機器人的毛利率分別為13.65%、4.65%、49.23%,通信網路設備業務,也即“代工業務”的毛利潤遠遠低於精密工具和工業機器人業務。
郭臺銘顯然更清楚這些病灶的存在。於是,在上市前夕,他奔波于各地,為工業網際網路搖旗吶喊,他試圖用工業網際網路重新定義富士康。甚至,他推掉了與李嘉誠的飯局,坐3小時飛機,來到清華大學的教室,只為給學生講《實體智造+數字經濟:工業網際網路賦能時代來臨》為題的一堂課。
工業網際網路,儼然成了郭臺銘的夢想。把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跟製造業融合起來,這就是所謂的工業互聯。郭臺銘強調要“+網際網路”,他認為虛擬經濟是“網際網路+”,只有實體經濟是“+網際網路”。
郭臺銘在6月6日舉行的富士康三十週年慶典上表示,富士康工業網際網路生態體系可以用九個字來形容,即雲移物大智網+機器人,“雲”是雲計算,“移”是移動訊息,“物”是物聯網,“大”是大數據,“智”是人工智慧,“網”是工業網際網路,加上機器人。“這些硬體設備從核心層到IaaS層,到PaaS層、SaaS層,富士康已經累積了很多製造經驗,這些設備都是我們自製,掌握自己的核心技術能力。”
此前,他還表示,富士康將以工業網際網路為載體,全面應用AI技術賦能視覺檢測、人流與物流的實時異常處理和設備自主診斷等工作。而機器人換人正是富士康邁向工業網際網路的重要一步。
付亮在接受中新經緯客戶端採訪時表示,富士康提出向工業網際網路轉型其實是順理成章的。“面對勞動力成本上漲,勞動力管理困難,富士康在內部推進機器人換人,並形成了自己的解決方案,現在只不過是把這些方案剝離出來成立一個公司去做推廣,切入一個新市場。”他説,“郭臺銘的工業網際網路思路其實是在需求推動下産生的,目前不少企業都面臨和富士康類似的問題,隨著中國工業升級,如果工業網際網路能解決這些問題,産品足夠好的話,還是有市場機會的,對富士康的業績提升也會有比較大的促進。當然代工業務郭臺銘短時間內也不會放棄。”
事實上,近年來,富士康一直在加快機器人換人計劃。在2015年年度總結大會上,郭臺銘明確宣佈,將於2020年實現30%自動化。
2016年10月,富士康便傳出超過4萬台機器人已經全面參與到公司生産流程中,在昆山已經裁剪了6萬名員工的消息。當時,富士康自動化技術發展委員會總經理戴佳鵬向外界透露,富士康每年會生産10000台機器,每台機器都有可能替代人工。
進軍半導體
除了試圖用工業網際網路重新定義富士康,進軍半導體、打造晶片,似乎是郭臺銘想撕掉富士康身上“全球最大代工廠”標簽的又一個努力方向。
郭臺銘在清華的課堂上強調:“工業網際網路需要大量晶片,我們一年需要進口400多億美金的晶片,半導體我們自己一定會做。”
實際上,富士康覬覦半導體業務已久。
2016年10月,富士康與英國晶片設計大廠安謀(ARM)合作,在深圳創設晶片設計中心;2017年9月,富士康集團競購日本東芝公司的記憶體晶片業務,但最終東芝決定將其出售給西部數據公司主導的財團,富士康佈局半導體的重要一步以失敗告終。但這顯然未能阻擋郭臺銘在半導體業務上的野心。
2018年5月,據媒體報道,富士康設立了一個“半導體子集團”,富士康的晶片製造相關附屬公司,例如京鼎精密科技、訊芯科技和天鈺科技已經在其旗下運營。京鼎精密科技生産半導體設備,訊芯科技是一家致力於半導體模組封裝測試的高新技術企業。
不過,一位半導體資深從業者對此表示:“從富士康的工業互聯架構來看,富士康必須擁有自己的晶片産業做支援才能實現,否則每一個環節都受制於人,就會存在許多不確定性。”
付亮則表示,除了富士康,格力也聲稱要做晶片,但他們做的都是一些有特定性需求的特殊晶片,比如應用於機器人,是沒有辦法和高通、英特爾去競爭的。台灣地區企業在晶片生産方面確實積累了不少經驗,但富士康是否會投入大筆資金去做晶片,現在還看不出來。
(責任編輯: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