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黑土灘 草原生態美
走進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縣的門堂草原,小草正開始變綠,點綴著黃色的草原。很快,這裡就將牛羊如織,草高及膝,鮮花點點。
然而就在幾年前,這裡卻經歷了一場黑土灘之痛。
“由於過度放牧,黑土灘就像牛皮癬一樣,牧草品質明顯下降。”門堂鄉果囊村黨支部書記巴尕説,“牛羊吃不飽,賣不上錢,牧民只好靠擴大養殖數量保證收益,造成惡性迴圈”。
巴尕和鄉親們心急如焚,開始探索治理黑土灘。一方面,利用機械化補種牧草、改良草種;另一方面,通過禁牧封育等多種方式進行保護。功夫不負有心人。如今久治縣不僅水草豐茂,村幫村、戶幫戶的草地治理模式也不斷成熟。截至目前,全縣已累計完成黑土灘綜合治理1.3萬公頃、草原有害生物防控9.4萬公頃。
好生態換來新路子。2016年,久治縣736.4萬畝草場和25萬頭(只)牦牛、藏羊通過有機産品認證;2019年,500噸牦牛奶成功認證為有機奶源,北上廣等城市的訂單絡繹不絕。“每年牦牛集中出欄,不用自己去找買家,縣上的龍頭企業到府收購,不僅省事,每頭牛還可以多賣1000元。”巴尕説。
久治縣的發展變化,也是青海省加強生態修復,推進國土綠化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青海省全面推進國家公園示範省建設三年行動任務及國土綠化鞏固提升三年行動任務,大力推進三江源二期、祁連山綜合治理等重點生態保護建設工程,全省森林覆蓋率提高到7.5%,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57.4%。
美了生態,富了日子,生態畜牧業也成為青海最具特色和發展潛力主導産業之一。“接下來,青海將統籌山水林田湖草冰沙系統治理,堅持數量和品質並重、品質優先,科學、生態、節儉開展國土綠化,加快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範省建設。”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負責人説。
自主養老好 農民不用愁
每天中午,西寧市城北區大堡子村村民陳發菊,都要到村幸福佳苑就餐。過去,大堡子村老年人、殘疾人沒有一處集體活動場所,出門蹲在巷道裏曬太陽是常事兒,中午吃飯只能開水泡饃。2019年,大堡子老年幸福佳苑建成,棋牌室、理髮洗浴室、圖書室、殘疾人康復室、餐廳,一應俱全。
“刺啦刺啦”炒菜聲從廚房傳來,香味飄進幸福佳苑的每個角落。村民李桂蘭和霍成紅每天準時準備飯菜。兩人每個月工資1500元。“家門口掙點錢,還能照顧家,心裏覺得踏實。”霍成紅説。村裏的殘疾人、五保戶及低保60歲以上人員由民政局補貼所有費用,其他60歲以上老人每人每天交2塊錢就能吃到營養搭配、熱乎乎的飯菜。
城北區民政局局長馬維威介紹,和全市其他農村養老之家一樣,大堡子村幸福佳苑自主養老,不設專門的服務人員,由老年協會組織低齡老人或留守婦女,為村中留守老人及留守兒童提供膳食供應、日間照料、文化娛樂等服務。
自2016年,西寧推進城鄉統籌發展,投入資金1.84億元建設了350個農村老年之家。“目前西寧城鄉養老的政策,標準都是一體化的。”西寧市民政局副局長高波説。農村老年之家推行“專人+自助+互助+志願服務”模式,實現“離家不離村、離親不離情”,有效解決農村留守老人長期無人照料的現狀。
西寧統籌推進農村養老,採取政府扶持、社會捐贈、老人自籌、村民互助等方式建設農村老年之家,實現農村養老服務可持續發展。
“下一步,西寧將繼續加大農村老年之家建設力度,應建盡建,夯實農村養老服務設施基礎,鼓勵專業社會組織承接農村地區的政府購買養老服務,讓農村老年人享受專業化服務。”高波説。
特産上“雲端” 村民帶貨忙
“大家看,這就是烏蘭縣的特産——‘小辣椒’枸杞。它的鮮果就像小辣椒一樣長,風乾後嚼起來有絲絲回甜,有良好的抗氧化、抗衰老功效……”
今年“五一”假期,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希裏溝鎮東莊村村民義力雅可沒閒著,收購枸杞、直播帶貨、快遞發貨、售後服務……短短幾天,銷售額輕鬆突破30萬元。
可就在幾年前,義力雅經常蹲在地頭,埋頭髮愁。家裏有120畝枸杞田,愁什麼?義力雅望著收購車掀起的一溜煙塵土,説:“當時收購價很低,中間商賺大頭,有田掙不下錢,能不發愁?”
問題反映到縣上,縣裏下了真功夫。烏蘭縣枸杞、藜麥、羊肉等土特産品質好,借助國家大力推進的電子商務進農村示範項目,他們搶抓機遇,從浙江邀請專業電子商務運營公司,建設電子商務産業園,讓電商觸角有效覆蓋全縣。
産業園開園,義力雅卻高興不起來,“咱文化程度低,供應鏈、運營、配送、售後服務太複雜,想想就頭大。”
“不會不怕,可以學。”産業園電商項目經理潘捷成説。2017年6月,烏蘭縣電子商務進農村第一期培訓班開班,培訓內容涵蓋電商基礎理論、電商實操技能等。截至目前,培訓班共開展24期,累計培訓3107人次。
2018年,烏蘭縣圍繞農畜産品流通標準化、品牌化,開始構建農畜産品追溯平臺數據庫,推動縣域公共品牌“烏蘭境物”上線,逐步解決當地農産品“雜、亂、品質不一”的問題。
“未來,産業園將利用旅遊旺季,通過在酒店、民宿、旅遊景點等地設置農畜産品展示區,實現‘線下看、線上訂’的銷售模式,進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提升銷售額。”産業園物流主管馬成介紹説。
義力雅帶動周邊20多名村民走上了致富路。他還計劃邀請幾名當地小有名氣的農民主播開展聯合直播,把影響搞得越來越大。“只要用心幹,致富並不難。”
吃上“陽光飯” 致富勁更足
50萬元,咋用?
3年前,當海東市平安區平安鎮白家村村支書賈生源盯著政府下撥的村集體經濟“破零”資金時,一時有點犯愁。
山大溝深、土地貧瘠,長久以來沒啥産業。召開村民大會,大夥兒意見很一致:發展光伏産業。青海光照資源充足,光伏電站運維成本低,還能為發展清潔能源做貢獻,何樂不為?
沿著蜿蜒山路一路行進,3排40多米長的光伏板陣列闖入視野,在午後陽光的照射下呈現出海水般的深藍色。“並網發電後,電站年收益接近10萬元。”賈生源説。
陽光資源帶來“陽光收益”,又該如何分配、使用?“一個大原則就是按勞分配。”平安鎮駐村幹部張嶺英説,“六成歸村集體,用於發展産業、基礎設施運營維修、教育培訓等,四成用作扶持資金,在村裏設置公益性崗位。這可以激發村民的內生動力。”
發展大棚種植業、修建文化廣場、建設步行街……吃上“陽光飯”的白家村,環境美了,生活好了,村民腰包鼓了,底氣足了,又有了新想法:村集體可以建光伏電站,個人為啥不能建?
國家電網平安區供電公司副經理王建威算了一筆賬:投資4萬元,年收益7000多元,5年左右回本,剩下的20年可以持續産生收益,遵循“自給自足、余電上網”的原則,“就一句話,支援!”
去年,23戶村民報名在自家屋頂上修建分佈式光伏電站。村民手機上,發電量、收益、累計減少的碳排放量等數據一清二楚。
像白家村一樣,2020年,青海電網分佈式光伏發電項目並網容量32.3萬千瓦,上網電量1.41億千瓦時,産生收益5600多萬元。
“陽光飯”,吃得長、吃得香。在青海,光伏成為破解貧困地區産業發展難題、保障貧困人口穩定增收的重要産業,形成了因地制宜的光伏扶貧青海模式,有力地鞏固了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振興行穩致遠。
昔日窮山溝 如今富起來
今年“五一”假期,青海省首屆河湟文化旅遊藝術節在卯寨舉辦,設有河湟民俗文化展演、品嘗特色美食、農副産品展銷及農業觀光體驗等多個主題。
“卯寨”位於湟水河北側高廟鎮狹長的丘陵溝壑內,因地處古代官道驛站而得名。可是,村民以前卻守著美景戴“窮帽”,窮日子多少年不曾改變。
老黨員李連和外出打拼,掙了不少錢。“一個人富了不算富,我希望村裏人都能過上好日子!”帶著樸素的願望,2012年,李連和回鄉創業,自主投資3000多萬元承包133公頃荒山搞綠化,為鄉村旅遊打基礎。2017年,李連和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一門心思打造集休閒、觀光、農家樂為一體的文化旅遊景區,卯寨景區初具規模。
作為新發展起來的景區,卯寨旅遊競爭力缺乏、統籌發展水準欠缺、市場調節能力不足。樂都區委組織部通過調研,結合卯寨景區實際,以新莊村為中心,成立了樂都區第一個景區黨組織— — 高廟卯寨景區黨總支,李連和擔任了黨總支書記。
景區黨總支開展“黨員致富中心示範戶”培樹工作,一批在鄉村旅遊發展中有思路、有技能、想幹事、能幹事的黨員,被優先錄用,參與景區建設和發展。通過黨總支引領、黨員領辦等方式發展有機蔬菜種植、特色家禽養殖、農家院等旅遊配套産業,實現一體化發展。
2019年,卯寨景區陸續建設了“花田微田園”,修建了玻璃水滑道、鄉村振興教育基地、主題教育黨史館、民俗賓館等,吸引省內外遊客達數十萬人次,旅遊收入600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123萬元,常年務工人員150多人,勞務收入達200萬元。
“一路走來,卯寨的發展是黨建引領村民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工作中大膽開拓、不斷創新的結果。”李連和説。
高原城鎮美 幸福指數高
6月的高原,正是萬物復蘇的時節。春色濃郁的結古鎮別具韻味:藏式風情的樓宇鱗次櫛比,民族特色的裝飾隨處可見,還有寬闊乾淨的街道、各種風味小吃門店、恢宏大氣的格薩爾廣場……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給外地遊客留下美好印象。
11年前,一場7.1級的強烈地震曾把這裡變成一片廢墟,11年後的玉樹,實現了華麗蛻變。“玉樹用10年時間完成了二三十年的跨越。”這是玉樹抗震救災博物館講解員才仁巴毛對遊客説得最多的一句話。
走進玉樹市智慧城市管理服務中心,巨大的顯示屏上,大到生態保護、市區治安,小到飯店後廚食堂、超市營業情況,都能實時顯示出來。只要滑鼠輕輕一點,就能“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實現民生難事第一時間發現並解決。“通過智慧城市的服務平臺,我們實行線上辦理,網上辦理,就近辦理,最終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服務中心負責人告訴記者。
精細的平臺、貼心的服務,讓這座高原小城的幸福指數不斷攀升,也映照出青海建設高原美麗城鎮的鏗鏘步伐。近年來,青海省按照“産城融合、園城融合、鄉城融合、文城融合”方針,統籌規劃城鎮高品質發展,堅持城鄉協調發展,不斷激發城鎮發展活力。
一大批小而精、小而美、小而特、小而優的項目提升了城鎮品質。“我們將立足高原屬性和西部特點,注重生産生活方式轉變、村容村貌整治、鄉風文明建設等實際,更加注重挖掘地域文化特色,營造田園風光與鄉土風情,規劃設計富有特色、個性鮮明的村莊精品,形成生態保護、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互促共贏、良性迴圈的城鄉建設發展新格局,從而推動建成一批西部美麗城鎮樣板。”青海省住建廳負責人説。
(責任編輯:張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