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兩億左右中小學生,代表著國家和民族的未來。這一龐大群體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把握,直接關係到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大計,關係到一代又一代年輕人的家國情懷和民族認同。”3月7日,全國人大代表、吉林外國語大學校長秦和告訴澎湃新聞,今年兩會她將提交《關於系統實施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的建議》。
秦和認為,近年來有關部門和學校在實施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方面作了很多努力,傳統文化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但也要看到,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仍存在碎片化、功利化的傾向,師資隊伍相對落後,課程建設滯後,相關配套措施欠缺。“總體上,傳統文化教育還沒有很好地融入學校教育體系,育人功能有待進一步發揮。”秦和表示。
為此,她就下一步深入實施傳統文化教育提出4點建議:
一是編寫中小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核心素養指南。傳統文化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在現行中小學課程體系中,傳統文化內容主要體現在語文、歷史、書法、美術等課程中,缺乏系統的設計。學生通過學習相關課程,能夠了解一些傳統文化的知識,掌握一些傳統文化的技能,但難以形成整體效應。建議有關方面組織專門力量,對不同年齡階段學生應當學習掌握的傳統文化內容進行系統研究,提出各學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核心素養指南。這一指南,既可作為教師教學的重要參考,也可作為學生學習的重要指引,同時也是學校系統設計傳統文化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依據。通過這個指南,引導中小學生持之以恒學習傳統文化,增強針對性、趣味性、實效性。
二是大力培養培訓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師資。師資力量相對落後,是制約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的一大瓶頸。突破這一瓶頸,一方面,要加強傳統文化培訓。這是當務之急。建議採取適當方式,將傳統文化師資納入教師國培計劃,各地開展的教師培訓也要專門安排傳統文化培訓。要組織高水準專家學者和一線優秀教師,共同設計傳統文化教育培訓課程,開發針對中小學各學科教師的培訓教材,增強實效性,避免走過場。另一方面,要將培養傳統文化素養納入教師教育體系,在教師培養環節切實加強傳統文化的內容,注重培養廣大教師實施傳統文化教育的能力。同時,在中小學校長培訓中,也要強化傳統文化的內容。
三是進一步加強中小學文言文教育。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載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都以文字進行表達,並通過文字沉澱下來。學會文言文,是通往傳統文化大廈的鑰匙。新中國成立後構建的中小學教育體系,文言文教育被削弱。從多方調研了解情況看,我國的中小學生大都未能熟練閱讀文言文。到了大學階段,文言文的欠賬更是難以補上。近年來,雖然古詩詞及文言文的分量有所增加,但仍不足以讓中小學生熟練掌握文言文。為此,建議站在中華民族復興的高度,對中小學文言文教育進行系統設計,大幅增加文言文的比重,將學會文言文作為中小學生必備的素養。惟其如此,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才能後繼有人。
最後,應發揮考試評價的引領作用。考試評價是指揮棒。深入實施傳統文化教育,必須高度重視發揮好指揮棒的作用。建議在中考、高考、公務員考試等各類高利害性考試中,逐步增加傳統文化的內容,引導全社會重視傳統文化教育,形成競相學習傳統文化的氛圍。
(責任編輯:譚夢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