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2024年,要在全國實施個人養老金制度,積極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
社會對此已有預期。1月24日,人社部表示,在36個城市及地區先行實施的個人養老金制度,目前運作平穩,先行工作取得積極成效。下一步將推進個人養老金制度全面實施。
個人養老金制度試點已一年有餘,開戶人數不斷突破,相關金融産品供給也在逐漸優化豐富。這一制度對於改善我國養老體系第一支柱獨大且面臨長期收支不平衡,第二、三支柱的覆蓋面和發展水準不足的現狀具有積極作用。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個人養老金制度試點過程中,也存在開戶數量不及預期、只開戶不繳費等情況。正如中國社會保險學會會長胡曉義近日在中國社保金融發展論壇第二屆年會上所言,“從個人養老金試行情況看,存在産品開發多而不精、缺乏吸引力的問題,建議組織業內專家開展運作情況和數據的分析,供有關機構開發出更有吸引力的産品,積極推動個人養老金制度全面鋪開。”
開戶人數突破5000萬,實際繳存資金相對不高
人社部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開設個人養老金賬戶人數突破5000萬人。國家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數據顯示,個人養老金産品增加至753隻,包括465隻儲蓄類産品、162隻基金類産品、107隻保險類産品、19隻理財類産品。
不過,個人養老金的優質供給仍顯不足。有90後人士向澎湃新聞表示,其繳存個人養老金後,購買的個人養老金基金産品虧損較大,銀行存款相關産品利率走低吸引力不強,由於個人養老金無法提前取出,只能購買了專屬商業養老保險。
也有人開玩笑稱,近期資本市場震蕩,繳存一年個人養老金的退稅金額,尚不能覆蓋個人養老金基金産品一年的虧損。
據新華社1月報道,從多地人社部門了解到,轄內開立的個人養老金賬戶數量在增加,但實際繳存資金相對不高,下一步將繼續做好政策宣傳,不斷提升居民繳存積極性。
1月25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相關負責人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將進一步優化個人養老金相關金融産品供給。針對個人養老金的制度特點,研究完善相關業務的監管規則,及時總結經驗。
提高居民繳存積極性需進一步支援政策
個人養老金制度試點以來,社會討論聲音不減。在去年的陸家嘴論壇上,多家保險公司高管還在全體大會五專場上熱議個人養老金制度的成效和堵點。總體來看,各家險企高管對於個人養老金制度的堵點看法包括:政策激勵不夠、産品吸引力不強、個人操作繁瑣賬戶靈活性不夠、個人對個人養老金了解度不足等。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也有代表針對個人養老金制度建言獻策。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太保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周燕芳帶來了一份關於促進年輕人參與個人養老金配置的建議。
她在建議中直言,2023年個人養老金賬戶累計開立達5000萬戶,參與人數已達2022年全國納稅人數的76.8%。但目前繳存人數僅佔開戶人數的22%,而每人平均繳存金額僅約2000元,遠遠低於個人養老金賬戶1.2萬元的繳存上限。投資人數僅佔繳存人數的62%,實際投資人數僅為682萬,存在“開戶熱投資冷、繳存意願不高”等現象。其中值得關注的是,年輕人尤其是90後雖然在開戶人數上佔到整體的30%,但在參與配置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繳存和投資時均有所顧慮。
周燕芳以每年存滿12000元為例稱,很多90後實際上難以達到享受稅收優惠的門檻。更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年收入在6萬元及以下的90後群體,原本是不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的。然而,如果他們選擇參與個人養老金計劃,在提取養老金時反而需要支付3%的稅,這無疑增加了他們的稅務負擔,導致多繳稅款的情況出現。部分90後年輕人已邁入上有老下有小的階段,經濟壓力大,需要持有靈活資金以應對各種突發事件,例如家庭成員生病、子女教育等。但個人養老金賬戶要求賬戶封閉運作,封閉期長達數十年,缺乏應急退出機制。
對此,她建議,加強個人養老金的宣傳,推廣養老金融知識,提升年輕人參與積極性;加大稅收激勵,差異化設計,引導長期參與;針對年輕人差異化設計産品,提升個人養老金吸引力和靈活度;優化服務流程,降低個人養老金的選擇門檻。
其實,國務院辦公廳發佈的《關於推動個人養老金髮展的意見》中早已提出,個人養老金制度結合實際分步實施,選擇部分城市先試行1年,再逐步推開,及時研究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確保本意見順利實施。
對於繳費上限、産品供給等問題,上述文件也有所安排。例如,目前參加人每年繳納個人養老金的上限為12000元。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準和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發展情況等因素適時調整繳費上限。
經過一年多的試點實踐,個人養老金制度即將在全國推開,在試點工作中遇到的相關問題,或有望進一步完善解決。
(責任編輯: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