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晨星
在A股市場上,市場短期的漲漲跌跌往往牽動人心。雖然輪動是大A的常態,但今年未免也輪得太快了點,都轉成電風扇了。
在過去幾年,一些所謂的“投資主線”通常都能撐過至少一個季度,但細數今年以來出現的這些所謂的“投資熱點”——高股息、AI算力、出海出口、低空經濟、地産,鮮少有能延續超過一個月的行情。
A股市場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如果某一個行業或板塊表現了一段時間甚至幾天,就會有人出來開始信誓旦旦地説這個會成為全年的方向,不持有這個板塊,全年白幹。
每當這樣的聲音出現,就會讓不少人對自身原本的判斷産生懷疑和動搖。但在往往在這種時候跟隨買入,非但不一定能在風口“起飛”,反而可能會變成給大家買單的“冤種”。
在投資中犯這種錯並不是因為你不夠聰明或者技術不好,這背後其實是“近因效應”這個認知陷阱在作祟。
一、我們的認知是如何形成的?
近因效應,簡單來説,就是指人在決策的過程中,非常容易過度地受近期事件的影響。
A股投資裏有句話:一根陽線改變情緒,兩根陽線改變觀念,三根陽線改變信仰,這其實就是近因效應最真實形象的寫照。
總是聽人説,“人都是非常短視的”、“韭菜的記憶只有3秒”,這些話其實真的是有一定科學依據的。
想要知道近因效應為什麼會産生,就不得不提到一個記憶現象——系列位置效應(serial-position effect)。
1885年,德國心理學家赫爾曼·艾賓浩斯在研究人類大腦記憶規律的事後,做了一個試驗:他先是給試驗的參加者看一組單詞表,然後再讓他們憑記憶不按順序寫下他們所記得的單詞。
他進行了多次同樣的試驗,但都得出相同的結果:列在單詞表開頭和結尾部分單詞被記住的成功率更高,而中間的單詞被回憶起來的成功率更低。
對於開頭部分的內容回憶成功率高的現象被稱作“首因效應”(primacy effect),對於結尾部分回憶成功率高的現象則稱作“近因效應”(recency effect)。
首因效應比較容易理解,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它還有個更通俗易懂的名字叫做“第一印象”,指人們通常對一個人最初接觸時的資訊形成“先入為主”的鮮明印象。
而近因效應則是指在對某個人或者人整體印象的形成過程中,最近獲得的資訊比原來已知資訊對你産生的影響更大。
1957年,美國心理學家A·盧琴斯的研究發現,在有兩個或兩個以上意義不同的刺激物依次出現的場合,印象形成的決定因素是後來新出現的刺激物。
例如,在介紹一個人的時候,前面先講他的優點,接著 “但是”,講了許多缺點,那麼後面的話對印象形成産生的效果就屬於近因效應。
所以也不難理解,為什麼一些基金或者理財産品只要做出了比較亮眼的短期業績,不管以前做得有多爛,都很容易給大家留下“好”産品的印象;相反,一些産品雖然長期業績還不錯,只要短期沒有跟上漲或者出現了一些下跌,很多人就會開始對它産生質疑。
二、近因效應和線性外推
在資本市場中,近因效應對投資者認知市場和決策産生的影響更為顯著:投資者會無意識地放大短期市場的重要性,使得對市場的認知出現偏差。
正是因為近因偏見的存在,大多數投資者更傾向於“把趨勢當朋友”。
就像在拋擲硬幣的遊戲中,如果連續4次都是正面,那麼你大概率會覺得接下來的一次還是正面。
在宏觀經濟的角度來看,近因偏見可能導致市場出現過度的波動。
在牛市期間,人們往往忘記了熊市的存在,很多人覺得最近漲了就認為會一直漲下去,出現過度樂觀的情緒。同理,如果最近跌得多了,很對人也會認為會一直跌下去,就會感覺世界末日到了一樣。
這就是近因效應——大跌之後人民普遍悲觀,大漲之後人民普遍樂觀。
近因效應也是導致我們出現“線性外推”思維的元兇。
“線性思維”是一種單向的、均勻的、直線的思維方式。就y=ax+b這種大家都熟悉的簡單函數一樣,y 隨著輸入x的變化而可預期的、均勻的變化。
投資中的線性外推思維,指的是投資者根據過去幾年一家公司的業績和股價走勢,簡單的認為,明天和昨天一樣。
如果一家公司業績很好,多數投資者會認為未來幾年,該公司仍然會維持高景氣,但實際上在漲的只是估值。前幾年“抱團股”的拔估值行情就是典型的例子。
在2021年春節後,在此前號稱會“永續”增長的核心資産“團滅”、而一些長期趴在地上的週期股,比如化工、有色、基建股開始飛漲時,很多人就覺得很奇怪,甚至覺得這個市場出問題了,但這其實也是近因效應的集中體現。
當時市場上有很多年輕的投資者,包括一些年輕的基金經理,根本沒有經歷過幾輪完整的牛熊週期。他們已經對幾年前大盤藍籌核心資産的上漲産生了“認知依賴”,隨之認為現在進行的趨勢會成為未來永久的趨勢。
我們活在一個複雜的世界裏,變數是不可控的,事情總是以非線性的方式發展。但近因誤差會讓我們的投資中出現盲點、忘記很多事情既有的週期規律。
投資者容易在各種短期熱點中迷失也是同理。如果目光只局限于短線的漲跌,而忽視市場歷史上長期的走勢和估值,則可能陷入投資中近因效應的陷阱。
三、如何克服近因效應?
那該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
不幸的是,近因效應是我們大腦儲存資訊和形成認知的一種方式,想要克服是非常難的。
但意識到近因效應的存在,並了解近因效應對我們的認知、情緒和決策的影響後,我們可以更加理性地對待他人的行為和決定,不會被一時情緒所左右。
避免被近因效應影響的另一個辦法,就是減少它發生的可能。
例如,當你面對過多的資訊時,近因效應潛在對你産生影響的概率也會增加。
在當前的環境下,我們最不缺的就是資訊。只要你有時間,可以24小時不間斷地獲取全球財經資訊。
各大媒體常使用吸引眼球的標題,再加上各利益相關方的鼓吹,比如基金公司積極發佈相關熱點主題基金,今天出來一個元宇宙、明天再來一個科特估,使得投資者就像格雷厄姆在《聰明的投資者》中描述的一樣:“急不可耐的交易者就像是夏日田野裏呼嘯的蝗蟲,從一隻股票跳到另一隻股票。”
在這個過程中,有選擇的甄別資訊、認清自己的投資目標並保持投資紀律至關重要。不要忘記長期事物發展的規律,無需過度糾結于眼下發生的事情。
(責任編輯: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