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是優質稀缺的耕地資源,被譽為“耕地中的大熊貓”。它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重要根基,在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和經濟社會穩定發展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當前,我國黑土地保護工作進展怎樣,如何綜合施策做好黑土地保護?
探索技術模式
在我國,黑土地主要分佈在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地區,這一區域黑土地集中連片分佈,被稱為東北黑土區。東北黑土區糧食年産量約佔全國糧食總産量的五分之一,是玉米、粳稻等商品糧主要供應地,糧食商品量、調出量均居全國首位,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産基地。
然而,由於東北黑土地開墾以來一直處於高強度利用狀態,土地肥力長期透支,加上重用輕養、土壤侵蝕等原因,導致黑土地有機含量下降、土壤肥力下降、理化性狀與生態功能退化,黑土地出現了變薄、變瘦、變硬、變黃等一系列退化現象。這與長期以來經營粗放、“重種輕養”的不合理農業耕作制度和生産建設活動有關。這種農業生産和經營方式嚴重影響黑土地可持續利用,阻礙農業和區域可持續發展。
為加強黑土地保護利用,我國自2015年起實施“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項目,引導各地因地制宜、綜合施策,培育肥沃耕作層,提升耕地品質。2022年8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黑土地保護法》正式施行,對完善黑土地保護體制機制、保持黑土地優良生産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在黑土地保護與利用過程中,我國科技工作者深入生産一線,結合區域氣候、地形、土壤類型及生産特點,探索出一批可推廣、可複製、能落地的黑土地保護利用技術模式。這些模式包括:針對松嫩平原中東部中厚層黑土、三江平原草甸土區的黑土層保育模式,針對侵蝕區薄層黑土、原生薄層黑土和暗棕壤等黑土層淺薄土壤類型的培育模式,針對松嫩平原西部風沙乾旱區的保護性耕作模式,針對原生障礙型土壤的障礙性土層消減快速培肥模式,針對坡耕地的控蝕增肥模式,以及針對水田的水稻秸稈還田增碳保肥模式。這些模式已在我國黑土區進行大面積推廣應用,顯著提升了土壤養分儲備和供應能力,增強了土地綜合生産能力。
面臨諸多挑戰
儘管在黑土地保護與利用方面取得顯著進展,但我們仍面臨諸多挑戰。
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存在難度。雖然免耕、少耕等保護性耕作技術已在一些地區推廣,但在更廣泛的區域推廣這些技術仍面臨挑戰,包括農民對新技術的接受程度、技術實施的成本和效益平衡等問題。
土壤健康狀況評價不全面。高強度人為利用土壤的健康狀況評價工作開展不足,不同土壤健康評價方法的適用性及其優劣仍不明晰,導致在實際應用中因難以選擇最合適的評價方法而影響評價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科技創新與轉化不夠。儘管科技創新在黑土地保護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等方面還存在短板,需要進一步強化科技支撐。
政策和法規的執行力度仍有提升空間。雖然已有相關的政策和法規支援黑土地保護,但在實際執行中可能存在力度不夠、監管不嚴等問題。
農業結構調整還需加強。在加強糧食生産的同時,實施輪作是保障黑土區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重要手段。但在東北黑土區部分區域,玉米連作現象較為普遍,長期連作玉米不僅消耗土壤中的養分,還容易導致病蟲害的發生和蔓延。此外,在同一塊土地上連續種植大豆,會導致土壤中大豆特定病蟲害的增加,加速土壤養分的失衡。因此,需要進行農業結構調整以適應黑土地保護的需求。
構建長效機制
為做好黑土地保護與利用工作,需從政策、技術、管理等方面綜合施策。
加強政策法規建設。制定和完善黑土地保護的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確保有法可依。實施黑土地保護紅線制度,明確保護範圍和界限。建立健全黑土地保護監管機制,明確監管部門職責和許可權,逐步實現政府主導、農業生産經營者實施、社會參與的保護機制。加大對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確保法律法規威懾力。建立黑土地保護長效機制,持續開展黑土地保護與利用工作。
加大科技創新與推廣。加大科研投入,開展黑土地退化機理、保護技術和修復技術的研究。推廣保護性耕作、輪作休耕、秸稈還田等保護技術。建立科技示範基地,展示和推廣黑土地保護的新技術和新方法。
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優化種植結構,推進輪作種植制度。結合東北黑土區不同區域的土壤養分及氣候特點,推廣適宜的作物和品種。積極發展生態農業、綠色農業,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
建立黑土地生態補償機制。優化現有生態補償機制實施方式,對保護黑土地的農民和地方政府應給予經濟補償。同時建立完善的生態補償監督保障體系,不斷提升生態補償實施效果。
加強資金投入與保障。加大財政投入,設立黑土地保護專項資金。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黑土地保護項目。
加強監測與管理。建立黑土地品質監測網路,定期對土壤品質進行監測和評估。加強對黑土地保護項目的管理和監督,確保政策措施得到有效執行。
(責任編輯:譚夢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