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遷新居的余其虎夫婦
在勝利新村新修的路旁,記者見到了半個月前剛剛從山上搬下來喜遷新居的7組余其虎夫婦,他家是全村最後一家搬遷下來的。
“別的戶2014年就搬下來了,您家怎麼才搬?”
“現在不是政策好嘛,以前搬不起。”面對記者的提問,余其虎顯得既欣慰又有點不好意思。
今年46歲的余其虎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已經17歲的兒子患有先天性脊椎疾病,才讀小學四年級,平時寄宿在親戚家,年長6歲的姐姐照顧。余其虎患有肺氣腫,不能下山打工,在山上一年的收入就靠6畝老鷹茶。
勝利村村主任王東向記者介紹説,精準扶貧以來,余其虎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享受易地扶貧政策,新蓋的90平方米的房子,造價9.7萬元,個人只需花費6千元。另外,針對他家的情況,除申請納入低保外,幫扶養雞40隻,同時擴大茶葉種植面積到10畝,助其增收。
越逼近山頂,路越險要起來。水泥砌的規整臺階變成了泥壅的高低不等的山石階,砸開的青石露著牙口,白花花的像漢白玉。“這是王叔前幾天帶人剛剛修的。”同行的永和鎮扶貧移民局幹部廖琴芳邊走邊説。就在十幾天前,仍然擔任3組組長的老人,帶領12名漢子,花了11天時間拓寬2組通往3組的路。2、3組村民已全部搬遷到山下,山上種著茶樹、苞米和中草藥。
“這麼快?吃什麼?怎麼修?”
對記者的驚愕,王叔回答起來輕描淡寫。山上有石頭,就地取材。中午帶著乾糧,馬鈴薯、山芋、饅頭扔火裏燒來吃。這也讓記者弄清楚了,沿路每隔幾個大“之”子就可看到的黑魆魆的灰燼是怎麼來的了。這條800米的路,前後僅花了村集體1萬4千元,是十幾條漢子一錘一錘砸出來的。
老支書背了一簍子苞米下山
王叔的輕描淡寫是有原因的。下山的時候,同行的幾位大多已經腿酸筋乏,王叔在背簍裏裝滿了苞米棒,不動聲色的,一步一步穩重地走。經過一處峭壁上路的拐角,老人説,這段路是鐵道兵開鑿出來的,當年一個16歲的娃娃兵從這個豁口滾下了山。
尋著竹杖的方向下望,一千一百米之下,目光穿透雲靄,碧綠的大渡河靜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