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組:習近平當時辦鐵業社和代銷點,起到了方便群眾的作用,但在那個時代背景下,政策上允許這種小規模的集體産業嗎?
石春陽:當時的政治和經濟環境下,國家以糧為綱,一切以糧食生産為中心,近平搞這些副業,是有一定風險的,很容易被扣帽子。所以,一般情況下,村幹部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過問這些事,也不搞這些副業。而且,當時體制死板,辦這些副業,並不那麼容易。
當時的農副産品公司、供銷社都是國家單位,想跟這些單位合作,並不那麼容易辦成。我們這些農民,説不清道不明的,跟他們打交道都很難。近平當時只有二十歲,他這個人,心裏裝著老百姓,又有一股闖勁,他克服困難,最終還是把事情辦成了。
近平對政策方面把握得很嚴謹。鐵業社給村裏人打農具、修農具是不盈利的,完全免費。給縣上供貨,是近平親自去跑的。我們梁家河村黨支部與縣農副産品公司公對公,沒有問題。代銷點也是非營利性質的,近平先跟供銷社賒賬,把東西“批發”回來,原價賣給社員,一分錢都不掙,為社員的生活提供便利,這與當時的政策不抵觸,也沒有問題。
鐵業社和代銷點給村裏實實在在帶來了好處。按現在的新詞來説,是“優化物流,整合資源”。當時,近平讓鐵匠主管鐵業社,讓他的手藝能夠“學有所用”,每天打鐵可以掙工分,不用下地幹活。他讓村裏一個叫石鳳蘭的女社員當代銷員,她是個年輕人,有文化,會算賬,每天銷售這些日用品就可以掙工分,也不用下地幹活。
這兩個人各管一攤,表面上看是浪費了兩個勞力,而實質上卻節省了其他社員去文安驛公社修農具、打煤油、買日用品的時間,他們可以利用這個時間下地幹活掙工分。壯勞力一天能掙10分工,最多能達到12分,這些工分與生活是密切相關的,可以換糧食、換錢。可以説,農民的生活全都靠這些工分維持。所以,近平辦的代銷點既不違背政策,又是便民惠民的好事情。
類似這樣的實事好事,近平在短短兩年時間裏還辦了很多。
他辦了一個縫紉社,組織我們村的婦女勞力,集中在一起做衣服。我們農村人,因為整天干活,衣服褲子磨損得多,一件衣服穿不了多久就壞了,經常要縫縫補補,實在爛得不行了再做新衣服。如果自己在家縫衣服,像那些單身漢就縫不好,新衣服就更不會做了。幹了一天活,天都已經黑了,婦女還要在昏暗的油燈下穿針引線,十分辛苦。
近平辦了縫紉社之後,社員把要縫的衣服交給在縫紉社勞動的婦女。縫紉社的婦女根據每天縫補衣服的數量掙工分,其他社員節省出縫補衣服的時間去勞動,可以掙到更多工分。這種分配方式很合理,受到大家歡迎。近平讓社員發揮各自長處,把村裏的生産和生活安排得十分順暢。
近平當了支書以後,提出要解放勞力,把社員從家庭事務中解放出來,投入糧食生産中,所以他就辦了磨坊,讓社員都到磨坊來磨面。在這之前,村裏人都是用石碾子磨面,套上毛驢,再搭上一個勞力。毛驢一圈一圈拉,人還得用笤帚往裏面掃,費時費力,半晌也磨不出多少面。
機器這種東西真是厲害,一千頭毛驢也比不上它。一台柴油磨面機,只需要一個人來操作,就把整個村子磨面的活兒都幹了,而且磨得又快又好。磨坊也是給村裏人免費服務的,不收一分錢,連柴油機燒的柴油都是隊上花錢。這樣,不僅人力解放了,連毛驢也解放出來了,這些解放出來的生産力都可以投入農業生産中。
辦沼氣,辦鐵業社、代銷點、縫紉社、磨坊……近平當我們的村支書,在一兩年內做的這些事情,就像我們國家現在建立的社會保障體系。政府給人民提供多方面的保障和福利,比如教育、安全保障、醫療保障、公共服務,本身是不盈利的,而是切實解決老百姓的生活需求,讓人民生活沒有後顧之憂。人民生活得幸福,不用為了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而奔波,就能發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為國家建設出力。國家建設得富強了,人民就能得到更多的保障和福利,形成良性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