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是引流工具 追逐流量須有邊界
《法治日報》記者近日調查發現,未成年人成了一些博主的“流量密碼”,孩子的童年生活、校園日常等全程被網路包裹注視,不少短視頻中還充斥著商業氣息,“網紅兒童”配闔家長演戲成了産品推手,劇本痕跡明顯。更有甚者,一些“網紅兒童”在視頻中打扮性感成熟,跳著火辣舞蹈,評論區裏夾雜著低俗的言論。
社交媒體時代,內容生産遵循著流量邏輯,什麼有流量,什麼就可能成為內容生産者追逐的賽道。天真無邪、乖巧可愛的孩子,無疑能打動受眾、吸引眼球。因此,曬娃的短視頻,也一直是短視頻領域的一個熱門“賽道”。但與家長單純分享孩子日常的行為不同,一些家長、機構將打造“網紅兒童”當作吸引流量的工具,把未成年人帶入網際網路經濟中,會損害未成年人的發展權益,不利於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成長。對這些行為,必須明確邊界、嚴格規範,共同呵護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
從現實來看, “網紅兒童”的背後,不僅僅是家長為了博取流量的主動選擇,也有行銷機構的深度運營,這背後已經形成了從開通賬號、確定人設到運營推廣都有一對一的具體方案,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産業鏈。
家長在社交媒體曬娃無可非議,法律目前並未明文禁止未成年人作為短視頻的主角或者參與方之一,但並不意味著拍攝發佈含未成年人視頻不受任何限制。從一系列政策文件來看,嚴格限制未成年人參與網路表演,嚴厲整治利用“網紅兒童”牟利,已經是政策共識。2021年,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出臺規定,就要求嚴管嚴控未成年人參與網路表演,對出現未成年人單獨出鏡或者由成年人攜帶出鏡超過一定時長且經核定為借助未成年人積累人氣、牟取利益的直播間或者短視頻賬號,或者利用兒童模特擺出不雅姿勢、做性暗示動作等吸引流量、帶貨牟利的賬號依法予以嚴肅處理。今年7月,中央網信辦在全國範圍內部署開展為期兩個月的“清朗·2024年暑期未成年人網路環境整治”專項行動,也明確重點整治利用“網紅兒童”牟利,惡搞兒童博取關注、賣慘引流,採取劇情電臺、語音旁白等方式,誘導脅迫未成年人變相參與直播等問題。
網際網路時代,未成年人主動觸網或被推向網際網路的場景所在多有,都可能為他們的成長帶來風險和隱患。未成年人網路保護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也成為一道社會治理難題,面臨著複雜的挑戰。
在網際網路時代,保護好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呵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長,首要就是要堅持最有利於未成年人的原則。兒童以“網紅”的身份出現在短視頻裏,背後站著的往往是短視、急功近利的家長。一些家長和機構熱衷打造“網紅兒童”,這種做法固然可能為家庭、機構帶來收益,但卻是以犧牲孩子的健康成長為代價。比如,為了達到理想的兒童表演效果,不少“網紅兒童”背後的策劃者精心為兒童表演者設定人設和搭建表演場景,從孩子的穿搭、講話內容到人設上都呈現成人化趨勢。讓孩子過早接觸成人世界,表現與其身份不匹配的言行,也就意味著“童年的消逝”,這將為孩子帶來心理上的傷害和價值觀上的誤導。這種犧牲兒童發展權益換取經濟利益的行為,應該被堅決叫停。
對於平臺來説,“網紅兒童”可能迎合了部分受眾的閱看需求,將為平臺帶來流量。但如果這種流量是利用兒童製作“軟色情”“軟暴力”等擦邊視頻帶來的,那它就是一種“毒流量”,應該堅決摒棄。平臺要通過強化內容審核、改善演算法推薦機制等方式,進行引導和規制,而不是任其氾濫。
不能否認的是,雖然《未成年人網路保護條例》《關於規範網路直播打賞加強未成年人保護的意見》等法規及規範性文件不斷完善,但“網紅兒童”這一身份仍然處於法律的灰色地帶。對未成年人參與網路活動進行的界定還不夠明晰,這無疑增加了治理難度。凈化網路環境,還兒童清朗空間,也提醒有關部門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為強化監管、提升治理能力提供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