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起暢通無阻的教育科技人才“傳動鏈”
12月20日,澳門將迎來回歸祖國25週年。
25年來,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與社會各界攜手並進,積極探索適合自身的發展路徑。特別是在教育和科技領域,澳門正逐步構建起一條暢通無阻的教育、科技、人才“傳動鏈”,為澳門的可持續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在近日舉辦的內地與澳門基礎教育高品質發展交流研討會上,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及青年發展局代副局長蔡敏芝表示,在中央政府和祖國各地的大力支援下,澳門積極構建與內地多領域多形式的交流合作,推動教育高品質發展。未來,澳門將繼續深化與內地的交流合作,培養新時代優秀人才。
教育合作促進區域發展
12月9日,澳門大學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校區交地暨奠基儀式舉行。該校區計劃于2028年8月投入使用,增設醫學院、資訊學院、設計學院、工學院、交叉研究院及高等研究院。
澳門大學是澳門唯一一所國際化綜合性研究型公立大學,實施國際化現代大學管理模式,致力於培養更多愛國愛澳人才,創造更多科技成果。
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在交地暨奠基儀式上説,該校區和現有校區將實行一體化管理,這是“一國兩制”賦予澳門大學的獨特優勢。
宋永華非常關注高等教育在大灣區科技創新中的作用。“大學、城市、區域共生共成長。高等教育促進區域發展,但高等教育自身發展也得益於強大的經濟推動。”宋永華此前在2024大灣區科學論壇上説,目前,澳門大學正與大灣區高校、企業在中藥現代化創新、微電子領域成果轉化等方面開展聯合攻關。
無獨有偶,今年9月,濠江中學附屬橫琴學校在珠海開學。這是內地第一所澳人子弟學校,首批256名學生均為澳門居民子女。
濠江中學校長尤端陽曾表示:“希望將來學校不僅可以招收澳門學生,也可對內地學生開放,實現澳門和內地學生共處一校,相互學習、共同成長,成為在一起幸福生活的‘琴澳一家人’。”
澳門大學、濠江中學附屬橫琴學校正是澳門與內地教育合作與創新的生動實踐。
相關數據顯示,在教育方面,澳門2024年教育預算開支為141.3億澳元;為打造澳門高標準教育體系,《澳門高等教育中長期發展綱要(2021—2030)》《非高等教育中長期規劃(2021—2030)》《澳門青年政策(2021—2030)》等相繼施行。
科創合作賦能多元産業
近年來,得益於“一國兩制”制度優勢,澳門持續加強與內地特別是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在科創方面的合作,為推動大灣區西岸人才培養和科研創新奠定堅實基礎。
“人才、技術和模式三大科技創新重要因素齊聚,才能在基礎科學研究、關鍵技術研發及跨界合作上爭取更大突破,落地更多、更豐富、更務實的合作成果,推動科技創新高品質發展。”澳門大學河套積體電路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江洋説。
時下,在33.3平方公里的澳門已崛起10所高等院校和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時間回到2023年5月21日,一顆名為“澳門科學一號”的衛星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成為內地與澳門合作研製的首顆空間科學衛星,也是國際首個低傾角監測低緯度地球磁場與空間環境的衛星。
“澳門科學一號”衛星項目首席科學家張可可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未來“澳門科學二號”衛星升空後,將和“澳門科學一號”衛星組成星座,形成全球第一個高精度地球磁場三維立體觀測系統。他們正在橫琴設立兩個新的實驗室,用來研究地球模型數據和地球磁場應用。
相關數據顯示,隨著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的不斷深入,已有接近800家澳門科技企業選擇在橫琴註冊,青年群體的創新創業活動正逐步成為推動澳門産業多元化發展的新動力。
在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研究院橫琴人工智慧與數字技術中心執行主任汪亞君眼裏,未來更好的創新模式一定是政産學研融合的創新,粵港澳大灣區匯聚一大批大型數字科技企業的濃厚産業氛圍,已經為相關科學研究、應用開發以及人才培育提供了豐厚的生長沃土和廣闊的發展空間。(記者 羅雲鵬 龍躍梅 葉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