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前不註冊社交賬號!杭州一學校發倡議,引發熱烈討論
這幾天,杭州二中白馬湖學校向全體師生,發出了一封《關於合理使用社交媒體倡議書》,建議同學們在16周歲之前,儘量遠離社交媒體,不註冊社交賬號。
這條倡議,很快就引起了大量討論。
其實就在上個月底,澳大利亞聯邦議會參議院也投票通過一則法案,禁止該國16歲以下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體,違反的社交媒體平臺將面臨最高5000萬澳元的罰款。
關於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體賬號,為什麼關注度和討論度都這麼高?杭州二中白馬湖學校發出倡議背後,又有什麼樣的考慮?
杭州二中白馬湖學校發出的倡議
學校倡議——
16周歲前不註冊社交賬號
建議家庭設置“無手機時段”
杭州二中白馬湖學校發出的這封倡議書,總結起來一共兩點:
首先,同學們在16周歲之前,應儘量遠離社交媒體,不註冊社交賬號。
第二,家長們在家裏減少使用社交媒體的時間,監督孩子遠離社交軟體。
潮新聞記者採訪了學校相關負責老師,制定發佈倡議書,學校是經過了綜合考慮的。
“現在不光是成年人,社交媒體在未成年人的生活中使用也很普遍,它在帶來便利與樂趣的同時,也給青少年的成長帶來了諸多隱患。”老師們坦言,大量不良言語、行為和扭曲的價值觀,通過社交媒體侵蝕孩子的心靈。
青少年正處於身心快速發展、價值觀逐漸成型的關鍵時期,社交平臺上複雜的資訊極易干擾他們的判斷,誤導語言,誘發錯誤行為。沒有社交媒體的干擾,他們將有更多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知識學習、興趣發展、身體鍛鍊之中,去探索現實世界的奇妙,與身邊的人建立更真摯的情感。
學校其實早就有這個想法,不久前剛好看到了澳大利亞聯邦議會參議院投票通過法案,禁止該國16歲以下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體的新聞。根據這一法案,如果社交媒體平臺系統性地未能阻止16歲以下人群擁有賬號,將面臨最高5000萬澳元的罰款。
綜合這些情況,學校就擬定了這份倡議書。
不過,從倡議發出到具體落實,其實並不是靠短短幾句話就能實現,而是需要制定一些可行的舉措。
“倡議相當於一個界限,把規矩定下來,不建議同學做這件事,給他們劃一條紅線,但真要落實,還是重在體驗,讓他們感受沒有手機的美好,自發形成習慣。”為此,學校初步設定每個月第二周的週六上午,為無手機時段,建議家長和孩子一起戒斷手機,“家長是孩子成長的第一任導師,放下手機跟孩子一起閱讀、散步,做一些親子活動,體驗一種沒有手機的生活狀態,進行總結和復盤,久而久之就會形成慣性,養成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在老師們看來,當家長放下手機,就能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孩子們身上,傾聽他們的心聲,與他們一同玩樂、學習,見證他們成長的每一個瞬間,這必將有助於孩子們形成積極健康的心理和正確的價值觀。
現狀調查——
從一隻智慧手錶開啟低齡社交
他們在社交媒體上“跌跌撞撞”
為什麼學校這麼關注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體?現在的學生社交媒體使用現狀如何?一線教學的老師們,從孩子們身上,看到了很多故事,也得到了很多警醒。
“現在帶班的一個明顯感受,是孩子説髒話的現象更嚴重了。”葉老師是杭州一所初中的初二班主任,當眼前一張張稚氣未脫的臉,説出一句句不堪入耳的髒話時,巨大的反差感,總讓她心焦,“不僅下課説,上課也會説,有些還是女生,就是已經養成了習慣,自己都是無意識的。”
葉老師和其他老師探討這個話題時,還進行過原因追溯。“很明顯,就是社交網路上一些不太好的內容,包括短視頻的誘導等等,讓這些孩子過早地接觸到了一些劣質內容,他們會覺得很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良風氣。”
另一所初中的黃老師,也有類似感受。
“網路上的內容刺激,學習就顯得無聊枯燥。”黃老師所在的學校,對學生使用手機管理嚴格,不允許帶入學校,但就是每天放學回家這點時間,還是有同學管不住,“尤其週末過後會更明顯,有的同學週一上課都打瞌睡。這週一剛批評了一個學生,就是這種情況,拿著手機看短視頻、打遊戲到淩晨三四點。”
另一種擔憂,是關於飯圈文化。
“年齡太小,在社交媒體上太容易被帶歪,尤其飯圈文化涉及到網暴、極端,小孩子很難辨別。”有老師説,網路隱藏了使用者的資訊,給足了安全感,但也滋生了煽風點火、肆意發泄的情緒,“覺得網路上可以隨便亂説話,反正不用負責任,這些不正確的言論和三觀,都會對未成年人産生不良引導。”
陳春巧老師在杭州二中白馬湖學校任初一班主任,關於班級學生社交賬號的使用,她一直都在關注。
“暑假家訪的時候,就跟家長、孩子簽訂了一份電子産品使用協議書,對使用手機的時長、社交媒體的使用規範等,都進行了約束。”陳老師觀察發現,同學週末使用手機,每天時長以20分鐘居多,少的不碰手機,多的有2小時。
在陳老師看來,社交媒體發達後,孩子們打開了一片更廣闊的天地,但也面臨社交陷阱,“青少年缺乏篩選資訊的能力,更容易被一些不太好的文字、照片、視頻影響,受到暴力、誘導性消費等誤導,網路社交還會給人一種虛假的得到感。”
在小學生中,社交媒體賬號,可能從一隻智慧手錶開始。
“手錶可以加好友、加群聊天,隨著年級升高,完成一些作業需要接觸到手機、平板電腦。”杭州二中白馬湖學校六年級班主任樸老師觀察過班裏孩子的社交媒體使用情況,女生會聊天追星,男生會聊遊戲看視頻,“非常現實的情況是,最終能否健康合理使用,與孩子自身約束能力和家庭管理息息相關。”
觀點碰撞——
告訴孩子“不要這麼做”
也要告訴他們可以怎麼做
杭州二中白馬湖學校的這份倡議發出後,很多老師在朋友圈進行了轉發,得到不少家長的點讚。
有家長感嘆太及時了,尤其家有青春期的孩子,光靠家長真的不太好管。
“短視頻這些媒體平臺‘綁架’了許多人,心智不成熟的孩子很容易被洗腦。”有家長説,孩子愛看搞笑類短視頻、無腦短劇和一些網路小説,感覺很上癮,有時候以完成作業為“擋箭牌”要走手機,一言不合就刷起了短視頻,“到了小學五六年級,班裏就有女生寫網路小説,很多梗我都沒聽過,有些還是言情類的,説實話傳遞的價值觀都不是我們主流推崇的,很擔心她三觀不正。”
還有家長坦言,社交媒體並沒有進行內容分級,有些短視頻裏血腥暴力,還有女性穿著暴露,“有些是擦邊內容,兒子刷到,我在旁邊看著都覺得很尷尬。”
當然也有網友有不同看法——社交媒體低齡化,確實加大了讓孩子形成錯誤價值觀的風險,但利用得好,同樣可以開闊孩子的視野。在網際網路上,就有媒體開展對於澳大利亞聯邦議會參議院通過16歲以下人群禁用社交媒體法案的投票,3000多名網友參與,其中超半數網友表示支援,近三成網友持中立態度。
“學校發出倡議,是表明一種態度,往大了説,是如何辯證地看待電子産品和網路媒體的使用,讓孩子們未滿16歲不註冊社交媒體賬號,是一種價值引導,而不是強制杜絕。”樸老師説,學校發出倡議後,六年級正在策劃組織一場關於社交媒體使用的探討活動,“讓孩子不要使用社交媒體,同時也通過家庭會議,班級公約等形式引導孩子們‘遠離’後該怎麼做,可以做什麼。比如用豐盈的課餘生活,來代替社交媒體的使用,豐富的家庭生活,可以讓他們花時間做更有意義的事。”
陳春巧老師説,不可否認,社交媒體上也有一些優質的內容輸出,比如科普類、文化類的視頻等等,一些書本上的知識,通過更加豐富生動的方式呈現,激發了孩子的探索慾望,讓他們更能學習和接受。
“未成年的孩子缺乏辨別能力,他們不註冊賬號,老師、家長可以幫助進行內容的把關篩選後,再推薦給他們。”比如追星,陳老師坦言,相比“一刀切”的反對,其實追什麼樣的“星”才是關鍵,“我們初一年級上到革命單元,就會建議孩子跟父母一起觀看相關電影,追該追的星,也是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