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教育>

助推天府文化精準傳播 《文明互鑒與文學研究》集刊首發式舉行

2024-12-02 15:56

來源:中國網教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12月1日,《文明互鑒與文學研究》集刊首發式暨學術論壇在成都大學召開。本次會議由成都大學文明互鑒與“一帶一路”研究中心、成都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主辦,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一帶一路”與巴蜀文化數字化工程重點實驗室協辦,共有來自全國各地20余所高校60余位學者參會。當日的開幕式在成都大學原副校長、文明互鑒與“一帶一路”研究中心主任、《文明互鑒與文學研究》集刊主編楊玉華的主持下拉開序幕。

促進了不同文明間的交流與融合

為發展弘揚巴蜀文化指明新方向

“《文明互鑒與文學研究》集刊的誕生,是學校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深化國際人文交流合作、實施‘振興文科’戰略的具體實踐,有助於推動天府文化、中華文化精準傳播,促進全球文化多樣性保護與發展。”成都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馬勝在集刊首發式致辭時,介紹了成都大學的發展情況以及該校對於《文明互鑒與文學研究》集刊的支援。

“《文明互鑒與文學研究》集刊的創辦為‘重寫文明史’搭建了一個開放、包容的學術交流平臺,旨在促進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學研究成果的交流與碰撞,加深對各國文學作品中所蘊含的人文價值和精神內涵的理解。”四川大學教授、成都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名譽院長曹順慶教授致辭,肯定了成都大學“一帶一路”與文明互鑒分中心的建設成績,並從“重寫文明史”的角度指出《文明互鑒與文學研究》集刊的學術價值。“通過文明之間的對話與交流,增進國家間的相互了解和信任,為解決全球性問題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文明互鑒與文學研究》集刊不僅是四川省哲社刊物大家庭中的一員,更以其獨特的學術視角,聚焦于文明互鑒視角下的文學研究,為國內外學者提供了交流思想、分享成果的寶貴平臺,促進了不同文明間的交流與融合,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了四川智慧與力量,為發展弘揚巴蜀文化指明瞭新方向、提供了新契機。”四川省社科院黨委書記劉立雲在致辭時,介紹了省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的歷史及科研情況。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一直致力於推動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文明互鑒與文學研究》集刊的創刊和首發不僅是一本新書的誕生,還是一個新學術交流平臺的啟動。”清華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劉石致辭時表示,“基於這一平臺,不但能夠促進學術交流,為國內外學者提供展示研究成果、交流學術思想,還能夠通過文學研究加深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促進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文明互鑒與文學研究》集刊的首發,不僅是成都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也是我國學術界在文明互鑒與文學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成果,認為學術期刊應該立足中國,挖掘歷史,把握當代,聚焦我國發展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作出有思想穿透力和理論説服力的科學解答。”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研究會理事長劉曙光在致辭時表示。

集刊增強文明互鑒意識

助力國家文化發展戰略

“它不僅彰顯了我國文化自信的深厚底蘊,也體現了我們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深刻理解和積極踐行。”成都市社科聯(院)黨組書記邵波在致辭時,肯定了《文明互鑒與文學研究》集刊所呈現的高水準學術研究和成果,認為《文明互鑒與文學研究》集刊是新時代背景下文學研究領域的一次重要成果,更是對“一帶一路”倡議下文明交流互鑒理念的生動實踐。

在《文明互鑒與文學研究》集刊贈書環節,《文明互鑒與文學研究》集刊主編楊玉華教授分別向成都市圖書館文獻采編部主任劉偉和成都大學圖書館館長桂世權教授贈書,並接收捐贈證書。

當日的學術論壇,在成都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羅文軍和《文明互鑒與文學研究》集刊編輯部主任劉曉萍主持下展開。清華大學教授劉石、北京大學教授劉曙光、《新華文摘》編審陳漢萍、《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科版)主編王佃啟,四川大學教授曹順慶、蔣曉麗、彭邦本、金惠敏、饒龍隼、王兆鵬、原祖傑,西南民族大學原校長曾明、四川旅遊學院校長王川,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院長李怡、黨委書記傅其林,《揚子江文學評論》副主編何同彬、《四川大學學報》(哲社版)常務副主編周維東、《民族學刊》主編王玨、《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常務副主編唐普、《蜀道研究》副主編羅建新,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艾蓮、智庫工作處處長翟琨,四川大學出版社社長侯宏虹、雲南大學教授段從學、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劉佔祥,四川師範大學影視與傳媒學院院長陳佑松、四川輕化工大學人文學院院長萬燚、西華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潘殊閒、成都圖書館文獻采編部主任劉偉,成都大學社科處處長劉茜、圖書館館長桂世權、期刊中心主任劉濤、高端外專王亦歌、外國語學院教授姚連兵,成都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袁聯波、副教授邱嵐等專家學者參會併發言,深入探討了《文明互鑒與文學研究》集刊的學術定位與發展路徑、學術期刊編輯工作的實踐經驗與專業洞察、文明互鑒的理論構建與實際應用價值、文學研究在推動文明互鑒進程中的功能闡釋與實踐探索等議題。此外,此次學術論壇還舉行了研究生論壇。

“《文明互鑒與文學研究》集刊以‘互鑒共進’‘共融共贏’為原則,立足前沿、著眼實踐、注重創新,堅持學術性、原創性和地域性特色,致力於推動中華優秀文化及巴蜀文化傳承、發展與傳播。”據楊玉華介紹,集刊將聚焦重塑文明觀和重寫文明史、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中國文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蜀學”復興與“學術川軍”、巴蜀文化及其數字化工程、巴蜀文學地理學研究、“一帶一路”文學藝術研究、交叉學科與新文科建設、區域與國別研究等問題,尋找文明新形態的中國答案與文學路徑,旨在以跨國別、跨地域、跨文明、跨文化等諸多視角考察多元文明互鑒背景下的文學研究新路徑,增強文明互鑒意識與地方文化自信,助力國家文化發展戰略。(文/圖 王李科)

【責任編輯:閆景臻】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