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教育>

88.3%受訪者感覺電子收藏夾“吃灰”的現象普遍

2024-11-29 13:46

來源:中國青年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手機記憶體從128GB換到512GB,可新手機使用不到半年,記憶體已告急……山東師範大學本科生王雨一直在被手機記憶體不夠用的問題困擾,“不是在清理記憶體,就是在清理記憶體的路上”。她下定決心,下次再換手機,記憶體一定得選1TB的容量。因為愛囤積各種網路資源,如今不少年輕人的手機記憶體頻頻告急,而有不少人坦言,存了之後很少真正打開看,不少電子資料都在收藏夾裏“吃灰”。你存在這種情況嗎?

前不久,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1001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8.3%的受訪者感覺把資料放進電子收藏夾“吃灰”的現象普遍。僅不到三成的受訪者會經常使用和整理囤下來的資料。改善過度囤積行為,85.5%的受訪者認同樹立“斷舍離”意識。

88.3%受訪者感覺把資料放進電子收藏夾“吃灰”的現象普遍

吳宇智在陜西省的一家事業單位工作,平時很喜歡保存各類網路資源。雖然很多都沒打開過,但是看到同類型感興趣的內容他還是忍不住一鍵保存,“有種囤積上癮的感覺”。吳宇智沒有管理收藏夾的習慣,只是大致根據關鍵詞設了幾個類別,有需要時再去搜索,“我收藏的內容後期利用率大概只有十分之一。”他調侃,如果找不到就重新囤,因此自己收藏夾的“重復囤貨率”是比較高的。他感覺,自己身邊這種喜愛數字囤積卻不充分利用的現象挺常見。

王雨平時喜歡囤積照片和視頻,她每個月會簡單清理手機相冊一兩次,計劃著大學畢業後徹底分類整理一下這些年的“存貨”。“我收藏的很多照片都被我再拿來用過。但是在短視頻平臺上收藏的很多視頻卻‘吃灰’了。”王雨感覺,因為短視頻平臺收藏夾沒有分類功能,收藏多了以後,要翻找之前收藏的某一個視頻的難度很大,就像大海撈針,“這種隨機存儲的內容不像照片有大致的拍攝時間可查,再加上平臺功能不友好,基本上是徒佔空間”。

寧夏大學研究生謝夢坦言,自己存儲下來的電子資料中,只有考研相關的內容“翻牌率”比較高,“因為這是剛需,我必須要進行多次復習,才能把知識吃透。等過了考研的時間,這些資料就被我一鍵刪除了。”謝夢覺得,不同於對考研資料需求的剛性,人們平時囤積的資料可能需求度並沒有自己想的高,所以利用率往往不高。

對於收集下來的各種數字資料,人們的使用情況如何?28.3%的受訪者會經常使用和整理,66.5%的受訪者在想起來或需要用時會偶爾使用,5.2%的受訪者直言囤積後從未再關注過。

調查顯示,88.3%的受訪者感覺把資料放進電子收藏夾“吃灰”的現象普遍。

不掉入數字資料過剩的泥潭,85.5%受訪者認同樹立“斷舍離”意識

吳宇智告訴記者,自己之前存了幾百個表情包,因為一次意外被清空,本來很心疼,可後來發現,刪除這些內容並沒有給自己帶來任何影響,而且如果需要了臨時去找也挺方便的。總結自己的囤積歷程,他建議大家減少盲目的數字囤積行為,“比如平時看到一個內容就想著‘不管用不用得到,先順手存起來再説’,這種想法最好不要有。我自己在這種情況下儲存的內容最後都沒被利用起來”。

改善過度囤積行為,不掉入數字資料過剩的泥潭,85.5%的受訪者認同樹立“斷舍離”意識。

王雨非常認同要做“斷舍離”,目前正在嘗試,“我最近想減肥,就總能刷到各種減肥運動的視頻,過往我肯定會一鍵收藏起一大堆,但這次我只保留了點讚量最高的一個視頻”。

謝夢非常同意這一觀點。“就像一些人喜歡無限制地買衣服,雖然最後衣櫥裏面挂了很多漂亮衣服,但是最終常穿的還是那幾件。我覺得無論是線上下還是線上,大家都應該做到‘斷舍離’。”

受訪者中,05後佔1.4%,00後佔26.3%,95後佔27.2%,90後佔27.5%,85後佔17.6%。男性佔41.1%,女性佔58.9%。

(孫麗萍對此文亦有貢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杜園春

【責任編輯:曾瑞鑫】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