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梁新辟智慧天地,建造憑添綠色新章 這場學術會議在成都召開
“唯一不變的是變化本身。(斯賓塞・約翰遜語)”如果説二十世紀初的新舊産業結合還只是停留在“滑鼠+水泥”的一般性暢想上,那麼隨著人工智慧、萬物互聯等科技熱點的迅速到來,“AI+行業”的嘗試突破在生物、資訊、能源等眾多前沿學科中得到了廣泛應用並取得顯著成效。傳統的學術研究範式也在這一輪人工智慧浪潮中面臨著全新迭代,以期綻放出嶄新的學科生命力。
11月22日—24日,由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指導,西南交通大學、橋梁智慧與綠色建造全國重點實驗室、極端環境岩土和隧道工程智慧建養全國重點實驗室共同主辦的“第一屆橋梁智慧與綠色建造學術會議”暨“第一屆極端環境岩土和隧道工程智慧建養學術會議”在成都舉行,為國內橋隧設計與施工的前沿學術探索再覓新路,辟遠道。據悉,本次會議圍繞“交通強國”戰略、“雙碳”目標等國家重大需求,以“智慧建造、綠色建造、智慧運維”為主題,聚焦橋梁、隧道和岩土工程的最新進展,旨在培育重大原創技術,攻克重大工程建設技術難題,研討智慧與綠色建造領域的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新産品、新材料等,凝聚行業共識,促進前瞻性、先導性、探索性的前沿引領技術研究,強化産學研用融合。
11月23日上午,會議在成都開幕。此次大會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聶建國、朱合華擔任學術委員會主席,40位國家兩院院士及外籍院士、五百餘名行業知名專家參加了本次會議,參會人員近千人。當日的開幕式,在中國工程院院士何川的主持下拉開序幕。
匯聚業內專家菁英
推動我國橋隧事業邁向AI+
“此次會議的召開,不僅可以匯聚各方智慧,探討和推動橋梁建造和隧道建養向智慧化、綠色化轉型,更能為我省乃至全國的橋隧工程建設和發展貢獻力量。”四川省政協副主席楊丹參加開幕式並致辭。他希望,“能緊緊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機遇,聚焦人工智慧和工程建造的前沿交叉技術,推動橋梁和隧道建造領域的技術革新。此外,通過學術交流積極探索橋隧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路徑,加強高校、科研機構、企事業單位的交流合作,共用資源,互補優勢,共同推動行業進步。”
“當前我國土木工程建設正處於發展與變革的關鍵階段,橋梁、隧道和岩土工程作為基礎設施中的關鍵控制性節點,對促進區域經濟、完善交通網路、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具有重要作用,其智慧化、綠色化和可持續化建設,是推動我國土木工程高品質發展的關鍵。值此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際,科技革命與大國博弈相互交織,高技術領域成為國際競爭的最前沿和主戰場,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發展格局。”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主任聶建國院士在開幕式的發言中表示,“本次大會通過高品質學術報告,深入探討橋梁、隧道和岩土工程智慧建造與綠色發展的前沿動態與應用前景,以持續的科技創新推動高品質發展,可謂正當其時。”
“西南交通大學在128年的辦學歷程中,開創了我國軌道交通發展史上多項‘中國第一’乃至‘世界第一’。學校已建立起世界軌道交通領域最完備的學科專業體系、人才培養體系和科技創新體系,交通運輸工程學科一直位居全國第一(A+),工程學進入ESI世界排名前0.21‰,科技成果四次入選‘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西南交通大學校長閆學東在開幕式上致辭時介紹道,近年來,該校圍繞“交通強國”戰略、“雙碳”目標等國家重大需求,伴隨著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技術興起,智慧建造、綠色建造、智慧運維已成為橋梁、隧道和岩土工程高品質發展的時代主題。“希望以此次大會為契機,進一步加強高校、科研機構與行業企業之間跨學科、跨領域的深度合作,加大對前沿技術研發的投入和關注,持續推進産教融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以智謀新、以新求進,答好‘行業賦能,智慧何為’的時代之問。”
同時,中國工程院院士高宗余、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李國良在開幕式上分別對橋梁智慧與綠色建造全國重點實驗室、極端環境岩土和隧道工程智慧建養全國重點實驗室進行了介紹。
研商最新學術成果
構建中國橋隧新型交流平臺
在開幕式後,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錢七虎,中國工程院何華武院士、丁烈雲院士等嘉賓分別做了相關主旨報告,分享了他們近期的研究成果與學術思考。
此次大會同時舉辦了“第一屆橋梁智慧與綠色建造學術會議”和“第一屆極端環境岩土和隧道工程智慧建養學術會議”,西南交通大學副校長王平教授、香港工程科學院 院士徐幼麟教授等六十余位專家分別做大會報告,為業界分享了橋梁、隧道、岩土相關領域最前沿的科研進展和發展戰略趨勢。此外,此次大會還組織嘉賓們對橋梁智慧與綠色建造全國重點實驗室、極端環境岩土和隧道工程智慧建養全國重點實驗室進行了實地參觀。
“作為中國乃至國際範圍內反映重大工程建設與技術創新的重要交流平臺,本屆大會是匯聚基礎設施領域相關院士、資深專家和中青年學者的一次重大盛會。”西南交通大學相關負責人表示,“大會的成功舉辦促進了廣大橋梁、隧道、岩土領域工作者的交流合作,加快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增強了以橋隧為主幹的基礎設施相關領域的創新能力,著力強化了高校有目標有組織的人才培養,對推動工程科技原始創新與核心技術突破、實現‘交通強國’戰略目標具有重要意義。”(文/圖 王李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