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教育>

“乳兒班”如何贏得更多信任票

2024-11-07 15:24

來源:廣州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6個月以上的嬰幼兒就能上乳兒班。近來,不少地方開辦乳兒班、托小班,專門照護6個月至2歲前的“小小孩”,引來一片點讚。但記者調查發現,一邊是需求見漲,一邊卻是托位“富餘”,多數乳兒班存在招不滿的情況,而家長不放心是主要原因。(11月6日《北京青年報》)

家長不放心,奇怪嗎?一點也不。6個月以上的孩子,那還完全是個寶寶。倘若“拱手”送托,相信換誰都得糾結再三、痛下決心才行。在人們的認知裏,孩子在集體環境中更容易生病;“小小孩”表達能力還沒“上線”,有苦説不出怎麼辦;再往細了想,從喂奶、喂水、洗奶瓶、換紙尿褲到哄睡、曬太陽、製作輔食、讀繪本,一個孩子至少要“拴”住一個大人,很多家庭甚至要多人輪番上陣——乳兒班裏的老師和孩子沒有血緣關係,他們能照護得那麼精心、細心嗎?

信任是一切感情的基礎。切換到消費場景、甲乙雙方,也一樣。細心的朋友會發現,近年來不少社會話題都和“信任”二字有關。比如養老需求持續升溫,部分養老機構床位空置率卻呈走高之勢;育兒嫂需求量大,但“不敢用”也讓很多寶爸寶媽深有共鳴……道理再簡單不過:以身相“托”,必然要有信任托底;倘若連這條紐帶都不牢、不穩,一切都無從談起。

僅以“乳兒班”為例,如何贏得更多信任票?幾個角度,值得思考。

一為“看見”。從月嫂、養老機構到乳兒班,其行業都有一個特點:人對人、在相對封閉的空間中進行的服務。換言之,旁人很難實時監督、監控。擔憂、顧慮,由此而生。對此,有必要在扭轉資訊不對稱上下功夫。比如允許孩子的家人“旁觀”,高頻向家長髮送孩子在園視頻和圖片,或邀請家長來園體驗,在一些場景開設實時監控……家長看見得多了,顧慮自然會少。

二為引導。傳播學裏有個概念——擬態環境。説簡單點,就是媒介對於現實世界不像鏡子一樣100%還原,而是會對資訊進行選擇、加工,而擬態環境直接影響我們的行動。應該看到,養老也好,育兒也罷,不少刻板印象、認知誤區干擾著人們的決策。比如檢索月嫂相關報道,映入眼簾的總是“月嫂燙傷出生27天嬰兒”“月嫂打瞌睡致嬰兒摔地上”等個別極端案例,讓多少人膽戰心驚?再如,在不少人眼裏,過早送托會導致孩子缺乏安全感甚至産生心理問題。實際呢,根據調查,不僅不會有問題,還有助於開發各種能力。對此,強化引導,澄清誤區,潤物無聲,很有必要。

三為規範。乳兒班的服務對象實在特殊,要贏得信任,歸根到底還在於整個行業的規範程度。對此,硬體、師資如何要求,服務品質怎樣評估,日常監管如何強化,都需要規則機制去保障、去護航。更規範可靠,自然也就更值得“托”付。(夏振彬)

【責任編輯:曾瑞鑫】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