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來了,外語專業消失了?
對於外語專業的學習而言,人工智慧確實已經有較普遍的運用。比如,低年級學生在初學階段,如果要了解單詞的意思,過去只能查詞典。現在,有了人工智慧工具的輔助,就可以快捷地了解相應單詞的意思。高年級的學生寫論文時,人工智慧的輔助作用更加明顯和普遍。
但是,目前的人工智慧對於外語學科、外語教學的衝擊是有限的,不會對文學、語言學這些學科造成根本的衝擊。它的強大,體現在基於既有知識的推斷能力,而不是創造知識的能力。如果一篇論文通篇都由人工智慧生成,不光是語言,甚至連觀點都是機器提供的,教師一眼就能看出來。
儘管學生或多或少會使用人工智慧工具輔助學習,但他們使用工具的程度和能力是參差不齊的。我認為,恰當地使用人工智慧工具,前提在於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如果在寫作階段有改善表達的需求,可以在機器的幫助下進行修改。
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我並不反對學生使用人工智慧輔助學習。在工業革命時期,機器提升了紡織業的生産效率,你能禁止它的使用嗎?實際上,以往沒有人工智慧的時候,一篇外文論文如果有投稿和發表的需求,一些作者也會尋找專業機構進行潤色和修改。現在機器在這方面的能力不比人工差,節省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和經濟成本。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機器可以替代人的思考,更沒有改變機器的工具性本質。在傳統教學情境中,不管是師生之間的對話,還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都只是人跟人的對話。而人工智慧開闢了一種新的對話模式——人機對話。這是學生應當掌握的素養,也是人工智慧時代,人類作為工具的使用者,不可被替代的一種能力。
上課時,我會抽出一小部分時間,指導學生如何使用人工智慧修改文章。比如,通過比較不同的大語言模型,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使用的一個。我也會主動去分享一些Prompt(提示詞),讓學生自己對比修改前和修改後的差別。如果對機器的修改結果存在疑問,他們可以過來問我。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修改論文更有效率、更加精準。
當然,我會要求學生同時提供初稿和人工智慧修改以後的版本,了解他原本的水準是什麼樣子的,使用人工智慧的比重有多少,從而確保論文寫作的自主性。
在口語對話學習時,人工智慧不僅可以把語音轉錄為文本,還能幫助學生快速鎖定自己的問題。在課堂上,我還會借助人工智慧快速地把同主題的不同表達放在一起展示,並進行對比和評價。以往,教師如果要實施這種比較教學,只能一句一句寫在黑板上或者打到PPT裏,難以實時轉化、整理和展示學生的口語表達。
從科研角度看,以前我們進行語言學研究,語料庫中的相關變數只能通過人工標注實現。一篇理想的論文,至少需要兩三千條語料支撐,人工標注非常繁瑣,而且難免會出錯。如今,只要下達合適的指令,機器很快就能把語料中的常規變數標注出來,多項研究顯示與人工標注的一致性較高,科研效率因此大幅提高。
人工智慧是一個學科綜合體——它沒有學科分割意識。高水準地使用人工智慧工具,可以大大降低從事跨學科研究的難度。比如,不管是人文社科研究領域,還是自然科學研究領域,都時常要用到電腦的統計模型。如果沒有人工智慧,研究者必須掌握編程能力。現在,只要給人工智慧下達足夠細緻的Prompt,與機器進行有效對話,它就能幫助研究者生成代碼。
從更廣闊的外語應用領域看,人工智慧對翻譯行業確實構成了一定衝擊。即便如此,翻譯也沒有被完全取代。通過人工智慧進行翻譯,最後還是需要人工進行把關。這種把關不光是語言表達的把關,更是倫理的把關,以確保翻譯的內容符合社會倫理和主流價值。
人工智慧不會取代我們的專業,只會影響專業學習中不同模組的比重。在傳統教學情境中,可能什麼都要學,現在則是有側重地學。這意味著人工智慧不僅提升了學習效率,也推動不同教學模組之間實現動態平衡。
我認為,學生缺乏的不是知識性的教學,而是方法論的教學。過去,高校可能在碩士研究生階段才會引入更多方法論的教學,但是,現在隨著人工智慧工具的普及,方法論教學就有必要提前到本科階段了——讓學生掌握方法,了解哪些方面是人工智慧可以替代的,哪些方面是不能替代的,必須精耕細作地去學習的,在此基礎上調節自己學習的方向。
(本文由受訪者口述,實習生楊馨儀採訪整理)
王智超(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法語系教師)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