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教育>

網路黑話“入侵”校園 教師呼籲加強治理

2024-11-06 08:17

來源:法治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小學生用“栓”字造詞竟寫出“栓Q”

網路黑話“入侵”校園 教師呼籲加強治理

“尊嘟假嘟”“你個老六,我真服了”“我嘞個giao”……曾幾何時,一些網路黑話成了未成年人尤其是中小學生挂在嘴上的常用語,有人甚至把這些“梗”帶進了學校、寫進了作業。

中小學生不分場合的玩“梗”行為已引起有關部門重視。近日,教育部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小學規範漢字書寫教育的通知》,要求規範校園用字,確保課堂板書、教學課件、指示牌、標語、宣傳欄、電子螢幕等用字規範,引導師生在正式寫作和公共場合中避免不當使用“諧音字”。此前,中央網信辦、教育部開展“清朗·規範網路語言文字使用”專項行動,重點整治歪曲音、形、義,編造網路黑話爛“梗”,濫用隱晦表達等突出問題。

不分場合玩“梗”對中小學生有哪些危害?網路黑話“入侵”校園現象是否應當警惕?《法治日報》記者對此展開採訪。

不分場合濫用“梗”

不利於價值觀塑造

一名學生笑著跑過來衝她説了聲“厚禮蟹”之後又笑著跑開,這讓北京某中學初二英語老師王倩(化名)直接愣在原地。她以為自己聽錯了,卻注意到該學生邊跑邊回頭觀察她,臉上帶著那種惡作劇成功的笑。

王倩事後反應過來,“厚禮蟹”是英文holy shit的音譯,意為“天啊”“見鬼了”,是比較強烈的情緒表達詞,通常帶有貶義。“這個詞在課堂上根本不會接觸到,我後來找那個男生簡單聊了下,他説小夥伴都在説,覺得挺好玩的。”

王倩觀察發現,這种老師們不太熟悉的“好玩”的詞,在學生之間似乎很流行。有些學生還經常使用“謝特”(英文shit的諧音,意為屎)“栓Q”(英文Thank you的諧音,意為謝謝)等諧音詞彙,個別的甚至會在上英語課時故意發出這樣的音。

“各種網路流行語也被個別同學帶進課堂,這種不分場合地玩‘梗’有時很影響課堂秩序。”王倩説,前段時間,網上有一個流行語“city不city啊”“city啊”(在網路流行語的語境中表達感覺特別舒服愜意),有次她上課時某句話結尾是“city”(英文單詞,意為城市),她站在講臺上念完句子後就有學生在下面扯著嗓子誇張地喊出“city啊”,引起鬨堂大笑。

陜西西安一小學四年級班主任任璐(化名)也對學生玩“梗”的行為感到頭疼。“一些學生用得太頻繁了,不懂網路用語的人根本聽不懂他們在説什麼。”任璐舉例説,幾個男生中午吃飯時,往米飯上澆菜,會大喊一聲“靈魂汁子澆給”(一視頻博主吃飯時發出的“洗腦”感嘆);有的學生聚在一起時會突然大喊一聲“一給我哩giaogiao”“你個老六”(都是網路流行語)。

任璐還記得,有一次,她聽到班上一個女生喊另一個女生“綠茶×”(通常被用來形容外表裝無辜但喜歡耍心機、迎合男人的女人)。“這個詞在我看來很過分。我立刻把用這個詞的女生叫來談話,結果發現她其實並不知道這個詞的真實含義,只是在網上看到了,覺得就是個不太好的詞,她和另一個女生絕交了,就用這個詞表達自己的不開心。”

記者近日採訪發現,這種玩“梗”行為在中小學生之間十分普遍,他們會在日常交流時頻繁用網路黑話、諧音“梗”等,如“泰褲辣”等。還有的中小學生將“梗”帶進課堂寫進作業——有小學生用“栓”字造詞竟寫出“栓Q”;作文裏出現“完了,芭比Q了,這下我們都玩完”;一名初二老師批改周記時,總能看到“我真的會謝”“中國人不騙中國人”“我悟了”這樣的表述。有受訪教師反映,一些原本應嚴肅對待或有正向指代意義的詞彙,如“傘兵”“燒杯”,卻成了學生間罵人的話,“這不應看作單純地開玩笑,應該引起重視”。

“網路黑話、諧音‘梗’,顯然不符合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規範使用表達。”北京外國語大學法學院教授姚金菊認為,網際網路時代,中小學生難以避免地會接觸到此類用語。他們最初使用這些網路“梗”可能僅僅只是因為覺得好玩,為了博人眼球,或是覺得自己這麼説話能夠更好地和同學打成一片。然而,這些網路用語往往內涵空洞,語義歪曲,用詞用字極不規範,且低級趣味盛行;有些甚至可能具有惡意、低俗的價值內涵。

在姚金菊看來,中小學生如果不具備相應的分辨能力,長期盲目模倣、傳播這些網路“梗”,甚至將其帶入自己的學習生活,將會産生嚴重的不良後果。無論是對其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思維方式的錘鍊還是價值觀的塑造,都會産生不利影響。

首都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政策與法律研究院副院長蔡海龍認為,語言不僅是溝通交流的工具,還是社會文化和價值觀念的載體。網路黑話等詞語的濫用,淡化了青少年對主流文化和價值觀念的認知、理解和接受,對社會的道德評價會起到阻斷遮罩作用,容易引發青少年的認同危機。

“還容易誘發欺淩和暴力等不良行為。”蔡海龍説,網路黑話和諧音“梗”往往帶有強烈的情感色彩,青少年長期生活在這種被污染的語言環境中,容易消解學校教育培養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自律,極易滋生校園欺淩和暴力衝突等不良行為。

受到網路文化影響

缺乏有效干預引導

導致大量中小學生被各種網路黑話、諧音“梗”影響的原因何在?

在受訪專家看來,這和未成年人“觸網”強度脫不開關係。

根據2023年12月發佈的《第5次全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使用情況調查報告》,2018年至2022年,我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普及率從93.7%增長到97.2%;“觸網”年齡越來越低,小學階段的未成年人網際網路普及率從89.5%提升至95.1%。另有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我國網民較2023年12月增長742萬人,其中青少年佔新增網民的49%。

“一方面,在網路平臺迅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平臺主播與網紅紛紛使用網路語言與諧音‘梗’作為吸粉引流的手段,加劇了語言環境的污染;另一方面,與此相適應的治理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首先是網路平臺出於利益驅動和治理成本的考慮,可能放鬆了對網路語言的監管。此外,由於網路社區和遊戲直播平臺具有實時性強、用戶流動性大、技術依賴性強等特點,對其進行監管的難度也比較大。”蔡海龍説。

姚金菊分析,中小學生正處於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對新事物充滿好奇心,渴望探索未知領域。網路黑話和諧音“梗”因其獨特性和新穎性,極易引起他們的興趣,但由於自身辨別能力尚不成熟,青少年傾向於模倣同齡人或網路明星的言行舉止,使得網路黑話和諧音“梗”在他們中間迅速流行。當一群人共同使用某種特定的網路黑話或諧音“梗”作為社交暗號時,他們會産生一種認同感和歸屬感,從而加強彼此之間的聯繫。這些所謂的“爛梗”,實際上成為孩子們融入社交圈的“敲門磚”和“入場券”。

姚金菊還提到一個重要原因——家庭和學校作為青少年成長的重要環境,在防範網路黑話與諧音“梗”入侵方面存在一定的教育缺失。許多家長對網路黑話的了解並不深入,甚至存在誤解,認為這些只是孩子們之間的玩笑或時尚。這種認知不足導致家長在發現孩子使用網路黑話時,難以及時進行有效的干預和引導。同時,家庭教育中往往更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忽視了對其網路行為和網路素養的監督和引導。

“在學校方面,一些學校德育課程內容陳舊,缺乏與時俱進的內容,難以有效應對網路黑話等新型挑戰。此外,一些學校忽視了家校合作的重要性,未能與家長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共同關注學生的網路行為和網路素養。”姚金菊説。

加強網路源頭治理

優化教育教學方法

針對中小學生濫用網路黑話、諧音“梗”的現象,教育部等相關部門接連印發通知,打擊治理網路黑話進校園情況。近年來,一些地方中小學校也陸續採取相關措施規範師生文明用語。

“大風可以吹起一隻氣球,卻無法吹走一隻蝴蝶。”江蘇南京一小學語文教師曾針對網路“爛梗”頻現校園的現象,開了一堂主題班會。她把跟風説“爛梗”的孩子比喻成空心、沒有思考能力的氣球,引導學生要做有思考、有判斷的蝴蝶。

“你想做蝴蝶還是氣球?”這一問題,讓不少學生陷入了思考。

“治理中小學生濫用網路‘梗’現象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姚金菊建議,依據國家語言文字相關法律法規,各地網信、教育部門可強化協同聯動,針對網際網路平臺在熱搜榜單、首頁首屏、發現精選等重點環節呈現的語言文字不規範、不文明現象,形成依法管理和正面引導合力,暢通舉報渠道。

蔡海龍認為,要解決青少年語言污染問題,必須首先對網路語言的集中地帶如社交平臺、網路社區和網路遊戲等進行源頭治理,對於面向青少年的主播、青春偶像等群體的網路表達尤其應當予以重點規範。對於違反相關法律法規的企業或個人,應當依法給予罰款、登出賬號、責令停業整頓、關閉網站、吊銷許可或營業執照等。

他還提到,應加強對青少年的法治教育。網路語言和諧音“梗”的流行常常涉及對人格和隱私的侵犯。學校在開展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過程中,應當圍繞保護人格尊嚴和隱私開展有針對性的專題教育。學校可以結合熱點輿情事件開展教育,組織學生對流行網路語言和諧音“梗”進行解剖分析,引導青少年做出理性選擇和正確的價值評價;向青少年傳達其網路參與的行為界限、違反相關規則的法律後果,促使其遵守行為規範,避免做出侵權行為。

蔡海龍建議,學校應優化教育教學的方式方法,切實提高青少年對語言文字的閱讀表達能力,引導其正確評價和使用網路語言;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適當減輕學生學業負擔,更多關注師生關係以及學生之間的同伴交往和友誼;創設更多的社會實踐機會,增加青少年與社會的密切接觸,在真實的社會生活中培養學生對於主流文化和價值觀的認同感。

“家長也可以通過日常交流、監督孩子完成作業等方式,引導孩子正確使用語言,避免在家庭環境中濫用網路‘梗’。”姚金菊説。

【責任編輯:曾瑞鑫】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