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共識 來自第二屆中小學教育高品質發展大會“大會學術觀察專家團隊”的聲音
學習不落幕,友誼不散場。
第二屆中小學教育高品質發展大會、中國人生科學學會中小學教育專業委員會第七屆學術年會暨第十一屆小學教育巴蜀創新年會已正式結束。會議結束了,但圍繞“人生·教育·責任”這一主題的思考才剛剛開啟;與會代表已陸續返程,但來自專家的智慧聲音一定還在耳邊縈繞。
本屆會議,特別設置學術觀察發佈環節,將綜合大會、平行論壇、各工作坊學術觀察專家的現場發現,形成本次會議的共識。
為什麼要發現會議共識?
就像一堂課的結尾通常要有一個小結一樣,一次會議的尾聲也要有一個總結。這不僅僅是為了讓一次會議最終形成一個閉環,更重要的是,一次會議要沉澱一些成果,而共識的梳理就是會議的重要成果之一。
儘管這個共識一定是有限的共識,但我們相信有限即無限,有限即可能。
這裡要重點強調的是“發現”二字。發現是一個動詞,是一個過程。重要的不是最終發現了什麼,而在於“發現”這一過程本身。如果説“教育是做的哲學”,那麼“學習則是發現的哲學”,在不斷發現的過程中我們才能抵達深刻。讓我們一起跟隨學術觀察團的視角開啟一場發現之旅。
會議共識——
關於本次會議,有這樣一組數字值得關注。除了開幕式6位領導嘉賓致辭,本次會議先後有27位嘉賓參與主持和主題分享,有40位嘉賓參與工作坊展示。本次會議的主題是“聚焦中小學教育高品質發展的實踐路徑”。關鍵詞有兩個:一是高品質,一是實踐路徑。
關於高品質,與會專家認為,教育的高品質的發展,最終一定是人的高品質。教育的高品質發展關鍵在教師,希望也在教師,教育品質不會超越教師品質,只有教師的高品質才能實現學校的高品質,進而才可能促進學生的高品質。
關於實踐路徑,本次會議聚焦的是“跨學科學習”和“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不僅有專家理論闡釋,還有對話研討,更有具體的課例呈現。
關於跨學科學習——
關於跨學科學習,與會專家不約而同地回應了為什麼要開展跨學科學習的問題。這正符合一種思維叫“黃金圈思維”。
何謂“黃金圈思維”?即凡事從為什麼、怎麼做和是什麼來思考。為什麼即目的,怎麼做即辦法,是什麼即結果。“黃金圈思維”的核心是人一定要找到自己的“為什麼”,只有思考清楚了為什麼做的原因,才有了做一件事的深層動機。
那麼,為什麼要開展跨學科學習呢?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要求:每一門學科都要拿出10%的課時進行跨學科主題學習。課標要求是剛性要求,但開展跨學科學習不能僅僅基於課標要求,更重要的是,面對不確定的未來,學校教育需要培養面向真實生活,能解決複雜問題的人,要讓學生從解題到解決問題,做題到做事。
如果你思考清楚為什麼要做跨學科主題學習,你就有了投身行動的深層動機——只有行動起來才可能遇見更多機會。
如何讓跨學科學習這一助力教育高品質發展的成果有效落地?與會代表比較認同專家提出的一個具體的公式:跨學科學習=內容×好奇心×想像力。這個我們帶來的啟示是,跨學科學習可以借助建模思維來進一步推進。只有建立一個簡化的操作模型,讓更多的一線教師可以輕易邁出第一步,跨學科學習的高品質實施才有可能。
巴蜀小學發揮頭雁作用,做出了很好的示範,他們凝練形成了以師生共創為特徵的跨學科主題學習模型——Spark五步法,此模型包括主題確立、主題設計、主題探究、主題發佈、主題復盤五大教學環節,通過“學習路徑 ”“學程設計 ”雙螺旋推進,實現學習者和指導者的全流程共創。適用於助力師生從0到1順利開啟跨學科主題學習,實現師生思維方式的不斷進階,共創課堂教學新樣態。
當然,比具體方法更重要的,還有背後的推進策略。針對《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發佈以來,跨學科學習實踐中出現的諸如教師的觀念、教學路徑依賴、教師專業素養等方面阻礙,與會專家提出,跨學科學習要融合不要累加,也即要乘法不要加法;要範式不要試錯,盲目試錯會讓跨學科學習陷入不被信任的境地;要善於借力,不要重新再去發明輪子,但是只有看見某一力量,才能做到借力,這背後挑戰是你有沒有識別好經驗的判斷力;要抬頭看路,不要只顧拉車;要“跟我上”,不要“要我上”,學校管理者要能與一線教師並肩教研。
綜上,巴蜀等強調共識的是各門學科10%課時的“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與90%的學科課程不是平行線,是要用10%的跨學科主題學習盤活90%的課程內容,以10%激發90%的最大價值,從而實現10%+90%>100%的效果。在此最大的共識下,我們依然可以拓展開去,無論是跨學科主題學習,亦或是其他方面的課程教學改革,實踐者都要秉持“上游思維”。上游思維還要站在更高的位置瞭望全局,要站在時代高度,即教育強國背景下,和《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方案》以及新課標下觀照具體的跨學科學習實踐。只有始終胸懷“國之大者”,牢記“民之關切”,才能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根本目標。
關於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
眾所週知,教的上游是學,成績的上游是成長,學科的上游是學生,而課程改革的上游,是思政。因此本次大會中的另一個焦點,就是推進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思政教育在基礎教育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與會代表無一例外強調大中小思政教育一體化對於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培養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意義,都能站在“立德樹人”的全局高度去落地實施。
在具體推進過程中,雖然做法各有韆鞦,各有特色,但歸納起來也有很多共同點。
第一,呈現系統化思維,整體推進的態勢。案例學校針對各學段的不同目標開展工作,比如小學重啟蒙道德,初中打牢思想基礎,高中提升政治素養,大學增強使命擔當,在構建各自校本化課程體系中,案例學校結合自身校情、文化特點,都有清晰、系統的設計規劃,並嘗試不斷打破各學段的隔閡,加強上下銜接與溝通,有目標、有計劃、有步驟地整體實施。
第二,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成為共識。儘管各自提法、實踐路徑不同,大家都認識到校家社全員參與、協同育人的緊迫性,校內外思政資源整合的必要性,從時間、空間拓展思政課堂的重要性,多維評價助力的可操作性。思政一體化建設不單是縱向橫向的貫通,還有對立體的“人”的“全息關注”。
第三,融合融通成為學校落地實踐的高頻詞。在實施方法、路徑上,有課程的融合、實踐的融合、文化的融合,比如線上平臺和線下資源的融合,校內課堂和校外資源的融合,學科課程與思政元素的融合……大家都意識到思政教育推進過程中,不是運動式,而是春風化雨,強調更多的潛移默化的方式去入腦入心,不能單靠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動,同時也需要自下而上的生長,綿綿用力,久久為功,真正實現為學生鑄魂引路。
第四,人才培養是關鍵。思政課教師需具備高尚品德與專業素養,更多時候需要身教,通過點滴行為去影響學生。思政教育品質的核心在於教師品質,優秀的思政課教師應成為學生的榜樣與引領者。案例學校在思政課教學中能不斷創新實踐,很大程度也是學校教師隊伍建設品質的體現,有一支優秀的思政教師隊伍,才能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更好地推進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
關於“學·教”方式深度變革——
教育高品質發展的主陣地是“課堂”,旨歸是孩子的全面而個性地成長。本次大會以新課程方案和新課程標準為指導,圍繞課堂“學與教”方式變革,以問題為導向,開設了指向核心素養的單元整體教學、“學為中心”的教學、跨學科主題學習實踐、思維型課堂等八大“新課堂教學工作坊”。來自北京、上海、天津、江蘇、重慶、四川、陜西、河南、福建、浙江等地的10余所學校的名師生動呈現了24節“精品課”。參會老師在生動的課堂現場中,共同體驗“學·教小助手”學習工具;共創智慧,共探學習方式深度改變之路。
小學語文、數學、科學等工作坊的專家指出:本次工作坊以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導向,從單元整體的視角,理清教材的內部聯繫,結合學情、創置學習情境,從“讓學生知道”到“讓學生想知道”,培養了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初中語文、數學、生物學科工作坊的專家認為:整合教學要注重目標導向性、內容結構化和評價推動性;課堂教學應緊扣核心素養,以學生為中心。本次展示課例在整合教學方面進行了積極落地的探索,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最後需要特別提示的是,我們發現共識、發佈共識,但從來不排斥“非共識”,如果説在改革的初始階段和過程中,特別需要凝聚共識、塑造共識的話,那麼對於走進課程教學改革深水區的學校而言,則更需要尋找和善待“非共識”。因此,我們也特別需要聽到那些不同的聲音,讓一次會議因聲音不同而更顯魅力!
我們期待與會代表通過本次會議進一步把準改革的“風向標”,尋找中小學教育高品質發展“新密碼”,找準改革發展“加速器”,探索高品質發展的“新動能”,洞見高品質發展的“新未來”,讓“充盈的理想”與“行動的具體”交相輝映。
(文:大會學術觀察專家團隊 主辦方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