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教育>

特色閱讀空間裏的“悅讀”生活

2024-10-31 08:47

來源:中國青年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近年來,青年文化生活不斷豐富,各種特色圖書館、書店、書吧等創意閱讀空間涌現,為讀者營造了舒適、便捷的閱讀環境,讓青年的閱讀興趣不斷提升。年輕人喜歡讀什麼類型的書?怎樣的閱讀環境能提升閱讀興趣?在中國青年報社出品的新一期《參數》節目中,幾名青年分享了他們的閱讀體驗。

“好的閱讀環境會讓我更有沉浸感”

今年夏天,《我的阿勒泰》的熱播讓20歲的學生李芝寭對草原生活産生了興趣。10月的一個週末,李芝寭在北京城市圖書館找到了該劇原著作者李娟的《羊道》三部曲。在寬敞明亮的環境中,李芝寭沉浸在書中,感受作者筆下少數民族的草原生活。

“好的閱讀環境會讓我更有沉浸感。”李芝寭通常到圖書館進行閱讀,她覺得周圍人都在閱讀的環境中,自己會更專注。相比于電子書,李芝寭更喜歡閱讀紙質書,她感覺電子設備的軟體提醒或彈窗資訊容易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而39歲的劉莎更喜歡閱讀便攜的電子書。最近,她正在閱讀蔡磊的《相信》。在這本書中,作者講述了自己患上漸凍症後不斷向命運抗爭的故事。在閱讀的過程中,劉莎感受到了“相信相信的力量”。

世界讀書日前夕,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對1000名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心理學(38.6%)、歷史(38.4%)、小説(含網路小説)(37.2%)是受訪青年最愛讀的書籍類型。

今年7月,來自河北唐山的30歲語文老師何欣去廊坊看了“只有紅樓夢·戲劇幻城”的展演,為了深入了解人物,她重新翻開了《紅樓夢》。平日裏,何欣一般會在家裏的書房閱讀,有時還會泡杯咖啡或茶,一邊喝一邊看,持續一兩個小時。

與何欣不一樣,從事兒童美育工作的裴斐爾更願意在圖書館閱讀。她會特意去離家10公里外的一家圖書館,那裏設施完善、陽光充足、溫度濕度適宜,有非常好的閱讀體驗。近幾年,裴斐爾還去過許多圖書館,其中一些不僅有豐富的館藏資源,還會提供黑膠音樂等服務,這讓從事藝術工作的裴斐爾十分驚喜,她喜歡一邊聽著典藏的黑膠唱片,一邊欣賞藝術畫冊,十分愜意。

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的調查顯示,80.1%的受訪青年覺得良好的閱讀環境能提升自己的閱讀興趣。

隨著不少特色閱讀空間的出現,一些獨具風格的線下書店、書吧逐漸成為年輕人的打卡地。何欣也曾打卡過類似的書店,她發現這類書店有的會售賣特色咖啡等飲品,有的會打造IP、售賣周邊産品,對年輕人有較大吸引力,“但如果在這種書店,我沒有辦法靜下心讀書”。

裴斐爾覺得,如今一些網紅書店更多的是在做文化消費,雖然能吸引年輕人駐足,但大多數人都是轉一轉就走了,很像逛街,“書店可以做一些深度閱讀方面的活動,讓年輕人真的是在閱讀,而不是看起來在閱讀”。

“閱讀對我來説是一個看世界的過程”

自從上大學以來,李芝寭有了更多時間閱讀課外書籍,她感覺自己近幾年的閱讀量有了很大提升。“閱讀對我來説是一個看世界的過程。通過飽覽古今中外的優秀作品,我可以跟隨作者感受不一樣的世界。”

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的調查顯示,59.5%的受訪青年感覺近幾年自己的閱讀量有所上升。

身為一名母親,劉莎希望自己能以身作則,養成閱讀的好習慣,給孩子樹立榜樣。近幾年劉莎的閱讀量不斷提升,在她看來,讀書不僅能收穫智慧,更能從書中感受別人的生活。

“閱讀能夠讓我的心平靜下來。”作為一名高中語文老師,面對生活或工作中的瑣事,何欣會選擇走進書房,給忙碌的生活按下暫停鍵。“在閱讀中,我可以了解到不同地方的風土人情。”

和文科生不同,32歲的程式員劉明陽平日裏鮮少涉獵文學類書籍,而是更加關注電腦、數學以及物理方面的書籍。在他看來,閱讀可以培養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在繁雜的資訊中抓到重點。

此前,劉明陽也會讀一些經濟學相關的書籍或論文,他驚喜地發現一些理工科常用的公式定義,會被一些研究者運用到經濟學的數據分析中,這讓他在思考自己的專業問題時會産生一些新的思路和火花。

“可能你讀到的一些詞是平時生活中用不到的,但當你補充了很多專業詞彙時,其實是在強大你的大腦。”裴斐爾覺得,閱讀是一個通過文字激活大腦的過程,在閱讀時大腦可以運轉起來,不像刷電子設備時,大腦處於一種被動接收資訊的狀態。

劉明陽認為,讀書需要一個比較平和的心態,“讀書不要在乎數量,要在乎品質,我覺得這句話蠻有道理的”。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吳欣宇 白楊

【責任編輯:曾瑞鑫】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