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的開場白,追夢路上與支教相遇
作為教育部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優質校,2020年以來,眉山職業技術學院先後派出9批338名學生前往涼山州彝族自治州金陽縣、5批138名學生前往樂山市峨邊縣支教。四年時間裏,一批批支教學生吃苦耐勞、潛心教學,靠著過硬的專業知識和認真的服務態度,揮灑汗水收穫成長和幸福。在他們看來,支教是給20歲的自己一個新的開篇、一個新的起點。
願成為高山,托起孩子們的歌唱之夢
“曾經我想走出大山,可回過頭,我才發現無言的大山承載了我所有的夢想,我也甘願成為高山,只為托起下一代孩子們的歌唱之夢……”
峨邊縣勒烏鄉中心小學,海拔高,群山環繞,交通不便,坐車到縣城單程需要兩個小時,全校300余名學生,大多數是彝族兒童。多數學生都住校,只有兩個班是走讀班,很多孩子上學要走很遠的山路,一個小時是常事,多的甚至要走兩三個小時。
2023年9月,23歲的邱卡華到勒烏鄉中心小學支教。面對一群特別可愛的孩子,他既是班主任兼語文老師,還是體育和音樂老師。開學不久的一次家長會,只來了五六位家長,還是年邁的爺爺奶奶,他才知道這些孩子大多是留守兒童,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由爺爺奶奶帶著,這是所有支教學生都面臨的情況。
邱卡華經常利用週末時間去村子裏找孩子們。一來想多給一些陪伴和關心,二是給他們輔導一下功課。為了有更好的學習效果,他還帶孩子們唱一會兒歌,玩一會兒遊戲再給輔導功課。
支教啟程時,邱卡華帶了兩把吉他,孩子們覺得很新奇,總喜歡圍著他嚷著給他們唱歌。有一次邱卡華把吉他拿到操場邊彈邊唱了幾首歌,圍觀的小朋友越來越多,很快站滿了整個操場。“他們對音樂的熱愛讓我很感動,像是看到了小時候的自己。”
每一次邱卡華在班上上音樂課,教室窗戶外、門口都擠滿了學生。帶著一份對教育和音樂的純真熱愛,邱卡華利用大學在琴行兼職所得收入,自費購買了10把吉他,組建了十幾個小朋友的吉他小班。
學樂器很辛苦,需要極大的熱愛和毅力,孩子們也不負所望,學的很快,彝族年晚會時,他們排練的歌曲得到了全校師生的一致好評。
後來,眉山職業技術學院合唱團的吳沛琴老師到學校來指導孩子們唱歌,和學校商量後,準備組建一支40人的合唱團。招生時,報名很是火爆,走了三、四個班就有了四十余名同學。邱卡華和老師們利用自習課時間教孩子們最擅長的彝族民謠。音樂給孩子們帶來了自信,從一群羞澀內斂的小朋友到敢於去表達,他們的歌聲也讓越來越多的人聽到。
再後來,樂山市的媒體記者到學校錄製了孩子們的演唱視頻,一經發出,好評點讚如潮。看著孩子們穿上好看的民族服裝,臉上洋溢著歡樂的笑容,邱卡華的內心也感到了滿滿的幸福。學校開始為合唱團爭取很多演出的機會,每一個小小的舞臺對孩子們來説都是一次成長。
“送教到府”,讓他們的童年不再孤單
“雖然人少,但每位老師都兢兢業業,認真執教,關心自己的學生,每位學生也都懷揣著學習之心,認真學習,積極配合老師,沒有一絲的鬆懈……”
金陽縣熱水河鄉中心校是王家斌支教的學校。這所學校下臨金沙江,隔江與雲南昭通相望,幼小一體,規模不大,五棟建築,102名在校學生。王家斌所在的班有25人,學校其他最少的班僅有9個人。
“送教到府”是王家斌到學校後做的第一件事,也是印象最深的事情之一。起初他理解的“送教到府”,就是給最近幾天待在家裏的學生,把作業、書本給送去,然後學習內容和相應的知識點告訴他們。後來才發現,他們送教的對像是滿了上學年齡,但因身體殘疾或者其他原因,沒有辦法像正常孩子一樣到校上學的學生。
當天給兩位學生送教,其中一名女生叫吳只偉,送教內容是一年級的單韻母和幾個聲母。在教她的時候,王家斌感受到她在非常努力、認真地聽老師的發音,每當讀錯或者寫錯的時候,都會轉過頭來微笑的看著老師。
“那一刻你會感受到她的微笑是多麼有力量,有穿透力,把你的情感全部調動出來。”雖然教的僅僅是幾個簡單的單韻母和聲母,卻用了將近一個小時,王家斌並沒有感到很辛苦,反而很有成就感。“因為她學會了,會讀、也會寫了。”
“當時我的心裏就在想,我是多麼的幸運,一路順利從小學讀到大學。”在得知有很多孩子只能以“送教到府”的方式接受教育,王家斌很慶倖自己能參與送教。在他看來,雖然不能讓他們像正常的孩子一樣到校上學,但可以在支教期間多去陪伴上課,讓他們的童年不再那麼孤單,感受到老師和學校的愛。
在2023年彝族年前,王家斌購買了剪紙帶給孩子們。孩子們對這類活動很感興趣,因為平時生活和教育中,他們很少接觸到這樣的活動。那一節課也是王家斌上的最輕鬆、學生最開心的一節課。
“我開始反思自己,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是否花了足夠多的心思,以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去潛移默化地教授知識呢?”看到孩子們都充滿了學習熱情,課堂氛圍罕見的融洽,王家斌對於小學兒童的喜好和課堂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思考。
“想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師,就要把握好教材,抓準重難點,抓好學生,多聽、多看、多問、多反思、多研討。”在支教期間,王家斌參加了金陽縣教育系統組織的兩場培訓活動,從新課標到備課、上課等各個環節有了更為系統的學習,教學能力獲得了較大提升。
開心很簡單,老師是很容易滿足的職業
“他們總圍著老師問外面的世界,總説老師你陪伴在我們身邊吧,總説等我長大也要去老師的大學讀書,總是用最質樸的方式表達著對老師的熱愛……”
20歲的拉姆,來到金陽縣春江中心校,她説:“20歲的開場白不是在大學的校園裏,而是在追夢的路上,我與‘大涼山’支教的相遇,這一次的相遇也是我一直追尋的路口。”能參與支教,拉姆覺得自己是幸運的,這讓她比很多同齡的人更加清楚人生的出發點和想要的生活。
在支教學校,條件雖然艱苦,但拉姆學到了很多東西,如何管理班級,如何和學生溝通交流;也學會了如何適應不同的環境和文化。支教也讓她更深刻的認識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一名教育工作者身上的責任和使命。
“我們都一樣來自大山,來自普通的家庭,我們共同的目標就是希望通過讀書改變命運。”第一次看見孩子們是在教室裏,愛咬筆桿、吮手指頭的孩子給拉姆很留下了“特別”的印象。她便讓孩子們從基本生活學習習慣做起,漸漸的班上的孩子有了很大的變化。
“發現原來老師的開心很簡單,是一個很容易滿足的一個職業。”在拉姆看來,支教是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她會因學生一聲問候而開心,會因學生的一絲進步而開心,會因學生聽懂知識點而感到高興,也會因家長的認可而感到高興。
“這邊的民風淳樸,熱情好客。”拉姆在路上碰到學生家長時,總是會聽到感謝的話。有個學生家長曾邀請她去家裏過彝族年,她很開心但婉言拒絕了。那位學生再次邀請時説,“老師來嘛,我家離學校不遠的,媽媽説老師來就租一輛車回家過年”。拉姆心裏很清楚,他們平時都是坐摩托車,租車讓她感動,因為這就更不能去了。
雖然是支教老師,但來自學生的尊重和愛讓拉姆感受到很幸福,也更加堅定了她走從教之路。孩子們對拉姆特別的好,這讓拉姆在異鄉感受到了溫暖。他們總是説“拉姆老師,你能不能留下來帶我們到畢業?我們不想讓你走。”每當面對這樣的問題,拉姆難以作答,唯一能做的就是認真備課、上課、批改作業,她心裏希望孩子們都能有一個好的未來。(眉山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