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教育>

中華詩教:詩心育人 雅韻潤德

2024-10-30 08:29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詩以言志,歌以咏懷。中國是詩的國度,古典詩詞在今天依然深受國人喜愛。

今年正逢南開大學中華詩教與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詩詞研究大家葉嘉瑩教授百歲華誕,中華書局將葉嘉瑩歷年在中華書局出版的十部作品重加校訂,以葉嘉瑩別號“迦陵”為名,彙編為“迦陵書係”(百歲典藏版),向這位矢志傳播中華詩教的“詩詞的女兒”致敬。由中央文史研究館、南開大學、國際儒學聯合會、中華書局共同主辦的“中華詩教的當代傳承”座談會也于近期舉辦。

“詩教”不僅僅是“教詩”

詩歌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燦若星辰。那麼,“詩教”是什麼?“詩教”就是教人學詩嗎?當然不是。

詩教是中國詩學理論的核心。詩教説的緣起可追溯到孔子所説的“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論語·陽貨》)。興、觀、群、怨説,指出詩歌的功能在於感發情志、觀察事物、促進人群交流、表達怨恨不平,比較全面地概括了詩歌從主體抒情到認識客觀世界的特徵。秦漢以來,隨著儒家詩樂理論的發展,主張利用詩歌的藝術感染力發揮其教化民眾的功能,逐漸成為詩教説的基本理念。

作為中國古典詩詞的傳承者、傳播者,葉嘉瑩倡導和堅持中國傳統詩教之説,認為詩可以“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她將中國詩詞之美傳播到海內外,將古代詩人的生命心魂與詩詞之美傳遞給世人。

“葉嘉瑩先生倡導的‘以詩為教’是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教育方式。這種教育方式能夠發揮詩詞的獨特感召力,喚起人們對高尚品格、不屈意志和真善美的追求,是賡續民族文學血脈、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獨特而重要的途徑。”南開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楊克欣如是説。

南開大學文學院師生與四川省大邑縣西嶺鎮的小朋友共同創作詩詞繪本。徐薇攝/光明圖片

葉嘉瑩,1924年出生在北京,自幼就對詩詞閱讀有著濃厚興趣和極高天賦。後來,她曾多次感慨,小時候背誦的《論語》《唐詩三百首》等詩文使自己終身受益。而在跨越一個世紀的人生中,葉嘉瑩孜孜不倦地品詩、講詩、教詩、傳詩,以豐盈的生命感發將中國古典詩詞的美感特質演繹得淋漓盡致。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葛曉音曾撰文指出,葉嘉瑩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重新闡釋詩教的功能,改變了傳統詩教説單一的政治教化目的,強調詩歌對於塑造國人心靈品質、提升文明素質和豐富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作用。在葉嘉瑩心中,詩歌可以喚醒善於感發的、富於聯想的、活潑開放的心靈,也就是説詩所興發的情志,不是一般的喜怒哀樂,而是美好的聯想、積極的精神、高遠的瞻望。

“文學永遠是當代的。打開《詩經》《楚辭》,無論何時何地,古代的詩人立刻向你吐露心聲,表達對世界的認識、體驗和想像,這種影響使文學具有非常強的當代性。”南開大學中文系主任沈立岩説,“詩歌具有優美的語音、生動的形象、豐富的情感、深刻的思想和高遠的境界,中華詩教對於民族精神的塑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貢獻很大。”

吟誦讓詩詞“咏”流傳

“我理解的‘詩教’有兩個意思,一是詩的教化,二是詩的傳、教。在詩的傳、教方面,葉嘉瑩先生是當今最著名的探索者和實踐者之一。”國家圖書館原黨委書記、館長詹福瑞説。

在他看來,現在很多人講詩,講的主要是詩的思想主題、題材類型、情感類型等,而葉嘉瑩不同,她主要從韻律入手來講詩,詩意在她的串講中一點一點地被“點”出來。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劉寧回憶起學生時代聽葉嘉瑩講詩的難忘經歷時説:“葉嘉瑩先生講詩以韻動人,體現在韻律、韻味、雅韻三個層面,很好地把詩歌中的語言之美體現了出來。”

詹福瑞認為,從葉嘉瑩先生的實踐經驗看,推行詩教,講詩是比論詩、寫詩更直接、更有效的方式。

唐代學者孔穎達曾言:“動聲曰吟,長言曰咏,作詩必歌,故言吟咏性情也。”對於詩詞吟誦,葉嘉瑩一直非常重視,也發表過很中肯的意見:“為了讓詩詞便於吟誦,有作曲家給詩詞譜了曲,但要注意,一定不能譜成一個調子,一定不能有死板的音節。”

南開大學文學院在四川大邑縣開展“師教潤鄉土”工作。圖為南開大學老師與當地群眾一起繪製風箏。徐薇攝/光明圖片

在葉嘉瑩看來,一首詩,每次讀都會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人讀這首詩感受也會不同。吟誦詩詞時,吟誦者一定要把對作品的體會和情意用自己的聲音表現出來。

葉嘉瑩一直呼籲,要接續古典詩詞的吟誦傳統。多年來,她為推動古典詩詞教育和吟誦事業不遺餘力。除了四處講學、出版圖書、錄製音視頻資料,她還推動出版了兒童吟誦教材《我愛吟誦》。如今,詩詞吟誦的擁躉和受眾越來越多,吟誦詩詞的聲音常常迴響在中小學校園、各類大賽之中。

此次中華書局出版的“迦陵書係”(百歲典藏版)都附上了二維碼,讀者掃描後,可欣賞葉嘉瑩講詩吟詩實錄,感受詩詞中特有的韻律美。

古典詩詞走進生活

“你學過的詩中哪一句最能代表你的思鄉之情?”“你覺得AI能寫出李白的詩嗎?”在抖音荷畔詩歌節系列節目中,歐陽江河、周志強、方笑一、王士祥、張靜等文化學者帶領網友共讀詩詞,感受穿越千年的中國式浪漫,相關短視頻播放量超億次。

“致敬‘弱德’之美、感受詩詞魅力”央視公開課、“讀詩為什麼使我們更有力量”線上直播、“短視頻版《唐詩三百首》”活動……在新媒體平臺和現代傳播手段的助力下,古典詩詞不再曲高和寡,粉絲越來越多,生命力越來越旺盛。

從古人、古事、古情調的“過去時”,到今人能夠感受、理解、共情的“現在時”,正是詩教所發揮的作用。

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中華詩教與古典文化研究所副所長張靜表示:“古典詩詞不僅深深融入我們的精神血脈,也和當代生活緊密相連。”她舉例説,傳統節日來臨,“每逢佳節倍思親”是我們共同的感受;十五月圓,我們在心中祝福“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面對困難,我們用“千磨萬擊還堅勁”“梅花香自苦寒來”自我激勵,也期許自己磨煉出“出門一笑大江橫”的氣魄胸襟。

推行中華師教,傳承弘揚詩詞文化,離不開對古典詩詞的闡發。張靜認為,闡發古典詩詞,一方面要忠於原作,另一方面要結合當下生活,只有這樣才能讓古典詩詞深入人心併為今人提供精神滋養。

深圳推行的中華詩教試點項目在詩詞融入生活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學生通過吟誦感受韻律節奏、用詩詞作為上下課鈴聲來“熏聽”、把《千字文》《詩經·採薇》等名篇改編成課間操、吟誦劇……靈活的形式,讓學習詩詞不再是簡單的背誦和刷題。通過中華詩教試點項目,孩子們愛上了詩詞,吟詩誦詞成為他們“連走路吃飯都想著”的自然而然的行動和情感表達。

趙可欣是第五屆“迦陵杯·詩教中國”詩詞講解大賽一等獎獲得者。詩詞到底美在哪?帶著這個問題,趙可欣創新詩詞吟誦形式,用戲曲演繹古代詩詞,也把詩詞的故事帶到其支教的鄉村中小學課堂。

“從兩隻黃鸝、一行白鷺,到雪後西嶺、山寺桃花,通過將古老的經典詩詞和鮮活的當下生活結合,孩子們能用好奇的眼睛重新觀察世界,更能逐漸用稚嫩的筆觸,將大千世界與詩詞的氣韻相連。”趙可欣欣喜地發現,詩教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了鄉村孩子的氣質,也拓寬了他們的視野。

自2021年始,南開大學文學院啟動“詩教潤鄉土”項目。師生們把詩歌帶到田間地頭,用全新的形式給中小學生講解詩詞,引導小朋友們手繪詩詞,製作《我的家鄉我的詩》圖畫書。來源於生活的詩詞,重新回歸到生活之中,詩教的生命力便在廣袤的山野大地上開始迸發。

美好的變化,正如終身以詩教為業的葉嘉瑩所期許。百歲生日之際,葉嘉瑩通過視頻向大家寄語,也鼓勵大家堅持對古典詩詞的熱愛。她説:“不向人間怨不平,相期浴火鳳凰生。柔蠶老去應無憾,要見天孫織錦成。”平仄韻律,如珠落玉盤;對仗工整,似雲錦天成。我們欣喜地看到,中華詩詞織就的錦繡華章,正煥發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光明日報》(2024年10月30日 13版)

【責任編輯:曾瑞鑫】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