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教育>

“雲”端新趨勢:超九成受訪大學生使用數字資源助力學習和生活

2024-10-28 09:48

來源:中國青年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步入大學後,人人都實現了“手機自由”,三峽大學的李欣玙發現,“無紙化”迅速“侵佔”了日常生活。“高品質的學習資源在班裏傳播特別迅速,大家經常共用資源。”

自從接觸到數字資源,重慶大學王暄迪的學習方式也逐漸轉向“雲上”。“去上課只帶一個平板電腦,既能在課堂上拍攝PPT即時做筆記,又能隨時接收、存儲老師傳輸的電子資源,避免了繁瑣的抄寫過程。”無論是查閱電子書和線上資料,還是用雲盤收藏網課資源,王暄迪説,不僅同齡人善於使用數字化工具,老師也會以這種方式分享學習資料,“掌握和傳播資訊都更加高效了”。

近日,中國青年報·中青校媒對大學生使用和管理數字資源的情況展開問卷調查,共計回收了來自227所高校大學生填寫的有效問卷5501份。調查結果顯示,隨著資訊技術的發展,超九成受訪大學生有利用電子設備或數字工具保存數字資源的習慣,大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與海量數字資源打交道已成為常態。

“數”盡其用,“雲上空間”助力大學生探索學習新模式

在雲存儲技術尚未成熟之前,李欣玙很難找到一個固定且集中存儲資源的地方,手機記憶體的限制讓她下載資源時小心翼翼。但現在,網盤和瀏覽器是她存儲網課和電子書資源的主要工具,她隨時隨地都能搜尋並使用相關資源,不再像過去需要考慮記憶體是否夠用、傳輸設備是否適配。“不僅擁有了足量的存儲空間,還可以線上觀看內容,這極大提升了資源使用的便利性。”她説。

根據中青校媒調查,77.11%的受訪大學生會通過社交平臺收藏數字資源,62.64%通過便簽或筆記類應用收藏數字資源,35.45%通過雲存儲服務存儲數字資源,38.32%通過瀏覽器的收藏夾存儲數字資源。

社交平臺是王暄迪不可或缺的“資源庫”。穿搭風格、生活技巧、娛樂去處等,都是包括王暄迪在內的受訪大學生熱衷的內容。調查結果顯示,70.81%的受訪大學生會利用電子設備或數字工具保存個人愛好類內容,此外,學術資源類、自我提升類、種草清單類的內容也都是受訪大學生樂於珍藏在數字資源庫裏的“寶藏”。

與大部分人不同,天津師範大學的吳海寧對於數字資源的存儲自有一套邏輯。他的“三部曲”是首先發現感興趣的內容,然後將其保存到雲空間,最終盡可能轉化為實體收藏。資源獲取和存儲的便捷,有時會讓他産生不安全感。為了更長久地保存珍貴的資源,他會購買光碟或實體書,“即使雲空間的資源丟失,實體收藏也不會受到影響”。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賈煜表示,大學生使用、存儲數字資源已經成為非常普遍的現象,也呈現出一些特點。青年群體的數字囤積行為表現為渠道多元、內容豐富。這些大學生既是囤積行為的主體,也是網路上的內容創造者和分享者。他們對自己存儲的數字資源表現出較強的情感依戀,在他們看來,這些數字資源是他們數字身份的一部分,也是“自我”的延伸。

在吳海寧的收藏夾裏,有3種分類:專業相關的內容,比如化學知識和教育技巧;個人興趣愛好,尤其是健身相關的教學視頻;心靈雞湯類的文章,“有時讀一讀這類文章會對我的精神世界産生觸動”。

吳海寧的收藏夾深處,一直留存著一篇永遠不會刪除且常看常新的文章。“那是一篇關於張桂梅老師的文章,第一次偶然讀到感觸很深,後來每次在感到疲倦或迷茫時,我都會重讀一遍,找回前進的動力。這不僅是資訊的存儲,更是精神的寄託。”

調查顯示,73.22%的受訪大學生認為存儲的數字資源可供隨時調用,可以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66.41%以此記錄生活,留存重要回憶;56.17%認為通過數字資源便於掌握新知識和技能,提高個人競爭力;42%認為數字資源能夠提供情緒價值,可以從中獲取精神支援,得到娛樂放鬆。

“碼了就是學了”,“數字倉鼠”面臨整理難題

想減肥的時候,收藏各種運動視頻;想學習視頻剪輯,又保存很多教程。遼寧大學董麗雪的資源庫中“埋藏”著大量資料,而大多時候,這些資源都靜靜地躺在她的收藏夾裏“吃灰”。

中青校媒調查結果顯示,16.10%的受訪大學生幾乎不或從不整理自己的數字資源。在有整理習慣的受訪大學生中,60.80%會選擇設置標簽或目錄來分類資源,54.31%會定期回顧並刪除無用的內容,37.61%通過設置固定的清理時間,避免長期積壓資源。

董麗雪收藏的資源通常用來“以防萬一”。“看到就想收藏,收藏了會覺得安心,雖然沒時間看,但收藏了就像學過了一樣。”她的收藏夾裏的分類大多都是臨時創建的,興頭過後總覺得分類太麻煩,索性一鍵“甩”進默認收藏夾裏。像倉鼠一樣“囤積”了大量資源的她,只有在出現特定需求時,才有可能重新打開資源庫裏的內容。

像董麗雪這種“碼了就是學了”的心理狀態,同樣出現在不少受訪大學生身上。調查結果顯示,近三成受訪大學生較少或極少使用到自己收藏或保存的數字資源。對於數字資源利用率不高的原因,57.92%的受訪大學生出於不忍刪除未來有可能用到的內容,48.26%認為自己缺乏時間和精力進行定期整理,38.83%認為資源分類標準不明確,33.39%表示收藏過度,資訊整理難度過大。

在南京師範大學的苑超群看來,“只收藏,不整理”的習慣是自身性格的投射。他評價自己是一個念舊的人,無論拍過的照片、視頻,還是從網路上獲取、收藏的內容,一旦納入“寶庫”就不捨得刪。

由於苑超群對資源的“斷舍離”格外困難,他常常因為設備記憶體不足感到困擾。他的手機記憶體很早就開通了雲存儲,但目前,手機和雲存儲的容量加起來也快“溢出”了。接下來他準備擴充到1TB的雲存儲,盡可能再多存儲一些資源。

“數字囤積是伴隨數字社會發展出現的普遍現象,在大學生群體中較為常見。”此前,賈煜在《中國青年研究》發表的《青年群體數字囤積行為的形成機理及其結果效應——基於內部動因視角的分析》一文中就明確指出,數字囤積行為對青年群體的影響存在兩面性,部分青年通過數字囤積構建起自身資源庫,實現自我價值提升;另一部分青年在失度的數字囤積中陷入資訊過載的窘境,出現自我損耗和心理壓力等負面問題。

在苑超群看來,技術為存儲提供了空間,可以提高工作和學習的效率,與此同時,卻也加快了數字囤積的速度。“雲存儲讓我不會擔心內容丟失的問題,但同時助長了我的囤積習慣,資訊越囤越多。”

“數字囤積意味著大學生們對資訊等資源的佔有,是他們積累自身數字資源庫的有效手段。但是,他們也會受到錯失焦慮的影響,産生多多益善的心理,加之缺乏有效的篩選和管理資源的能力,從而出現資訊過載等問題。”賈煜説。

儘管數字囤積行為看似無害,但苑超群也意識到,如果不學會管理數字資源,長此以往還是會給學習和工作帶來效率問題。現在,他常常會出現資料分類混亂的情況,難以快速找到所需資訊,讓自己的學習進度大打折扣。

面對數字資源囤積,57.15%的受訪大學生認為數字囤積會佔用較大存儲空間,導致設備記憶體不足;49.03%認為會造成內容同質化嚴重,資源利用率較低;45.57%認為資訊過多無法消化,造成精神壓力增大;27.32%認為會帶來過度依賴的負面影響。

賈煜表示,過度的數字囤積還可能引發“谷歌效應”,即個體對容易獲取的資訊産生遺忘,卻將獲取資訊的網路方式視作自身記憶的一部分。“換言之,過度的數字囤積將使得大學生對資訊資源的理解吸收轉變為以數字化保存為主,甚至可能影響自身記憶力和感受力。”

大學生期待建立簡潔高效的“數字倉庫”

對於這把“雙刃劍”,賈煜表示,提升大學生資源管理技能、培養良好的數字素養是一個多方面的任務,需要個體、學校、平臺、社會等共同努力。他建議大學生建立系統的資源管理方法,包括篩選、分類、標記、清理等。學校可在課程設置中增設數字素養相關課程,教授學生們如何在數字時代更好地篩選、整理和管理數字資源。平臺企業可開發和推廣數字資源管理軟體,幫助大學生更高效地管理數字資源。

“從前接觸到的資訊總是在可控範圍內的,而現在技術的升級讓我們的視野更遼闊,能從多種渠道獲得資源,這也倒逼著我們去提升自己分類與歸納的能力。”李欣玙説。

現在,李欣玙逐漸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她通常會把收藏夾分成“現在正在做的”和“未來即將做的”兩個大類:“比如當下任務是完成畢業論文,那麼我的收藏夾裏有論文寫作相關的資源和教務管理系統等學籍資訊,之後有考公、考編的想法,所以‘未來’類別裏則是考公、考教師相關的教輔資料。”

在這兩大類別的基礎上,李欣玙對其中的資源管理還有更細緻的劃分。她用瀏覽器的導航欄將不同類別的資料進行收納,如“考公”“教師”“論文”“寫作”“學籍”等類別,當她搜索某個資源,只需要下拉導航欄就能快速定位到相關內容,提升了她的效率。有時遇到收藏內容無法訪問的情況,比如收藏的網頁被關閉、連結已失效,她也會迅速清理,以免佔據收藏空間。

吳海寧會以刻意訓練的方式,要求自己對收藏的資源進行“斷舍離”。“我會通過整理筆記、清理收藏夾,來重拾並掌握對生活的控制權。”他認為,數字收藏功能只是一種輔助工具,核心應該在於自己對相關內容的歸納和提煉。

吳海寧坦言自己從前並沒有記錄的習慣,“但隨著資訊的爆炸,我逐漸意識到自己的記憶力難以承受這麼多的內容,於是開始依靠筆電,記錄下最重要的內容”。他將這種紙質記錄作為對數字收藏的一種輔助手段,幫助自己在資訊過載中保持清晰的頭腦。

王暄迪直言自己非常喜歡做分類整理的工作,數字收藏功能讓她在整理學習資料、歸納相冊時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如果未來能給不同類別的收藏夾貼上自製標簽就更好了。”

在中青校媒的問卷調查中,65.86%的受訪大學生期待能夠利用智慧軟體或工具按指示自動化管理數字資源,54.68%希望平臺開發更直觀的個性化收藏功能與管理界面,48.03%希望學校開設提升數據素養、數據管理等課程,31.14%期待參與“數字極簡”等活動,培養健康的數字資訊使用習慣。

儘管苑超群習慣了囤積資訊,但他也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夠更有條理。“我希望學校開設一些數字資訊規劃和管理的課程,比如教我們如何更科學地整理自己的學習資源,讓我在享受收藏樂趣的同時,還能高效管理。”而董麗雪則期待,各個資源平臺的收藏功能可以更加智慧化,比如根據內容自動分類等。

“數字資源的囤積並不必然導致知識的積累和自身價值的提升,需要通過有效利用,才能將其佔有轉換為知識擁有。”賈煜説。

原標題:“雲”端新趨勢——(引題)

超九成受訪大學生使用數字資源助力學習和生活(主題)

實習生 孔文軒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俞希

【責任編輯:曾瑞鑫】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