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武侯:大力實施最美校園建設工程,不斷提升教育形象品質
近年來,成都市武侯區教育局在區委、區政府的堅強領導下,著眼建設更多的家門口好學校,從實際情況出發,大力實施學校環境文化打造和有機更新,不斷深化最美校園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
突出空間美,不斷優化功能佈局
空間美是最美校園建設的基礎。武侯區教育局研究制定了《武侯區中小學、幼兒園建築設計導則》,為校園建築設計提供了參考依據。在實施過程中,主要抓好外部空間和內部空間兩個方面建設。
在外部空間建設上,重點在外立面顏色和外觀形態上下功夫。外立面顏色以武侯紅、民國青、現代灰、生態綠四種色彩為主,尤以武侯祠紅色磚墻顏色為基調,進行靈活搭配,具有鮮明的武侯特色。外觀形態著重體現了學校文化內涵,具有較為典型的象徵意義。川大附小南區學校外觀似“馬”,提煉出策馬奔騰的內涵,象徵著活潑、瀟灑、無拘無束快樂成長,學校打造了南區小馬戲劇社,結合蜀錦製作了“馬”的文創産品。川音附小緊鄰成都市城市音樂廳,學校以音樂為特色,學校外觀如一把小提琴,隨時盪漾著青春活潑的音樂符號。
在內部空間建設上,根據新高考和未來發展需要,重點滿足功能需求,在新學校中除教室外,還建設了報告廳、音樂空間、書法空間、美術空間等場所;在老舊學校中,開展了廁所革命、校園微網志物館、校史館等建設,對學校進行了有機更新,喚醒了老舊學校建築活力。近五年,武侯教育在24所學校開展了廁所革命,不僅讓學校廁所硬體達到了星級水準,而且也提升了學生的文明程度,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如廁習慣。龍江路小學美術館,由精品館、工作坊、展覽館、陶藝館四部分組成,其特有的情境性、實踐性、融合性、浸潤性,有效促進了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武侯區教科院附屬小學兒童文學微網志物館,珍藏名作家手札,開放師生借閱,營造出了濃厚的文學韻味,大幅提升了學生閱讀和習作興趣。
突出環境美,不斷美化校園環境
環境美是最美校園建設的重點。環境滋養人心,蒙養德性。重點在三個方面著力。
深入開展“花開校園”工程。在全區10余所學校(幼兒園)中開展了“花開校園”工程,春天種下花草蔬果,四季共用播種、觀賞、收穫、養護之樂趣。玉林小學以“爬山虎”立體綠化為引導,打造出一所生態校園,提煉出了“爬山虎”為文化符號,“迎著陽光積極向上”的校園精神,廣受好評,一度成為網紅打卡地。成都市第十幼兒園以一棵柚子樹為主線,創設出“一線七景、小小木馬、踏歌四季”系列園本課程,帶給了孩子們有趣而又難忘的童年故事。
持續推進勞動教育基地建設。利用現有條件,重新規劃佈局,打造了20余個各具特色的勞動教育基地。川大附中高中部因地制宜將20世紀遺留下的防空洞改造成勞動教育基地,以“三空間·六領域”為載體,讓學生擁有了水稻試驗田、熱帶植物種植基地等科學實踐的場所。磨子橋小學分校打造的幸福農場勞動基地,編制了勞動教育課程實施方案,構建了以“五講、四美、三勤”為核心內容的勞動教育育人體系,依託種植基地積極開發校本課程,撰寫出《身邊的五穀》系列實踐課程手冊,讓同學們受益匪淺。
大力實施操場改造。從某種意義上講,操場是學校的一種門面,是學校環境的重要展示場所。為此,武侯教育將操場改造作為學校局部功能升級的重點,加強學校操場翻新改造。近年來,改造了29所學校(幼兒園)的操場,既賦予了學生體育鍛鍊的功能,也進一步美化了校園環境。
突出文化美,不斷深化文化建設
文化美是最美校園建設的靈魂。武侯教育注重文化與教育相結合,重點在兩個方面下功夫。
大力開展校園文化建設。著力探索本土文化韻味,挖掘學校歷史文化內涵。1905年前,簇橋小學原址是三聖宮,供奉著儒釋道三位聖人。清朝大儒劉沅先生在此講學和研究學問,他融合儒釋道三家,創立槐軒學派,著有《槐軒全書》,還曾作詩《簇錦橋》,讚美簇橋“一簇春光真是錦,千層月彩尚流霞”。簇橋小學結合地域文化打造簇橋亭、簇錦橋、三聖廣場,這既是學生安全放學的區域同時也再現簇橋景點,傳承簇橋地方文化,讓歷史文化根植于師生之心。弟維小學追溯名人故事,譜寫校園文化,讓伊莎白奶奶的故事,傳唱於學生之間。川大附小充分挖掘川大文化,將川大色系與自身建築相融合,打造出具有川大特色的校園文化。
組織開展校園環境文化成果展示活動。區教育局收集了全區各學校近幾年來校園環境文化建設成果,進行集中展示,彙編成集,供學校相互學習借鑒。同時,在全區進行“最美校園”評比,充分激發了學校開展最美校園建設的積極性、創造性。
空間美、環境美、文化美是最美校園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武侯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武侯區雖然在這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但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下一步,將站在武侯教育新的起點上,進一步深化最美校園建設,努力提升武侯教育形象品質,使之成為武侯教育一道靚麗的風景線。(譚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