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牢高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與路徑研究
高校學生正處於人生的“拔節孕穗期”,價值觀念的塑造、理想信念的樹立、思想理念的形成都對其今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民族團結之本,凝聚著各民族人民共同的理想信念、奮鬥目標和價值追求,具有強大的精神引領力和感召力,能夠積極引導學生厚植家國情懷、築牢思想防線,努力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基於此,高校要始終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教育教學各環節、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紮實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內化於心,外化于行。
融入思政教育
豐富立德樹人內涵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學生成長成才息息相關,高校應將其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融入思政教育的全過程中,以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雙管齊下”的方式幫助學生形成並堅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思政課程方面,採用理論和案例相結合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要義和實踐要求,厘清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發展的歷史脈絡;深入淺出闡釋國家所頒布的有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策文件,鼓勵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討論,凝練文件精神,從多層面出發探討我國高度重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必要性,引導學生既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自主性。在課程思政方面,將專業知識學習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統一起來,利用民族團結、民族文化、民族産業的相關案例作為材料輔助學生理解專業知識,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無形中接受思想洗禮,進一步增強學習獲得感。
加強黨建引領
發揮黨員模範作用
學生黨建在高等教育中發揮著重要引領作用,高校應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黨建工作的核心內容,定期開展主題教育工作,將民族紀念館、紅色革命區作為黨日活動開展的重要載體,引導基層黨支部成員特別是學生黨員在理論學習和社會實踐中加強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學習認知和理解認同,形成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動意識。同時,引導學生黨員在日常生活中規範自身言行舉止,不做違背民族團結、破壞民族和諧的事,以真切友好的態度和少數民族同學交朋友,主動了解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和節日習俗,成為廣大學生群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學習榜樣。
推進教師成長
穩固育人主體力量
高校應充分認識到教師作為育人主體,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所發揮的關鍵作用,以傳道者必先解道為理念前提,面向全校教師開展專業培訓,幫助其解決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關的“什麼是”“為什麼”“怎麼做”等問題。在此基礎上,鼓勵教師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轉變育人方式,以言傳身教的形式,通過知識融入、情感融入、能力融入三個層面,引導學生深刻理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此外,積極探索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教學工作納入教師評先評優評價考核,進一步完善高校教師激勵考核體系。
營造文化環境
落實環境育人理念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個長期過程,不僅需要知識教育的直接灌輸,更需要通過校園文化環境建設和氛圍營造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地熏陶。高校應借助校內社團的力量,以民族傳統節日為契機,在校園中廣泛開展民族主題的相關活動,確保活動內容具有民族特色、活動形式喜聞樂見,讓學生在活動參與中加深對各民族優秀文化的認同,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奠定基礎。同時,立足新時代學生“網路原住民”的群體特徵,加強線上文化環境的營造,利用微信公眾號、社交媒體群聊等渠道向學生傳播與中華傳統美德、中華文化核心理念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關的正能量,使主旋律始終奏響在學生的網路生活中。
鑄牢高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將高校學生培養成具有正確價值觀念、堅定理想信念、科學思想理念時代新人的必然選擇,應從融入思政教育、加強黨建引領、推進教師成長、營造文化環境四方面入手,讓鑄牢高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于學生學習生活的全過程,為推進新時代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作者係陜西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20級博士研究生、中共吳忠市委黨校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