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教育>

網路小説代替畢業論文,不僅僅是考核門檻高低的事

2024-09-14 08:07

來源:光明網-時評頻道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大學畢業,可以不寫傳統的畢業論文嗎?近日,有網友稱,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在本科生畢業要求上,規定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可以網文平臺簽約作者身份發表的網文作品代替學位論文,從而獲得畢業資格。

實際上,以“多樣化論文”代替傳統畢業論文的做法,在很多高校早就出現。如溫州大學為鼓勵學生創業,可以用創業成果來代替畢業論文;在浙江工商大學,由學生獨立完成並已在公開出版的專業學術刊物上發表,字數在3000以上的論文,經評審推薦可替代畢業論文。寧波大學科技學院允許以網文代替學位論文,也並非自今年開始。

一方面,打破“唯論文”的畢業生考核方式,相關討論和呼籲其實已出現了很多年。高校的嘗試,其實也是對社會呼聲的積極回應。但另一方面,當一些學校就此展開實踐時,又容易引起爭議。像以網文代替學位論文,一些人就認為這是否是學校刻意降低了畢業門檻?但其實,單論難度,成為一家網文平臺的簽約作者併發表網文,相比于創作一篇畢業論文,反而要求更高。道理很簡單,能夠創作畢業論文的大學生不少見,但在學生階段就成為平臺簽約作者的,明顯要少得多。

因此,看待學生畢業論文“多樣性”創新,關鍵或不在於去探究難度、門檻的高低,而是需要反思學校到底要培養怎樣的人才。像本科畢業論文,其本身的學術含金量本就不可高估,主要考驗的還是學生的一些基本的學術常識規範和資訊蒐集能力。但是,嚴格的學術訓練,往往並不是每個本科生和社會真正需要的,也不應該成為本科教育的唯一追求。可以説,對於大多數本科階段的學生而言,這四年主要還是一個走向社會的“過渡期”。那麼,如果學生基於自己的興趣、特長,能夠有一些更偏重於社會實踐的能力被培養出來,這同樣可以説是一種人才培養的成功。

比如,大多數中文系的必修課都是包含創意寫作或是寫作理論的,如果可以在畢業論文中研究蘇軾、研究甲骨文,那麼既然網路文學創作同樣是一種“文學的實踐”,學生自然也可以將“自己的寫作”作為研究對象。

並且,從畢業生的角度來説,相比一篇“淺析”“淺議”的畢業論文,一本20萬字的原創小説更能被稱為自己的“代表作”,也更像是文學給ta留下的贈禮;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説,網路文學在市場和文化傳播方面都潛力巨大,高校通過設置這樣的考核標準引導學生發掘自我,適應社會需求,同樣起到了一定的“橋梁”作用。更何況,不“唯畢業論文”,也並不代表對學生學術寫作能力要求的放鬆。這完全可以通過其他方式來培養和檢驗。

因此,一些高校和專業,能夠敢於打破“唯論文”的評價標準,這應該得到鼓勵。只要在考核標準設置上做到科學嚴謹,我們應該樂見多一些這樣的創新。當然,具體如何創新,這本質上關係到高校對於人才培養目標和定位的考量。如果在這個問題上厘清了,畢業生考核和評價標準的設定,就自然能夠更科學。(朱昌俊)

【責任編輯:曾瑞鑫】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