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庾南:弘揚教育家精神 長出精神和本領來
人物簡介:李庾南,全國教書育人楷模,“蘇步青數學教育獎”獲得者,首屆、第三屆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獲得者。
從教67年,2018年我因連續擔任了61年的班主任而創造了“連續任職時間最長的班主任”的“吉尼斯”紀錄。
第39個教師節,我作為江蘇基礎教育的唯一代表參加了在人民大會堂舉辦的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座談會,習近平總書記號召廣大教師弘揚教育家精神,我親身感受到了時代的召喚……
我出生於1939年,1957年高中畢業還未滿18歲就走上了江蘇省南通市啟秀中學的講臺,孩子們期盼的目光和我心中的興奮、渴望,至今仍記憶猶新。當學生時,我最佩服那些課上得好,真正能讓人過目不忘、讓學生舉一反三的老師。因此,初為人師我就下決心要讓所有學生都喜歡上我的數學課。每一堂課我都認真備課,設想如果自己還是學生,這一節課我該怎麼學,希望老師怎麼講;我研究和推敲每一句教學語言,努力做到準確、清晰而又簡潔。對例題的分析講解力求透徹、到位,作業總是及時批改,常常進行面批,讓學生感受到我對他們的關心和在意。這樣,我的課漸漸由生澀到成熟、由平淡到時有精彩,我所教班級的數學成績常能名列前茅。學校也常常安排我開設面向校內外的公開課。學生及家長不僅接納了我,還喜歡上我這個“娃娃頭”了。
回想我奮鬥、成長的歷程,生命因奮鬥而豐盈,我的奮鬥主要集中在兩個領域:教育教學改革和班集體建設,無論哪方面的工作,我都有一個堅定的信念:一定要長出精神與本領來。我相信,唯有強大的精神力量和過硬的本領,才能成就我的理想:讓學生喜歡我的課。
一、躬耕講臺,堅持學科教學育人,做有思想的教學改革者
“人是能思想的葦草”。從20世紀70年代末到21世紀初的30多年,我和我的團隊始終圍繞教與學的關係去探討、去實驗,主要側重於對“學”的研究,從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到“學程導進技藝研究”,從“主體性教育研究”到學生學力的形成及評價的研究等,都著眼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通過“獨立自學”“群體議論”“相機引導”三個基本環節和“個人自學、小組學習、全班學習”三結合的基本形式,凸顯以學論教、教為學服務、教與學統一的教學觀,讓學生沿著自學—學會—會學—學力的方向發展。我堅持以生為本、以學力發展為旨歸,形成了“自學·議論·引導”的教學體系。在這一過程中讓學科育人、教學育人真正得到了落實,數十年的科研經歷,有一些粗淺的體會。
首先,必須有敏銳線上的問題意識。20世紀70—80年代,教師“滿堂灌”盛行,我也跳不出這個“怪圈”,一味地認為學生是靠老師教會的。老師多講,學生多得;老師少講,學生少得;老師不講,學生就可能無所得。受這一理念的支配,我迷信于“講”的功能,教學過程中著重在“講”上下功夫,但效果卻讓我迷茫。我決心通過探索,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我逐漸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實質在於對“教”與“學”關係的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我決定先在學法指導上下功夫,由單純研究教師的“教”轉向研究學生的“學”。作為基層老師,我每天幾乎全泡在教學實踐中,有很多機會可以去試、去摸索、去闖新路。
我在觀察學生做操動作和隨機跟蹤學生學習狀況中逐漸體會到,學生不是老師“講”會的,而是在老師的引導、指導和幫助下學會的。因此我就在引導學生學會上下功夫,先是讓學生多讀多練多做題,結果學生任務多、負擔重,身心負荷有限度,效果不太好。我進一步實踐、研究,認識到學生要學會就要講究方法,有了正確的學習方法,才能學會。於是我就在數學學習方法指導上下功夫。這就是我最初進行的“學生自學數學能力及其培養”的課題研究,堅持問題導向,在領導專家的支援鼓勵下,我的研究初戰告捷,不僅有效改進了教法、學法,還獲得了“江蘇省普通教育教學改革優秀成果獎”和“全國中小學教學改革金鑰匙獎”。後來,我帶領課題組開展了“優化學習過程,改善教學結構”的探索實驗,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我這個科研“門外漢”一下子嘗到了教改的甜頭,從此更堅定了科研興教的信念。
其次,要堅持以學生為本的立場。改革實踐使我逐步意識到,教終究是為學服務的,教學改革也必須從學生的立場出發,努力煥發他們的生命力、學習力和發展力,讓學生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於是我認定,教學改革首先應該把學習的權利、空間、機會等還給學生,應該盡可能幫助他們實現與完善自主學習,這就有了“自學”這一“原點”,後來也成為我課堂教學改革以及整個教學法的核心和靈魂所在。
再次,需要不斷精進與創新。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和實踐,我發現封閉的個體學習還需要走向開放的群體,個體的學習還需要融入合作學習,融入師生、生生等所構成的交往活動中。在擁有了一定的感性經驗之後,我從中“離析”出另外兩個重要的元素,這就是“議論”與“引導”。至此,我把教學改革實踐的框架建立在“自學·議論·引導”的基石之上,並於不久後正式提出“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的命題。由此命題出發,我把教學中遇到的問題課題化,先後涉及教學結構、學程導進、學力的形成與發展、“三學”(學材再建構、學程重生成、學法三結合)等核心概念,10多個省級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都緊緊圍繞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展開。隨著“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研究的不斷深入,由課題産生的研究成果也陸續面世,專著從《初中數學“自學·議論·引導” 教學法》到《“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再到《“自學·議論·引導”教學論》,均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從中也可以看出,研究成果由學科到普適不斷創新、不斷拓展的過程。
我和團隊堅持40多年磨一劍,沒有朝令夕改、見異思遷,不做“學究式”的概念推演和“書齋式”的坐而論道,而是以“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的韌勁,矢志不渝,瞄準一個方向—“自學·議論·引導”,抓住一個“牛鼻子”—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紮實一個根基—課堂教學實踐,循序漸進,一步一個腳印。“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成為我的執著信念和精神,更為重要的是通過這一過程,學生也逐步樹立起一種價值觀念:學好數學,學好知識,創造性學習,增強本領,長大後才能更好地為祖國服務。學生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力量也“長”了起來,這就是學科育人、教學育人的“雙向奔赴”。
二、躬耕班級,堅持班集體育人,做學生成長的引路人
為師67年,沒有掉過一堂課,也沒離開過班級,在班主任實踐歷練中涵養我的精神品格。我一直相信,教育與教學從來不可分割,我更是將兩者融為一體。我深刻認識到,從來不存在沒有教學的教育,也不存在沒有教育的教學。因此,作為一名教師,只有學科教學是不夠的,如果要更好地體現和實現教師的人生價值,就應該爭取做班主任,做好班主任。班主任和學生朝夕相處,打成一片,對學生最了解、最理解,而了解和理解學生所需、所行、所思是真正做好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前提。班主任工作是“觸及心靈的足音”,是走進學生內心世界、伴隨他們心靈成長的途徑,也能讓自己站在生命高度提升人生境界。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我以“大姐姐”的情懷與學生相處,促膝談心,解決學生思想、學習、生活上的困惑和困難,師生全身心投入工作和學習。這批學生現在已年過六旬,但每每遇到他們,他們總會深情地説:您帶領我們事事爭上游、爭先進,這種作風、這種精神後來影響了我們的人生!
20世紀70年代起,我以“母親”的博愛情懷關愛每個學生、尊重每個學生、引導每個學生,允許學生犯錯,幫助學生糾錯,指引學生確立人生理想,自強不息,德、智、體、美和諧發展。
到了退休年齡,南通市政府希望我不要退休,堅持在學校幹下去。當時我已經是奶奶輩的班主任了,我更加理解和寬容學生,用“心”教育學生。我不僅關心學生的學習成績,更關心學生的生理髮育、心理健康、核心素養;不僅關心“他育”,也關心“自育”;既關注學生的校內生活,也關注學生的校外行為。
我在班主任工作中堅持做到:一是與時俱進,努力消弭與學生之間的代溝。二是努力與學生保持精神上的同一個“沸點”,與學生合奏協奏曲。三是從“心育”開始,走進學生心靈,努力做“學生心靈的按摩師”。四是把“自學·議論·引導”引入班主任工作,努力讓教學法融入班級生活之中,並昇華為育人藝術。我倡導學生自主、自理、自律、自治,引導學生共同商討、分擔班級事務,並努力在他們最需要成人引路的時候給予他們適時的點撥……由此形成了“自育·互惠·立范”班主任工作藝術,達成了學科育人、班級育人的“雙螺旋”共進。五是更注重以身作則、責任擔當,用自己的榜樣力量和向善向上的精氣神滋養、感化、教育學生。讓學生帶著精神走,而不讓一個學生帶著“病”走;讓學生帶著理想走,而不讓一個學生裝著“小我”走;讓學生帶著能力走,而不讓一個學生僅背著分數走。2021年《班級育人主題班會36課》出版,2023年“班級育人60年”成果榮獲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由此,我成為全國兩獲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的第一人。
三、推廣淬煉,力做時代大先生,以信念和力量培養青年教師
我以為,“大先生”之“大”包含大學識、大風度、大格局,更應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和時代精神。從教67年,我竭力朝這個方向努力。結合我的成長經歷,我以為要成為有影響的“大先生”,引導青年教師成長應在以下方面努力。
一是樂於奉獻的大愛襟懷。有人説,我把自己的“愛”分為了兩半,一半給了孩子,一半給了孩子的老師。其實,這話説對了一半。教育之愛是不可以分割的,我要愛更多的孩子,但精力有限,生命有限,最好的辦法就是把自己的經驗與智慧傳遞給這些孩子的老師,讓大家共同去演繹師愛、拓展師愛,以實現“大愛無疆”。這種“愛”的傳遞,可以産生強烈、持久的“聚變”效應。
二是“咬定青山”的實踐自覺。實踐出真知。參加課改46年來,我切實做到了“問題即課題,實踐即研究,結果即成果”。我的課題研究有文獻的檢索、資料的積累、專題的研討、活動的展示等,而更多的是在課堂、在數學教學的實踐田野中,是一種地地道道的“田野研究”。它是通過蹲守課堂,通過觀察、調查、測量、試驗、總結得來的,是來自學生學習過程的現實情境。成名後,我始終堅守在啟秀中學—這個生我養我的地方。我始終不脫離講臺的原因,一方面因為課堂是教育科研之源、科研成果之本,更是價值之體現;另一方面還是那句話,選擇了教師,就選擇了一輩子平凡,選擇了一輩子純粹,“咬定青山不放鬆”反而更能成就不平凡的事業。而這一切我都傳遞給了青年教師。
近年來,我給青年教師上公開課超過500節,應邀到外省市上示範公開課260多節,還先後為中國教育電視臺、中國開放大學、江蘇教育電視臺、人教學習網等拍攝教學實錄、講座290多講,在中國教育電視臺等大眾媒體播放産生了巨大影響。我把主要精力放在帶教青年教師上,在我的周圍形成一個個“學習共同體”“研究共同體”,助力他們在基於實踐而又高於實踐的層面展翅飛翔。
同時,工作之餘、夜深人靜之時,是我筆耕的時刻。我先後出版了100多萬字的12部專著,撰寫了近100篇70余萬字的論文,我期待這些文字能代替我給更多人帶去啟發。
三是胸懷全局的更高追求。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們就邊實驗邊推廣,“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經歷了由數學學科拓展到所有學科、由啟秀中學拓展到南通市區中學乃至全市的跨越。2006年,南通市有關部門批准成立“李庾南數學教學研究所”,2013年升格為“江蘇省李庾南數學教學研究所”,主要任務是總結研究、推廣我的教學方法和經驗,探究新形勢下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和發展的有效策略,為初中數學教師提供培訓服務。每次培訓我都親自開講座、上示範課,指導學員備課、説課、上課、評課等,同時我還走進學員的學校,聽隨堂課、評課。2011年以來,我與鄉村百名教師手牽手帶教。10多年來,“李庾南數學教學研究所”已培訓了20多批5000多名教師。我的“班級育人60年”成果已通過各種方式在更大範圍內傳播,各地教師在學習教學法的同時更學到了班級育人的藝術與智慧。培訓班不僅提高了受訓教師的專業技能,而且在我的精神感染和激勵下,提高了他們自我發展的積極主動性。已有數十名受訓教師被評為正高級、特級教師和市縣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有的還走上了縣、市、省或全國教學評比的領獎臺。
我不顧年邁勞累,先後深入到26個省份舉辦教育教學改革講習班、培訓班,廣泛宣傳推廣“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和教學技藝,造就了一支優秀團隊。
為更好地推廣教學創新成果,更多地培養青年教師,2013年在南通市教育局的支援下,我又領銜成立了“李庾南實驗總校”,現已發展了9個實驗區、400多所實驗學校。2016年10月中國教育學會在江蘇南通成立“自學·議論·引導”研修與推廣中心,在全國推廣“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成果。儘管我已到耄耋之年,但“不墜青雲之志”,每次大型活動都親自做報告、上示範課,其中有兩次不幸骨折,但仍堅持上完課才忍著劇痛去醫院。成果推廣、教師研訓不僅是向青年教師傳授“自學·議論·引導”的教學技藝,更是一種精神的熏染和傳承,理想和力量在研修與推廣中生根發芽,一大批青年教師“長”出並堅定了做一名好教師的職業信念和理性自覺。
從教67年,“要長出精神與本領來”一直都是我做事的動力,我也希望把這份奮鬥的精神傳遞給學生和青年教師。同時,我也時時提醒自己,我是一名教師,我的舞臺在講臺,我的生命在學生。生活在學生中,就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
(李庾南 作者單位係江蘇省南通市啟秀中學)
圖片來源:作者供圖
《人民教育》2024年第17期,原題為《弘揚教育家精神 長出精神和本領來——從教67年的人生感悟》